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39
窟窿,然后沉海。至于周防號上的水兵,沒人認為他們能活下來,就算他們可以跳海逃生,也只能通知朝鮮駐軍駕駛小船去營救。不過最大的可能,卻是收尸。旅順十幾個老北洋帶著北六省海軍學校的學員陸續從魚雷艇上走下來,轉頭看向遠處的海面,先是一個人,然后是兩個,三個,漸漸的,所有的老北洋都開懷大笑。仿佛在襯托老北洋們的笑聲,海面上又響起一聲劇烈的爆炸,這一次,是沖島號巡洋艦……值了!若是海里的弟兄們在天有靈,就保佑他們布下的水雷再多炸幾艘日本船,就當是為當年的劉管帶和鄧管帶血祭!160、第一百六十章接到尼德從歐洲發回的電報,李謹言半天沒說話。他只記得在歐洲打成一團的英法德俄等國,加上反骨仔意大利,以及中途投向同盟國的保加利亞,完全忽略了歐洲其他國家在一戰中的站隊問題,也忘記了一戰的戰場不只在歐洲,非洲殖民地同樣打成了一團。尼德在電報中寫明,葡萄牙和德國雖然還未正式宣戰,但從報紙上的消息看,兩國軍隊在西南非洲已經產生過幾次摩擦,甚至還有零星交火,只要英國在后邊使把力氣,就能徹底打起來。非洲不是歐洲,德國陸軍即使歐洲第一,也無法突破人員數量和后勤補給的不足。對上數倍于己的敵人,再能打,早晚也會被耗死。英法等國憑借大不列顛強大的海上實力以及廣闊的殖民地,可以源源不斷的將武器和彈藥運送過去,武裝起當地的土著,由殖民地軍隊指揮,就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繼歐洲之后,非洲也很快陷入了戰火。“非洲,德國,葡萄牙……”懊惱之后,李謹言漸漸冷靜下來。他不是神仙,也不是歷史或戰史學家,能記得一戰時歐洲的幾場經典戰役和大國站隊就不容易了,非洲是什么狀況,他能記得才怪。尼德葡萄牙商人的身份在之前是個很好的掩護,但在德國與葡萄牙于非洲交火之后,他繼續留在德占區就不是個好主意了。必須讓他盡快動身前往瑞士。瑞士這個國家估計有幸運之神加持,同為中立國,比利時成為了同盟國和協約國掐架的角斗場,瑞士卻依然能在接連兩次的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獨善其身。或許是和地理位置有關?也或許是其在軍事上的永久中立?李謹言看著掛在墻上的地圖,無解。想不明白,李謹言干脆不去想,反正他記得兩次世界大戰,瑞士都沒有被波及就對了,尼德既不是軍人也不是政客,他對外的身份只是個商人,無論和協約國和同盟國都可以做生意,這樣的話,他進入瑞士應該不成問題?畢竟德國不會無聊到去計較一個對戰爭沒有多大影響的商人的去留吧?李謹言斟酌了一下,當天給歐洲的尼德發去一封電報,要求他盡快動身前往瑞士,德國和葡萄牙不知何時會正式宣戰,他不能繼續留在比利時。許二姐也接到了李謹言的電報,雖然之前李謹言曾來電告訴她,有讓兩人離開比利時前往瑞士的打算,但具體的動身時間還是由尼德和許二姐自己商定,這一次,李謹言直接在電報中寫明,必須在十一月底前動身。“戰爭不會在短時間內結束,不用擔心離開比利時會損失太多?!?/br>看完電報,許二姐將電報紙在火上點燃,既然言少爺這么說,她就必須照做。至于尼德,若是腦筋不清楚,她不介意把他“敲”個清楚。事實上,尼德比李謹言和許二姐想象中的惜命,或許是之前在上海親眼目睹兇殺案的關系,尼德對能威脅到自身的事情極其敏-感,李謹言發來電報之后,不需要許二姐開口,他就已經開始收拾起行李。“親愛的,我們明天就動身?!?/br>許二姐站在門口,看著尼德一個勁的往行李箱中塞東西,這樣也好,省去她勸說的麻煩了。至于親愛的,反正兩人對外的身份是夫妻,隨便他去叫吧。隔日,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家葡萄牙商行掛上了停業的牌子。早早到商行來買食物和其他東西的比利時人透過櫥窗上的玻璃向室內看去,發現店內的貨架上還擺放著不少的商品。由于走得太過匆忙,尼德來不及處理這些商品,幸虧最大的一筆訂單已經在四天前交貨,否則尼德絕不會走得這么痛快。接下來幾天,這家商行的大門一直緊緊的關著,來買東西的人只能一次次的失望而返,直到隔年,德國向葡萄牙正式宣戰,德國軍隊宣布將這家葡萄牙商行征收,大門才重新被打開。貨架上的罐頭和香煙都被一掃而空,其他的物資也沒被落下。由于英國的海上封鎖越來越厲害,德國人能從海上貿易中得來的物資也越來越少了。彼時,華夏通過沙俄的西伯利亞大鐵路運送到東普魯士的食物和藥品,成為了德國一條重要的生命線,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德國在東普魯士又布置了不少兵力,極大的牽制了沙俄的軍隊,迫使沙俄輕易不敢同華夏再開戰端。德皇威廉二世是個戰爭狂人,從德意志完成統一的那一天開始,德國人花費近四十年的時間,一直在研究兩線作戰能取得勝利的辦法,戰爭爆發時,德皇在舉杯慶祝。尼古拉二世的性格卻有些懦弱,他是不情愿的被國家杜馬推上歐洲戰車,實在不想被日耳曼人揍得滿頭包時,再去和華夏人打上一場。尼古拉二世看不起華夏,卻并不意味著他看不清眼前的形勢。何況華夏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運往東普魯士的物資,也給了俄國人不少好處。一部分食物和藥品會被截留下來,送進俄國軍隊中。這部分損失華夏不在乎,或者該說李謹言不在乎,但對俄國軍人來說,這些簡直就是救命的東西。為此,沙皇尼古拉二世即便有大臣的支持,也無法下令撕毀同華夏之前的協定,收回華夏對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使用權。若他當真下了這道命令,首先起來反對他的恐怕就是俄國人!戰場上的俄國士兵不會去想這些物資運到東普魯士,將帶給自己的敵人多大的幫助,他們只知道這些物資有一部分會屬于自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