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5
。彼時立下的誓言鑿鑿,今猶在耳。“臣之身,唯死報君?!?/br>然,若君之今日,是臣一手造成,死又何足以報?趙淵捏碎孫長史送來的信箋,紙絮紛揚而下,他持鞭回馬,喝道:“傳令!夜襲阿魯臺!”明月正高升,輝光寒似白雪,上萬輕騎涌動如海,連營拔寨向著胡虜而去。此秋霜涼夜,不得而眠的還有數家。周義是跟了趙淵隨軍出戰,但儀衛司還留有副手,自李逸出事就開始暗地徹查。平安著火那日不能動彈,分明是中了毒的征兆。李逸這里才事發,那個灶上mama沒過兩日就得急病死了。定國公府忙著毀尸滅跡,儀衛司追查證據斷了線索。周義看著傳上來的情報,百思不得其解李逸為什么同樣吃了飯菜,那日卻活蹦亂跳還能救人。同樣不解的還有沈家和太后,這李逸的命竟有天助不成,這都沒叫他死成。諸家俱覺寢食難安。唯有趙喜看著他家王爺,心道,李家和趙家還真是因緣極深,終大慶一代,始于趙家先祖救了李家太祖,末了,還是一樣的宿命。人人都知道太祖的故事,卻無人曾想到李逸身上去。實在是,差得太遠。且趙氏知道趙淵血脈覺醒的只有趙珩,即便是他亦不曾動過分毫心思。天底下那么多事兒,要不是韋徹提了一句,皇帝壓根不會知道還有一棟民宅起火。“人沒事?”“沒事,主仆兩個受了不少驚嚇?!?/br>韋徹是來問皇帝意下的,“陛下需要臣徹查嗎?”趙珩想了想,他已經做了他該做的,后頭的,看李逸自個的命吧。皇帝搖了搖頭,就此錯過了李逸的不尋常處。至于李逸自己也不甚清楚那晚發生了什么,因灶上mama的死訊傳來,他和平安多少也猜著可能是吃食里的問題。可為什么只李逸沒事,許是因著李逸正在吃藥,湯藥沖撞了迷藥的藥效也是有的。自搬到了客棧,李逸夜里湯藥仍舊照吃不誤,只管睡得沉沉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他不想革命,可看著有人卻要來革他的命,為了不讓人給輕易革去小命,他可得好好喝藥。于是李逸只好停了白日里作畫,開始認真思索起自己的處境。此番是他大意了,獄中出來,因得了圣旨,他確實驚喜過望,此后又接連受肅王庇護。人不再擔驚受怕了,多的那點心思都用在了應付趙淵帶來的不適上。偏此事也是剪不斷理還亂,一團糟。李逸只將這些零零總總想了一日,便想盡了許多事,竟生出個大膽的主意來,只覺說不準就能化了當下的危機,也能斷了攝政王的念頭。因想著平安大抵很難馬上接受他的想法,要和他鬧起來也頗為頭疼,李逸才決定緩著些來。客棧不是久留之地,平安見李逸這兩日想得多,他自個也不是沒想過。房間只訂了三天,考慮續不續房的時候,平安問李逸:“公子,您說不續房了??梢矝]見您要小的另尋去處???”李逸笑著逗他:“那你怎得不提醒我?”平安一本正經道:“我想著,大概是‘那位’安排了去處,公子才不曾和我說?!?/br>李逸不想聽了這么個回答,一時無聲了。這才幾日,平安已經要倒向那人的庇佑了嗎?平安覺出李逸的沉默不對勁,當即跪下認錯。李逸嘆了口氣,讓他起來道:“我知道你經了這些事也是怕的。照之前的情形,你這么想也算情有可原?!?/br>只是平安沒弄清,被形勢所迫是一回事,自個主動投靠上去,是另一回事。李逸這一輩子都是李氏王朝的嫡孫,皇祖與父王母后待他都很是不錯。國破家亡,他一個現代人,哪怕能想通王朝起滅,想通他太子爹和老謀深算的皇祖父都搞不定的事,照他當時無兵無實權的處境,也實在無法可想。可就是這樣,他都覺得十分不好受,心有愧疚。若還要為了茍且偷生,虛情假意,甘愿為奴伏人身下,他是如何也做不到。這些話,李逸與平安身份立場不同,他并不準備對他細說,他只想消了平安對趙淵的那點指望。“世間君臣,夫妻,主仆,或有名分,或有利益,或有子女,或兼而有之,我與那肅王之間有什么?一時新鮮,將來又如何收場?你是為了我著想,我知道。只我并不愿仰人鼻息過活,到頭來還不得善終?!?/br>李逸說得平和,甚至語氣還略帶點戲謔。平安聽了知道自己想岔了,重又跪地,再不敢起。李逸這才立起身來,把真正的打算說了,“明兒起,咱們去廟里住?!?/br>平安聽得,呆了呆,怎得就想起去廟里???哦,大牢出來又遭火災,公子和他是該去廟里消消災去。第二十章次日一早,平安收拾好了東西,跟著李逸往京郊的著名寶剎報恩寺去。臨近寺院,望去殿宇寥寥,卻建得極為雅致。因寶剎坐落于一片湖光山色的妙景中,雨后時可見彩虹映照金殿寶頂,民間又俗稱其為霓光寺。報恩寺乃千年古剎,為當時的天子紀念母恩而建,是歷代宮妃和上流命婦進香之所,且因對孤兒寡母的廣施援濟而聞名。寺中這一任的住持了塵,乃是李逸的皇祖母明德皇后在世時力薦上的位。當年了塵大和尚尚不滿而立,卻被立為皇家寺院住持,蒲一接任,明德皇后便仙逝了。若不是得了太子妃及晉國公府鼎立支持,大和尚不僅難保住持之位,更勿論有機會成為如今名滿天下的高僧。平安扣過門,向知客報上名號后,小師父雙掌合十,念了句佛號道:“住持方丈早客后曾囑咐我等,說今日恐有貴客臨門?!?/br>李逸笑著回禮,了塵方丈果然非常人,看樣子還如舊日一般歡迎他這個麻煩。這就去了李逸最為憂心之事,為他后頭想要謀的事,又添了一份把握。在寺院住了幾日后,李逸終于尋著時機和了塵坐下來詳談。住持室內,不過丈許天地,三面凈如雪洞,一面臨窗山色,框住的恰是斑斕秋意最濃之時。方丈了塵已年近耳順,仍眼明如炬,法相顯出暖陽融融意。見了李逸笑問道:“李檀越(1)看我這窗景可還堪入畫?”李逸趁此放下手中茶碗,執弟子禮道:“若得方丈不棄,逸愿以此殘生畫盡山中妙景?!?/br>了塵是何等敏慧之人,聽得李逸話中有話,面上未露出驚異,反倒越發真誠對答:“李檀越愿留多久便是多久,能得青眼常住本寺,想是報恩寺與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