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27
別提百姓,便是上層看過書的官員貴族也這樣認為。消去賤籍針對的只是那些賤民,對普通百姓沒有多少作用,大多是看在能學一門手藝且包攬吃穿住的份上,愿意將孩子送來。但送來的這些孩童,單從識字教起,沒有個七八年不能成器,不管法醫學還是解剖到日后的新醫學,都是人命關天的大事,馬虎著急不得。相比之下,若識字讀了書的人來學,就要更快一些。像元佩如今最器重的弟子俞小六,出身仵作之家是一個,會識字才是最重要的,單這一點就強出其余人許多,值得元佩著重培養。元清帝想要將法醫學和解剖學發展起來,但不能貿然急進,不能立刻就下達一系列提高仵作身份的旨意來,至少也得等大家完全接受了法醫這個新名詞,等百姓感受到法醫在辦案中的巨大作用,等那些士族儒生不再排斥地位的驟然變化,再推行令法。所以宋華的出現,正中元清帝下懷。光的科普遠遠不夠,畢竟是,在元佩還沒有破出能夠大肆宣傳的案子之前,宋華這一鬧,鬧得正是時候。被元清帝影響,宋華的表情也跟著變得嚴肅起來,用力點頭:“是!”點完弱弱道,“呃……請問陛下,這個一番成就具體……”【難道要破解一百個懸案?】元清帝微微一笑:“你不是喜愛包青天嗎?朕期待有朝一日能聽到宋青天的稱號?!?/br>宋華眼睛一亮:“是!”元清帝說到做到,直接派人又去召了武安侯來,當著兩父子的面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出乎他的意料,武安侯并沒有多做反駁,當即便同意了,元清帝聽了他的心聲,才知道是工部尚書跟他談過,勸了他。宋華要去當仵作學法醫的事,大家只當是個笑話,看個熱鬧,誰也沒想到居然成了真,而且還是陛下親自同意的,頓時叫眾人嘩然。不等隔天,宋華當天下午就去了元佩府上,大張旗鼓的拜了師,在眾人的不解中成為了元佩的弟子。眾人雖不能理解,但有元清帝發話,倒沒有人當面多說什么,當然背地里肯定少不了一番議論。元清帝不僅發了話,借著宋華這么一鬧,直接給法醫學正了名,還為法醫科制定了一個新的官職,暫時配給大理寺,雖然沒有說日后如何,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專門給衙門辦案設置的機構,往后很有可能全國都會開設。有遠見的,發現了一條當官的新路子,雖只是最低九品,聽起來也不那么體面,但有皇帝背書,有品級有官銜,對百姓來說,九品官那也是官,還管什么體面不體面。元佩那里當即便迎來了一批報名小高峰,等宋華這件事被時報一報道,散播到全國各地,有不少人心思浮動,在年后收拾行李來了長安。不過元佩收徒條件苛刻,核心學生只收了不到十個,剩下的不識字的先丟去學堂識字,識字的去背他準備好的相關醫書,滾瓜爛熟之后再說。元佩的府邸一時成了學堂,教室宿舍食堂一應俱全,只要上門來拜師的,他來者不拒。好在他來時帶了不少“嫁妝”,經得起他肆意揮霍。當然他也不會一直白養著這些人,醫校也實行考試制度,連續三次月考不過關者便會被遣送回去。元佩的醫校辦得如火如荼,引來了太醫院側目,為此還發生了一些小糾紛。大魏與醫有關的一向由太醫院負責,不論是藥局藥庫的管轄,還是醫官的征召選拔培養教育等等,都屬于太醫院統管。元佩的醫校算是挑戰了太醫院的部分權力,但偏偏這件事是皇帝親自提的,太醫們對政事又不是十分敏感,一番相商后,院使楊仲仁趁著給皇后“診脈”的時候,跟元清帝提了一句。其實從梁平安提出婦產科的時候,就已經挑戰了太醫院的權威,只是婦產向來多由穩婆負責,醫者只做事后或事前調理,倒也不算太過,那時太醫院還對梁平安提出的相關孕期知識做了研究,十分贊賞。這一回元佩的法醫科卻不同了,解剖先不說,他提出了各種急救法,并且在少包中夾雜了許多新醫學。太醫院里也有看時報的,自然也看到了這些說法,有些覺得有道理并且想要深度探討研究,有些卻不以為然,甚至視為邪術。楊仲仁屬于前者,他出生醫學世家,家譜攤出來上數十代都與醫有關,他祖父是太醫,父親是太醫,他也是太醫,兒子孫子也都是,有十代積累的醫術和長輩言傳身教,生下來便高出其他學醫之人。楊仲仁學醫并不像他父親是為求生計無奈,他是真的喜愛,數十年來一直在研究,對于梁平安和元佩提出來的一些說法,他覺得極有道理,一直很想跟他們仔細探討,當初的牛痘就是一個實例。這一次來跟元清帝提,并不像下面太醫們提出的,想干涉元佩的法醫科,而是想趁機跟他們探討交流。元清帝聽他說完,又聽了他的心聲,不得不承認這一回是他疏忽了,畢竟太醫院屬于重要卻又不是時時都用的官部,尤其他年輕身體好,一年也生不了幾次病,之前吃了長樂給的丹藥,別說生病,每日精神奕奕,這半年用到太醫院的,多是給百姓和他人。其實對于太醫院,他心里已經隱隱有了想法,既然楊仲仁提起來,略一沉吟,道:“朕今日不妨先跟你透露一些,朕有意醫改?!?/br>當初聽梁平安描述了現代的醫學分科后,他就有了這個念頭。大魏的太醫院還沒有十分明確的分科,只是按照太醫們所擅長的來區分,譬如有的太醫精于口齒,有些太醫精于針灸,有些精于眼疾等等,并不像現代醫院有明確詳細的分類。所以他想按照現代醫學分類,給太醫院來一次醫改。其它過于先進的知識他沒有辦法立刻拿出來去普及,但關于醫這一方面,改革起來不需要顧忌任何人。畢竟世上少有人不懼怕病痛,也少有人不畏懼生死。楊仲仁心頭一凜,道:“不知陛下打算如何改?”【莫不是陛下對我等不滿?】楊仲仁是元清帝最信任的太醫,有了聽心術后更信任了幾分,便也不避諱他,將他的想法簡略說與他聽,最后隱晦道:“……你不妨與梁平安和宋行走多接觸幾回?!?/br>怎么說服這幫太醫的事交給梁平安和元佩就好,畢竟這是他們的專長,不是他的。如今實驗園對制造玻璃越發嫻熟,想必不久就會制造出梁平安和元佩想要的玻璃器皿,還有酒精也在研究中,他絲毫不擔心兩人會說服不了楊仲仁。因為時報的緣故,宋華的事只在長安城熱議了三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