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39
。毫不意外,大魏獲得了冠軍,亞軍由大遼所得,季軍出乎意料不是匈奴也不是早就熟悉蹴鞠的高麗日本,而是交趾。雖只是運動,但這樣許多國家一道比賽還是頭一回,比賽成績又通過時報,通過國際報昭告整個亞洲,讓得到冠亞季軍的三國歡喜不已,尤其交趾,幾乎全民沸騰,反觀匈奴高麗幾國,無不憤憤。所以時隔四年,開啟第二屆,各個國家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準備復仇。而且這一回隨著連通的使館國越來越多,大魏時報和國際報傳播的越來越廣,報名參賽的國家又添了許多,大大小小足足有二十三個,幾乎整個亞洲,包括南洋各島國都來了。從去年中秋過后,便陸續有各國球隊和代表前來,提早集訓適應。到了二月,整個長安城都沸騰起來。這種時候大魏百姓不管原本支持家鄉隊的,或者支持京城各球隊的,都紛紛拿起代表大魏的小龍旗,支持起了國家隊。這些能進國家隊的球員各個都有一大票球迷支持,國社這一回單是出售正版周邊也能賺取不少錢。而會購買的不止大魏百姓,其它各國也會有不少人千里迢迢來看球賽,這些能來的大都有錢有勢,為支持自己國家,花起錢來毫不吝嗇。大魏各球社的周邊都會由球社聯系商家制造,盜版會遭到嚴厲打擊,于是其余商人想要賺錢,便打上了這些異國人的主意,制造起了異國隊旗隊標,找來孩童去兜售,也能賺不少。魏曙心頭感慨,見有兜售國社正版周邊的孩童經過,也順手買了幾個,他自然也有喜歡的球員,算作支持。正版周邊會按照事先簽好的契約抽取一部分給球員。如今做一個蹴鞠球員已經是許多百姓的夢想,將孩子送去球社也成了一種出路。剛剛將印著隊標的長檐帽戴上,前頭路上傳來一陣喧嘩,還有尖叫聲。“出什么事了?”“怎么回事?”路邊行人紛紛張望。很快有人打探來消息,喊道:“是文娛社的隊伍,他們從天竺回來了!”頓時引來陣陣驚呼,人們蜂擁著朝前方跑去,包括那些夷人,路邊的交警和巡警立刻騎著車維護秩序。魏曙也被調起興致,這是夏姑姑回來了。夏姑姑叫夏嬋,是當年的幾個穿越者之一,也是他現代知識的啟蒙老師,他從三個月開始就跟著她學習現代知識,直到一年后她帶著她組建起來的大魏文娛社巡游,才換了人給他講解,他對夏嬋多少有半師的名分。雖說以他實際的年紀不該叫夏嬋姑姑,但誰讓他轉世成了嬰孩,穿越者們看著他重新長大,也就沒了顧忌。夏姑姑每年都會帶著文娛社去各國巡游,年初出發年底歸來,去年去的遠了些,一直拖到了這個月。魏曙雖然知道她要回來,卻不知道是今天。文娛社的車隊浩浩蕩蕩過來,作為遠行的隊伍,自然用的是馬車,前后左右都有護衛簇擁著,順帶幫忙清道,路上的車輛都紛紛避讓。魏曙坐的三輪車也往自行車道避了避。“趙雅芝!”“白娘子!”“林青霞!”“包黑炭!”“展昭!”“孫悟空!大圣!”……百姓們沖著隊伍大聲呼喊,有喊藝名的有喊劇名的,五花八門混合,但都難掩激動。比大魏百姓更瘋狂的是那些夷人,尤其文娛社曾經去過的國家,紛紛揮舞著手里的旗子高喊,喊出口的名字和話語竟然十分標準,完美的京城口音。魏曙瞧著他們夸張的模樣,忍不住笑起來,一時心情好了許多。作者有話要說: 魏曙的感情狀況不會描寫太多,畢竟主角是咱們寶保,他只是作為一個六年后的引子,借著他的視角展現如今的變化,可能也寫不到他長大。第157章歸來文娛社的歸來讓原本就熱鬧的長安城更火熱了,百姓們紛紛出來看熱鬧。六年過去,文娛社在夏蟬手中發展的如火如荼,伎人雖受身份限制地位低下,但在百姓甚至在上流勛貴中的印象卻極好,畢竟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伎人并不容易,甚至一些能力出眾的伎人極受追捧,地位超然。如今又有了弘揚華夏文化的名頭,他們的地位逐步上升,尤其當那些夷人來到大魏來到長安城,第一件事便是詢問這些伎人的事跡,幾乎個個都能cao著長安話念那些經典臺詞或唱曲,叫大魏百姓漸漸意識到了文化傳播的作用。當然,現在伎人們有了新的名字,為避免與妓相撞,那些演舞臺劇的伎人被稱為演員,唱歌的伎人被稱為歌手,擅長樂器以及口技等等一類的伎人稱之為演奏家或表演家,而所有伎人又統稱明星,據說寓意天邊啟明的星辰,為那些茹毛飲血的夷人們帶去大魏先進文化,開化啟智。鑒于這話說的似乎過于夸張傲慢,所以只說是據說,并沒有真正報道證實過。而梨園也已經從宮中分了出來,圣上為表彰明星們對傳播大魏文化做出的貢獻,特意在皇家別苑中挑了一座出來,作為新的梨園場所,用來容納所有伎人,所有明星在嫁人或成親之前都得住在梨園中,接受統一管理。至于成親后,男伎人還會出來演一些配角,或是繼續歌唱演奏等,女伎人卻基本都不會再出來了,要么便是做些幕后工作。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即使在現代,還有很多女明星嫁入豪門后選擇息影相夫教子,何況這古代。夏嬋已經做了她能夠做到的全部,剩下只能交給時間來改變,畢竟在現代八、九十年代人們還視明星為戲子,也就是二十一世紀后,明星的地位才水漲船高,越來越受追捧。而大魏,新出爐的明星們至少已經可以正?;榧?,而不是在宮中蹉跎一生,或者放出來后隨意為妾為婢,甚至當初大紅的幾位嫁的都不錯,譬如上錯花轎嫁對郎中扮演女主角的兩位女伎,一位嫁給了一富商庶子為正妻,一位嫁給了一小官嫡子為繼室。雖然是在梨園改制,傳播文化的報道出現后才得以實現,且是圣上特意挑出來樹立的典型,但至少實現了。不過也有很多女伎選擇了不嫁,尤其在夏嬋帶著她們四處巡游后,這些女子本就讀了書明了理,不像其她鄉間農女懵懵懂懂沒有開智,只隨波逐流勞碌一生,她們見識過大魏最繁華的城市,見識過上層百態,這一番出游又增長了見識,但凡有些心氣的,都不會想要相夫教子平凡一生。夏嬋雖說從來沒有跟她們灌輸過什么女權崛起的思想,但她平日所說所行,還是潛移默化影響著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