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49
書迷正在閱讀:棲息樹下、非典型總裁影帝戀愛日常、強制婚姻、[黑客]比特狂潮、你的血好甜、老師,請讓我喜歡你吧!、誅錦、死靈島、狂獸1、2部全、嗜辣如命與五行缺糖
拜。 他們將東西放在門口,交由宋問看管。 一個個人頭聳動,排隊等著入場。 宋問踱步到對面的老樹,盤腿坐下。 回憶她初來京城,也不過是數月之前。被她罵過,訓過,故意刁難過,也走到現在了。有種近在咫尺,又遠在天涯的錯覺。 林唯衍扭頭問:“你說,我要不要也參加一個武舉?” 宋問:“干啥?” 林唯衍摸了摸棍子:“也想考試?!?/br> “……”宋問拍肩,“別這樣。他們聽見會哭的?!?/br> 科考第二日下了點雨,宋問帶著云深的眾先生,打傘站在門外等候。 將學生接了出來,到不遠處的鋪子里躲雨。那邊的掌柜好心,特意給他們多支了個蓬。 宋問讓人運了熱湯來,眾人捧著個碗,互相間熱烈討論。宋問在學生間走了兩圈,聽了大半。覺得沒什么大問題,但是也沒開口評判。 天色黑盡之前,再送他們回去。 第三日,進士科科目全部結束。學生魚貫而出,貢院門口擠滿了人。 學生家中也都來了人,或派了馬車過來。 宋問等他們一個個出來,再一個個傳話:“有需要叫三殿下評判卷子的,將試題以及自己的答案,都默寫下來。明日早上,帶到書院?!?/br> 眾生紛紛點頭。 翌日,乙班學子全員到齊。帶著自己的卷子坐在位置上。 宋問請唐毅到上座。 唐毅掩嘴咳了一聲,一手夾著筆,表情嚴肅的走上前臺。 唐毅自己沒有參加過科舉,也從來不覺得這是一件大事。于他看來,科舉還是過重于形式。 有官宦背景的學子,在科考之前,或許就已經定下了榜名。而普通平民,除非文采極為出眾,或是運氣上佳,否則很難考上。 這次看他們考試,自己卻說不出的緊張。早早來了書院,在學堂里等侯。 卷子被呈到唐毅面前,眾生屏息凝神,等候他的結果。 唐毅批改的很認真,神情幾乎沒有一刻松動。 唐毅終于抬起頭,放下筆,將一沓試卷整了整,拿給宋問。 宋問隨手翻了一下,抬起頭陰笑道:“又到了發卷子的時候了?!?/br> 一個個點名,然后分發下去。 多數卷子上,都寫了一個“通”字。少有幾張,唐毅不大確信,便沒有寫。但至少沒有一張卷子得了“不”。 唐毅解釋說:“若單論答卷內容,其實沒有多少可以挑剔的地方。照往年進士的卷子來看,這幾份都拿通也不為過。但是,吏部決不可能給云深這樣的結果,朝廷也很難辦,所以我就從上擇優了?!?/br> 應試教育下的結果,不說多拔尖,但穩健是肯定的。 不過,就算是應試,也有無法掩蓋的才華和新穎的論點。畢竟宋問提供的,僅僅只是一個基礎的框架。 唐毅頓了頓,委婉道:“有些卷子……字有點飄?!?/br> 宋問一喝:“孟為說得就是你!” 孟為渾身一抖,將自己的卷子翻過來,驕傲道:“先生,我是通!” 唐毅:“通是通,若是看過你的卷子,會給你通。若是沒看過,就很難說了?!?/br> 宋問咋舌搖頭,但并不覺得多可惜。 她覺得做官也有合適與不合適的區別,孟為的個性,就不大合適。 孔子當年說子路,恐死不得其所。宋問不想自己也有這樣的擔憂。 宋問又拿著卷子,給他們講了兩道題。書院給學生放了假,讓他們回去安心等待放榜。 宋問答應他們,放榜之后,宴請眾人。 此次科考,禮部與吏部,共選出了九位閱卷官。 吏部尚書向幾位分派職責,講解卷子。將往年的事務重復叮囑一遍,便緊促的讓眾人開始閱卷。 卷子整理過后,分發給諸位考官。 禮部侍郎端來杯茶,然后走回座位。慢悠悠翻開卷子,照著名字先往下翻。 心里嘀咕,又要閱卷許久,看這些學生的卷子,實在叫人犯困。 瞥見一個眼熟的,想了想,應當是國子監的學生,想必不錯。便抽出來先批了。 緊接著繼續翻找。又看見一個相對眼熟的名字。 馮文述。哦,是。云深書院的。似乎是著作郎的公子,也抽出來先批批。 這不看還好,一看之下,陡然清醒。 眼睛瞪了瞪,好一篇錦繡文章! 今年第一篇甲科卷,就這么出來了? 都道馮公子才思敏捷,竟還如此滴水不漏。 侍郎摸摸短須,緊跟著又看了一遍。繼續點頭,確實是不錯的。 將卷子暫時放到右手邊,繼續去翻下面的文章。 他這邊還在震驚,就聽旁邊一位同僚喟嘆道:“御史公的公子,果然是大有可為??!” 禮部侍郎抬起頭,笑道:“我這里也有一篇文章,做得不錯。恰巧和李公子一樣,都是云深的學生?!?/br> 另外一位考官好奇:“真有如此好?這不是才剛開始嗎?” 禮部侍郎立馬說:“絕不是吹噓,不信諸位自己看看。屬甲科也不為過?!?/br> 同僚接著道:“我看李公子,三甲有望。工整對仗,一氣呵成。磅礴大氣,頗具新意!” 旁邊幾人紛紛站起來道:“叫我看一眼?!?/br> 那位官員將位子讓出來道:“來來來,諸位盡管看。這不僅是寫得好,還寫得好看。李公子這一手字,真是絕了!” 眾人便都圍過來,將兩份卷子放在中間,以作參考。 室內只有安靜翻動書卷的聲音。 “好!”一人看完答卷,拍手叫絕道:“寫得確實是好啊?!?/br> 某考官皺眉道:“這通篇讀下來,是否覺著有些相似???” 一人點頭道:“形似,但神不似。我看,還是李公子的文章,更出彩一些?!?/br> 他們各自切入的角度不同,所列出的觀點自然不盡相同。 然而叫諸位考官最喜歡的,還是那干脆利落的行文格式。一眼,便能將全文脈絡看得清清楚楚。這一點,兩人的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