分卷閱讀402
方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資。不只是北六省的工廠日夜不停工,全華夏的工廠都在忙個不停,工人們幾乎睡覺時都能聽到機器的轟鳴聲。西北三馬的罐頭廠擴大了生產規模,蒙古草原的牧民,甚至是西伯利亞的牧民,都開始大量向華夏銷售牛羊牲畜。南方各省的產品和北方的大同小異,宋武在南六省創建的工業區,規模已經隱隱趕上了關北工業區,這讓李謹言不得不感嘆,論起生意經,華夏永遠不缺能人。罐頭,香煙,糖果和酒類都是出口大戶。銷往歐洲的香煙每次都能裝滿整艘貨船,尼德從瑞士給李謹言發來電報,如今歐洲各國的食物供給尚未出現大問題,但若想買到緊俏商品,例如巧克力,糖果以及高等的rou罐頭和白面粉,就得到黑市去碰運氣。從電報中,李謹言可以判斷出,戰爭對交戰國經濟的破壞已經初露端倪,但還不夠,至少要再等半年,歐洲本土和大不列顛才會實行糧食配給制,到那時,黑市才會真正的“蓬勃發展”,同樣的,他派尼德到歐洲的另一個目的才有成功的可能。收回華夏流落在外的古董!從歐戰還沒開始,李謹言就心心念念著這件事,現在機會終于來臨。那些被擺到強盜博物館里,本屬于華夏人的財富,該物歸原主了。尼德已經不再是當初為了五千英鎊就睡不著覺的年輕人,他每天過手的財富,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筆天文數字。從華夏運來的很多商品都能賣上高價,那些歐洲商人都會主動登門,捧著鈔票,同尼德商行簽訂一筆又一筆價值相當可觀的訂單。尼德商行最受歡迎的商品,就是罐頭和香煙。雖然美國的午餐rou也提前十幾年問世,但是,有對比才能分出優劣,哪怕華夏賣到歐洲的罐頭和國內銷售的根本不是一個等級,比起美國的小肥豬,歐洲大兵還是更喜歡華夏罐頭的口感。更不用說不會將煙絲吃進嘴里的過濾嘴香煙,五顏六色的硬糖,各種口味的壓縮餅干,一杯熱水就能沖泡,足以提供大量熱能的油炒面。還有華夏的藥品,用紙包裹,裝在小瓶子里的鎮痛片和磺胺,是戰場上每個醫護兵都要隨身攜帶的必需品。每次戰斗之后,戰勝一方在打掃戰場時,最先搜羅的永遠是對方士兵身上的急救包。雖然德國已經開始大量生產磺胺,英國也從不久前抵達大不列顛的“馬爾科夫”手里買到了相關資料,但他們的生產能力永遠趕不上戰場上的損耗速度。尤其是在1916年,幾乎每場戰斗的死傷都是以萬為計算占位的,這讓李謹言永遠不必擔心他商品會沒有市場。可惜的是,條件所限,青霉素的生產仍無法量化,即便是天才如丁肇,也不免露出挫敗的表情。喬樂山安慰他:“人總有遇到挫折的時候?!?/br>丁肇領情,為了排解郁悶,跑到實驗室里把光氣給合成了出來,這讓事后得知的李謹言相當無語。該說這些天才的性格凡人無法了解,還是說天才的心思你永遠別猜?郁氣被成功排解,丁肇繼續投身實驗,看起來這位仁兄是打算和青霉素死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了。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從美國歸來的留學生里,有三人也加入了喬樂山的實驗室。目前還只是負責簡單的工作,可從喬樂山的反饋來看,這三個年輕人都相當不錯。“我很驚訝,”喬樂山的華夏語還有些怪聲怪調,溝通起來卻不成問題,“只有兩年時間,他們就能學到這么多,他們相當的聰明?!?/br>“不只是聰明?!崩钪斞該u頭,派去美國的情報人員會定期將這些學子的情況發回國內,李謹言比其任何人都清楚,這些年輕人在留學期間是如何的刻苦。除非必要,他們愿意將所有的時間都花在課業上和圖書館里,他們每個人記錄下的筆記都能裝滿箱子,即便之前因為各種原因,對他們抱有“成見”的教授,也必須承認,這些華夏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永遠不會枯竭。“這些年輕人就像是永遠都吸不飽水的海綿?!?/br>首批赴美的一百名學子,完成學業后全部歸國,即便受到挽留,對方提出相當優渥的條件和待遇,也沒有一個人選擇留下。“教授,我感謝您的教導、”一名專攻物理的學生,在面對教授的挽留時這樣說道:“我學習,不知疲倦的學習,為的并不是我自己。我的國家需要我,需要我學到的知識,我必須回去!”一百個人,卻說出了同一個答案。“在這里的兩年,我恨不能一天有四十八個小時,讓我能讀到更多的書,學到更多的知識,是什么在支撐我?是我的國家,是教我識字,教我識理的長輩告訴我的每一句話。飲水思源,不能忘本。我是華夏人,我要回我的祖國?!?/br>兩年前,他們在青島和上海登上輪船,懷揣夢想遠渡重洋,兩年后,他們再次登上輪船,滿載而歸。當他們乘坐的輪船抵達港口,當他們的雙腳踏上熟悉的土地,當他們看到看到鬢生華發,卻仍親自來接他們的師長和親人,少年們再一次深深鞠躬,挺直背脊,昔日遠行的少年們已經長成,他們在碧海藍天下發下的誓言猶在耳際,而今,他們對師長說出的話卻只有一句:“先生,我們回來了!”李謹言沒有親眼看到在碼頭上發生的一切,卻能從記者拍下的照片和報道的字里行間中描繪出當時的場景。一百名學子,卻帶回了無數的希望。留學生們的專業不同,卻無一例外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中有十一人來到了關北,他們走下火車后,去的第一個地方是關北中學,做的第一件事,是將他們耗費兩年精力和心血抄錄下來的書籍,記錄下來的筆記,全部交給學校里的校長和先生。紙張都被保存得很好,字跡也十分清晰,可見這之于筆記的主人是何等珍貴。如今,他們卻毫不猶豫的拿了出來。“兩年所學,盡在于此,愿能微盡綿力?!?/br>有兩人選擇在關北中學任教,另外九人,三人加入了喬樂山的實驗室,兩人被研究無線電的鄒成功父子請去,另有一人被財政局的任局長收羅,為的不是讓他在軍政府里工作,而是為北六省官銀號儲備人才。余下幾人,一人進入機械廠,一人埋頭農場,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