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93
1.孝廟也是對陛下的一種稱法,陛下有好幾種稱呼法,孝宗、孝廟、泰陵、敬皇、弘治都可以,其他的稱法好像還沒見過。孝宗、泰陵、敬皇分別是廟號、山陵名和謚號,所以是去世后的稱呼,年號則無限制,但陛下在位的時候也沒人敢直接稱他弘治,一般會說今上之類的。孝廟是廟號演化出來的稱呼法,回想一些語境,感覺貌似稱呼X廟要比稱呼X宗更顯尊敬。 2.國朝:指當前朝代,該說法在明朝最為盛行。比如正德朝的人提起弘治朝,可以表述為國朝弘治年間。 3.小字:這貌似是個多義詞,我查了幾篇論文,都說小字就是小名的意思,但我覺得不確切。小字有時候也指表字,還疑似是大名的謙稱法,這一點尚待考據,不好下結論。不過查閱明代的白話,小字多數時候就是指小名。 4.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無愧于心便沒有什么可以遺憾的。亦指比喻理想和愿望實現。這個詞出自,典故和商朝的伯夷、叔齊有關,具體的不贅述了。這個詞主要指的理想達成,心中無憾。 我覺得陛下就是求仁得仁,雖死無憾。真要說有什么遺憾,那可能就是還沒教導好兒子。 5.其他朝代不太清楚,窩只看了看老朱家圣旨的形制,所以下面說的也是明代的圣旨~ 首先,圣旨不全是黃色的,會根據頒布對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然后,明代的圣旨上面有兩個日期,一個是圣旨本身所用絹帛的制造日期(圣旨所用材料是南京染織局特供的),這個日期是用五色絲一點點織上去的,另一個日期就是寫就圣旨的日期,這個是書寫完正文后順手署上的,這個日期上蓋有皇家防偽印章,比如文中說的“敕命之寶”。然后末尾還有發授編號和騎縫印,這些都是防偽手段。值得一提的是,用作書寫圣旨的絹帛可能不是當年造的。 另外,大家耳熟能詳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圣旨開頭其實始于明朝,或者說始于朱元璋,是朱元璋的專利,之前不這樣說,之前的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的特色格式,然后后來清朝因襲了明朝的格式,所以只有明清的圣旨開頭才是這樣。并且其正確斷句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朱元璋為了彰顯自己政權的合法性,為自己的統治加入君權神授的色彩,關于這個,網上有一段挺有趣的,摘錄如下: 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權后,非常喜歡用“奉天”這個詞,他認為結束了元代的暴虐統治是順應天道的,所以動不動就跟人家說自己是“奉天而行,非敢自專也”。在南京定都后,便將南京更名為“應天府”,又將皇宮里規模最大的金鑾殿取名為“奉天殿”,甚至有時候還會自稱是“奉天法祖”。這里的法并不是指法律,而是指效仿,這里的祖也并不是指朱元璋自己的祖先,而是泛指整個漢族的祖先。朱元璋如此喜歡“奉天”二字,也不是從登基開始敲定了的,而是經歷了一番周折。 開國的前十年里,朱元璋寫圣旨都是直接點題的,沒有什么特定的格式,“天底下還有這么壞的人”“有難題解決不了的可以來南京找我”之類的話在圣旨中有很多。后來,朝廷各方面的機制逐漸完善,朱元璋也講究起來,對自己的皇帝位子一再強調是“天意”,把手拿的玉圭也刻上“奉天法祖”的字樣。他親自撰寫一文,繪聲繪色地講述自己夢見天宮,見到了“道法三清”。至此,朱元璋開始自稱“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他再頒發圣旨時,便以這八個字作為“開場白”了。這在明朝文學家沈德符一書中有記載。 朱元璋的圣旨內容有很多被改編成明代重刑法令。洪武十九年,朱元璋在皇宮舉辦了背誦比賽,只要背得好,就能得到賞賜,據說19萬人參加了背誦比賽。 但是,像朱元璋親自動手寫圣旨的皇帝畢竟不多,他之后的大多數皇帝,都將這個工作交給大臣們去做。因此,圣旨的內容、格式和措詞越來越格式化。比如,為了顯示“天”和“皇帝”的絕對權威,明朝中后期的圣旨開頭逐漸演變成了“奉”字放第一行,“天承運”放第二行頂格,“皇帝詔曰”放第三行比第二行“天承運”的“天”字低一格的固定格式。 我看到的一份弘治十八年的圣旨實物圖片,開頭格式就是上面最后一段所說的那種。所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開頭的意思其實是,奉天承運的皇帝(頒的)詔曰。不過詔曰只是其中一種,因為皇帝頒布的不止詔,還有敕、制等,文中用的就是“敕曰”。 6.文中那幾句,“表獨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留靈修兮澹忘歸,歲既晏兮孰華予”,意思是: 孤身一人佇立高高山巔,云霧溶溶腳下浮動舒卷。 白晝昏昏暗暗如同黑夜,東風飄旋神靈降下雨點。 等待神女怡然忘卻歸去,年漸老誰讓我永如花艷? 這是百度的,最后一句的翻譯有點囧,不過大致意思大家明白就好~ 第205章 番外之天行常健,地勢恒坤 金鰲玉蝀橋西側、欞星門迤北的羊房夾道內,是西宮的安樂堂。因皇城北安門內也有一安樂堂,位處宮外,兩廂有內外之別,故此稱西內的安樂堂為內安樂堂。 內安樂堂的劉掌司是個略有些駝背的老內監,平素事務不算忙碌,因為此間有二三十個總事的,分攤下來倒也清閑。但自從數年前紀女史稱疾避居此處后,他與其他掌司的職責便悄然發生了變化。 如今后宮里面萬貴妃專寵而妒,自其所生皇長子夭折后,因已近不惑難以再受孕,便越發妒橫偏執,后宮有娠者皆被其暗令人墮胎,五年前柏賢妃僥幸生下悼恭太子,都已被立為太子了,結果后來亦為其所害。這些幾乎是宮里頭公開的秘密,萬歲對此也并非全無所知,但因著對萬貴妃的偏私,始終只作不聞。 劉掌司長嘆一息,端著熬好的藥進了院角一間晻靄的小屋。 紀女史當初偶因萬歲臨幸而孕珠,但宮里誰人不知懷了龍種也留不住,紀女史惶遽無奈之下只好稱疾避居于此,庶幾躲過萬貴妃的戕害,平安生產。后萬幸順利誕下小皇子,眾人俱松了口氣,合力瞞住了。但小皇子降世后,卻是缺衣少食,連母乳都難喝上——紀女史平日里也吃不上什么好的,沒多少奶水,又不能時常來看望小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