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29
去準備,要錢要人盡管說,等過了年,咱們就把那什么國營部給開起來?!?/br>胤祚笑道:“那科岱兒子用的怪順手的,不如就讓他去當部長?”康熙糾正道:“是尚書?!?/br>又搖頭失笑:果然還是他那個小心眼的兒子,這不,繞來繞去,又給繞回去了,還說不是為了昨兒的事呢!第68章當天康熙就挪了窩,內務府立刻馬力全開,掀地板、鋪管道、修水箱、安鍋爐……因過些日子還得上朝,胤祚派足了人手,但凡可以同時做的,一分一秒都不耽誤,又怕有什么事兒他們一時解決不了耽誤時間,便親自守在乾清宮,有事可以直接去找他。他腦子靈活,辦法多,權利又大,有什么意外情況立時就解決了,到了晚上,他回去休息,科岱帶著內務府的人還點著馬燈、輪著班的在干著,是以進度比胤祚預想的,竟還要快些。三天管道就鋪好了,第四天試水,修整些零零碎碎的,第四天晚上開始鋪瓷磚,到了第八天就基本完工了,最后再將東西歸置歸置,第九天晚上,胤祚領著康熙驗收成果。外觀上和先前幾乎沒什么差別,也就是地上換了和先前顏色差別不大,但多了隱約花紋的防滑瓷磚,看著也甚是大氣,胤祚解釋道:“時間太緊,就只裝了暖氣管道,等明年的時候,再收拾其他?!?/br>康熙點頭,忽然覺得有些待不住,于是將大氅脫了,再逛了一會,發現又待不住了,那邊不敢脫衣服的科岱和梁九功已經滿頭都是汗了。科岱見康熙不適,道:“要不,臣吩咐他們把火燒小一點?”胤祚早有準備,這會兒已經將外袍都脫了,舒適的很,笑道:“這會兒就算燒小了,一時半會兒溫度也下不去?!?/br>雖然他暖氣片安的密,但這種透風的窗子還能將房間溫度燒這么高,燒鍋爐那幾個也是拼了老命了……“萬歲爺……”梁九功抹著汗:“要不奴才服侍您更衣吧?”于是都去更衣。衣服都換了,難道還要搬回那冷冰冰的地方不成?于是來檢驗工程的康熙,驗著驗著就住下了。后宮那邊,因德妃和太后娘娘不急著住,所以動的地方多些,所以地方雖小些,卻反而晚了幾天完工。這世道最重一個孝字,德妃和康熙的宮里都修好了,胤祚自己的宅子也終于可以動工了。不過他宅子的裝了,和他交情最好的胤禛當然也得裝,胤禛的裝了,能不管胤禎?真這樣,不等胤禎自個兒找上門來,德妃就先把胤祚的耳朵給擰掉了!給胤禎裝的話,他隔壁的胤祥管不管?同一個阿哥所里住著的弟弟們管不管?若住在宮里的弟弟們都有,搬出去了的呢?胤祚這頭還沒發話呢,胤褆就找上門來,大有你要是不給我裝暖氣,我就住在你家不走了的架勢。老三胤祉倒沒找他,他找到了胤禛頭上:你清理戶部的時候,可是一開口,哥哥我二話沒說就把錢給還了,現在你看著辦吧……胤禩斯文,絕口不提裝暖氣的事兒,就是天天請胤祚過府喝茶,話里話外的意思就是:六哥啊,您覺不覺得弟弟的宅子里少了點什么?胤祚沒法子,一揮手:算了,所有弟兄一起裝吧!不就是人手少點,裝的慢點嗎?大不了每天一起床就到康熙這兒蹭吃蹭喝蹭暖氣。結果這邊還沒安生,那邊后宮又鬧起來了,在太后宮里體驗了一把何為暖氣的嬪妃們一下子就急了——若不把暖氣裝起來,自個兒受冷不說,只怕這一個冬天,就別想見著萬歲爺了……她們可沒那個魅力,將萬歲爺從春暖花開的地方,拽到這冰窟窿里來。怎么辦?老規矩,拿錢開路唄!雖然說明年一塊兒都裝,但女人的青春等不起??!于是胤祚的錢包繼續鼓著。——南書房。房中溫暖如春,窗外卻大雪紛飛,康熙站在窗前,看著外面鵝毛般的大雪,道:“胤礽是今兒搬出去吧?”梁九功應了一聲,替康熙披上外衣,道:“萬歲爺,窗口風涼,別待久了。六阿哥說,等明年換了玻璃窗子就好了,又暖和又敞亮?!?/br>一直沒聽康熙提起這事兒,梁九功還以為他早就忘了,卻原來還是惦記著——萬歲爺對瑜親王,終究是狠不下心??!梁九功雖然祭出胤祚,卻也未能成功轉移話題,康熙問道:“瑜親王府裝了暖氣沒有?”梁九功一愣,道:“這個,老奴就不知道了!”沒見大家擠破頭都搶不到呢,瑜親王府……呵呵。康熙又好氣又好笑道:“朕說小六怎么這么好心,主動給毓慶宮裝暖氣呢,原來打的是這個主意!”從來都沒擁有過,怎么比的上得到又失去的痛苦?胤礽從溫暖如春的毓慶宮一下子搬到冷如冰窖的瑜親王府,其中的落差可想而知。康熙搖搖頭,回到座位,目光落在一旁的幾口大箱子上——大臣們薦太子的折子,幾乎都在這兒了,只差少數偏遠之地的官員,他們的折子還在路上走著,但也就是這幾日的事兒了。那些折子,他都一一看過,舉薦誰的都有,但數老大、老四、老八最多。立嫡立長,除了胤礽,剩下的都是庶子,老大占了個長字,為人又豪爽義氣,行伍出生的官員都偏向他,所以支持他的人是最多的。接下來就是老四和老八,兩個人算是不相上下。老四辦差的早,累積了不少人脈,他的能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處事也公正——若不是這次清理戶部著實得罪了不少人,支持他的應該更多些才是。倒是老八有些出乎康熙的意料,小小年紀,卻頗得人心,不過也是,老八打小就圓滑,執掌刑部一年,結交了不少大臣。春天大水的時候,他負責賑災也表現頗佳,聽說那一方百姓,都稱他為八賢王、八仁王。再后面就更出乎意料了,居然保的是廢太子!康熙皺眉,他當時差點連“亡國”兩個字都說出口了,難道態度還不夠明顯嗎?這些人到底是安的什么心?又或者他當時說的“不忍”、“純孝”讓他們誤會了?再下來就是老三、老五兩個,他們雖然表現平平,但一個掌禮部,一個掌工部,旁的人也就算了,他們手底下的官兒是萬萬不敢推薦別人的——雖然是密折,但萬歲爺看見他們舉薦別人也不好啊,而且,誰知道以這些皇子的本事,有沒有辦法知道密折的內容?其中老三又強些,他向來喜歡拉攏文人。剩下的人得的折子就只有三瓜兩棗了,連老六都有人支持,雖然人少,但分量還不輕——李光地、于成龍、曹寅。康熙盤算著,李光地被小六兒救了一命,曹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