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90
書迷正在閱讀:夜夜夜、星際天敵、愛的誘捕、覺醒(H)、男神男神你掉了一個男朋友、戀愛陷阱(H)、親親清寶貝、墮仙、和第二種人格的你戀愛、重生未來樂師
氏眼神閃爍,李令月也在朝她吐舌頭,唯有趙觀音的反應最平靜。 她想了想,沒有抽回手,任李旦繼續服侍。 老內侍湊到李治身邊,笑著道:“大家快看,諸位親王在笑話相王呢!” 李治面帶疑惑,扭頭看向側席。 李旦和裴英娘同坐一席,一個神情溫柔,挽著袖子給另一個夾菜,一個坦然自若,用眼神指示他自己想吃什么。 周圍的使女們竊竊私語,太子、李賢、李顯也忍不住頻頻偷看他們。 李治笑了笑,皺紋遍布的臉舒展開,神色溫和。 裴英娘深知禮尚往來的道理,也挽起袖子,幫李旦盛湯。 她盛的是一碗駝峰羹。 駝峰rou是八珍之一,她一直想嘗嘗,但是想到行走在東西市的駱駝那風sao不羈的姿態,總覺得下不去嘴。 李旦愛吃駝峰rou。 麟德殿和御膳房離得遠,又是冬日,尚食局怕送菜的途中湯羹變冷,影響口感,不止想方設法讓提盒更保溫,還特意挑選出五十名腿腳靈便的內衛負責傳膳,甚至想請示武皇后,以快馬傳送佳肴。 裴英娘給他們提了一個建議,往提盒里塞幾層棉花就夠了! 尚食局試過之后,愉快地采納了她的意見。 棉花保溫的法子是真好使,她托著卷草紋金碗,手指能感覺到湯羹的guntang熱度。 李旦沒有動,垂眸看他,唇邊含笑。 她耐心十足,把湯碗挪到李旦跟前,幫他挽起袖子,銀筷遞到他手心里,還作勢對著湯碗吹口氣,笑著說,“阿兄請用?!?/br> 李旦這一次動了。 裴英娘腹誹,阿兄好像又變得傲慢起來了。 今晚家家戶戶都要在庭院中燃起庭燎,慶祝新年,普通人家燒的是柴火。而皇宮的篝火里燃燒的木材,并非普通木材,每一根都是貴重的沉香、檀木,濃郁的香氣繚繞在蓬萊宮上空,隨風飄到十數里外。 裴英娘手里擎著酒杯,看一眼熊熊燃燒的大型庭燎,很想嘆一句,罪過可惜??!幾百車沉香、檀木,就這么粗暴的往篝火里一扔,噼里啪啦燒上一整夜,化為飛灰,除了久久不散的香味之外,什么都不剩下,太奢侈了! 她靠近李旦,壓低聲音說:“阿兄,以后我們守歲,絕不能燒檀木!” 殿外琵琶、箜篌、羌笛、羯鼓齊奏,教坊舞伎配合著悠揚的曲調,翩翩起舞。 李旦低頭,看著裴英娘,內殿燈火通明,她的臉像最上等的美玉,散發出淡淡的光澤。 “好?!?/br>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唱禮官的祝福禱告聲響徹大殿。 龜茲樂人們全神凝注,曲調驟然變得奔放密集,激昂熱烈。 席間眾人紛紛放下銀筷酒杯,肅然起敬。 明亮的火光中,千余名頭戴面具的舞者呼喝著奔入廣場,整齊的腳步聲震得席案上的酒杯不停打晃,聲震云霄。 儺戲開始了。 驅儺儀式盛大隆重。 青衣畫褲的是儺母,朱衣畫褲的是儺翁,二人裝扮成鬼神。其余一千多人是儺鬼。 儺鬼們手舞足蹈,動作夸張詭異。 這是在表現驅趕疫病、惡鬼,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順遂平安。 “令月,十七……”李治下意識看向身邊。 往年每次儺戲開演,兩個小娘子都會嚇得瑟瑟發抖,撲進他懷里撒嬌。 他一手一個,摟著姐妹倆,安慰哄勸,兩人才敢大著膽子繼續觀看驅儺儀式??吹胶ε碌牡胤?,又一頭鉆進他的袖子里。 依偎著強大的父親,就什么都不怕了。 他抬起袖子,禮服寬大的幾層袖衫掃過席案,但并沒有人順勢抓著他的袖子躲到他懷里求庇護。 李令月和薛紹的席位在武皇后旁邊。 李令月滿臉含笑,不僅不怕場中青面獠牙的儺翁儺母,還饒有興致地觀看儺舞,和薛紹有說有笑,品評今晚的歌舞。 裴英娘臉色有點發白,看著狀若瘋癲的儺翁儺母的目光十分畏懼,又忍不住想看。 李旦知道她素來怕驅儺儀式,臉上不動聲色,面無表情,但手臂卻攬在她腰間。 兩個小娘子都長大了,有人保護關懷,不必事事依靠父親。 李治收回袖子,長嘆一口氣。 他收斂惆悵之色,叫來老內侍,含笑道:“把準備好的面具取出來?!?/br> 作者有話要說: 過完年了,下一章就開始成親。 ············ 本章守歲的內容參考分卷中的,部分句子、詞語有摘抄。 ············ 關于瓷器部分的敘述,帶有強烈個人觀點。初唐的制瓷技術水平還不夠,初唐宮廷的皇子皇妃們日常一般不用瓷器。 宋朝時瓷器備受追捧。 ············ 個人觀點: 唐朝崇尚富麗堂皇,敦厚飽滿,明朗健康:就是有錢,就是富裕,就是豪放! ········ 宋朝崇尚清新淡雅,文靜自然,簡約高雅:就是小清新,就是文雅,就是有氣質! ········ 明朝注重金彩結合,是唯一一個男人的衣服比女人的講究還多的朝代:就是這么明sao! 第131章 一百三十一 內侍把面具送到裴英娘手上。 青面儺鬼的面具, 陰森可怖。但是滿室燭火映照, 殿外歌舞喧騰,面具拿在手里,不僅沒那么可怕, 彩漆勾畫的眼睛還顯得有點可愛。 她把面具扣在臉上,半夏幫她系好絲帶子。 “怕不怕我?”她仰臉看李旦, 故意做出張牙舞爪的姿勢。 李旦拍拍她的發頂, 也在侍從的幫助下戴上面具。 兩人對視幾眼,都覺得對方戴面具的樣子很好玩,一起笑出聲。 另一邊的薛紹、李令月、李賢、房氏和李顯、趙觀音等人都在內侍的示意下戴好面具。 李治是頭一個戴上面具的。 眾人看圣人要與民同樂, 齊聲贊頌,紛紛找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