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804
的銀票。 突然見到這么多銀票,正在給徐婉真拆散發髻的白瑤倒抽了一口涼氣,嚇了一跳。 徐婉真卻并不在意,雷霸還在詔獄中關著,由不得晉南候不急。京里傳聞,晉南候好男風,其夫人已經多年未曾生育。 他就這么個寶貝獨苗苗,花再多代價,也要將雷霸撈出來。 好在晉南候在海上發了家,別的沒有,銀錢一定不缺。之前武正翔還找到他,讓徐家插足海上生意。 這時,倒調了個個,輪到晉南候求著武正翔。 真是風水輪流轉,生生不息。徐婉真掩了面上的笑意,讓白瑤將這筆銀票放進箱子里鎖好。 …… 第二日,姚尚書頂著熬得發青的眼圈,懷揣著奏章進了宣政殿。 他心頭發虛的看了一眼坐在龍椅上的慶隆帝,見他還是老樣子,臉色灰敗神情不振,揣測不透他內心的真實想法。 “微臣見過皇上?!币虿皇谴蟪瘯?,姚尚書沒有行三跪九叩之禮。待吳光啟代替慶隆帝喊過平身之后,他便起身。 “皇上,”他雙手高舉,低頭呈上奏章。 無論如何,后悔是來不及了!這已經是議了整整一宿,眾師爺認為最好的選擇。 吳光啟拿起奏章,放在御案上。慶隆帝看了一眼身子繃得很緊的姚尚書,忽地笑了一笑,道:“看座?!?/br> 姚尚書本來做好了迎接最終結果的準備,哪想到慶隆帝并沒有翻閱他的奏章,反倒讓人為他看座。 這種滋味,就像一拳擊在了棉花上,很不好受。 原本他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但預想中的場景沒有到來,反倒令他格外忐忑不安。 就像已經吃過了斷頭飯的死刑犯,知道自己要死,但屠刀遲遲沒有落下。這種心理的折磨,遠遠甚于一刀斬下的痛快。 將屁股沾了半個凳子邊沿,他坐得小心翼翼。 “不急?!睉c隆帝這才徐徐道:“還有些人要來,你且聽聽他們的看法?!?/br> 姚尚書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在安靜的殿中等了半晌,他如坐針氈,身上背溝里冷汗直流,才聽到了外面傳來的聲音。 “微臣叩見皇上!” 身形魁梧語氣恭敬的定國公、英姿挺拔意氣風發的忠國公、低調溫和的安國公、被酒色掏空了身子的平國公,四大國公聯袂出現。 勛貴重臣,作為高芒王朝中一股獨特的存在,是皇帝最放心但也最提防的一股力量。 他們都是武將出身,曾經個個手握重兵個,但在朝堂上卻沒有他們的影子。他們享受著皇家的恩澤,因前人立下的潑天大功而榮耀無比。 到了慶隆帝這里,重用忠國公的忠誠、提防定國公坐大、養廢平國公、施威安國公,用得好一手帝王之術,讓四大國公府不能同氣連枝。 勛貴們不奉詔,不得入朝。除了祭祖、節慶等重大朝賀之日,四大國公幾乎沒有同時出現在宮中。 四大國公一同出現,姚尚書也再也坐不住,起身站在一旁。 隨即,又傳來了一陣腳步聲,這次來的人更多了些。姚尚書垂了眼眸看去,洛陽城中的勛貴盡都在此。 公、侯、伯,一個不差。宣政殿不小,但此時在后殿,這些人一進來,便顯得擁擠起來。 不過,眾人都知道時下軍情緊急,局勢緊張,非平常朝賀。 皇上急召,究竟是為了什么?眾人心頭打著鼓。 ☆、第八百八十章 有苦說不出 見過慶隆帝之后,眾人便安安靜靜等待命令。 這么多人同處一室,竟然只聽見深淺不一的呼吸聲。沒有什么不長眼的人,敢在這個地點這個時間發出一絲雜音。 皇上召他們來,一定和北地戰事有關,勛貴們心中有數。 在和平時期,他們享受著旁人沒有的尊榮。到了這個時候,就輪到他們出力之時。 不論是四大國公,還是那些后繼無人日漸沒落的侯府、伯府,他們都有著這樣的認識。 從某個角度來說,他們和高芒王朝是一體的。因衛家問鼎天下,他們一躍成為新興勛貴。所以,他們的命運,和衛家緊緊綁在了一起。 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們比誰都明白。 若是高芒覆滅,又有誰來將他們養起?與其謀一個不確定的未來,不如安享現在。 從這一點來看,他們不論能力大小,都比朝廷文臣要忠心。到了需要他們效力的時候,他們不會退縮。 哪怕再不堪的勛貴,都有了搏命的心思。 慶隆帝掃了他們一眼,對吳光啟道:“念?!?/br> 吳光啟展開八百里加急軍情,他的嗓音回蕩在殿中。將武正翔杜撰出來的北地兵敗,一五一十的道來。 底下眾人聽得暗暗心驚,難道,局勢已經到了這個地步? 想當初,太子領兵出征之時,是何等的胸有成竹。集結了四萬大軍出發,精兵強將如云,一路上又不斷有府兵加入。 竟然,被巴家打散了大軍,在北地潰敗成幾股? 既然太子傷重,沒有主心骨,縱有良將也是枉然。勛貴們跟文臣不同,就算沒有帶過兵,多多少少也知道軍事。 這樣一盤散沙似的局勢,想要再將大軍收攏,擊潰巴家軍,談何容易!別提打贏,就連自保都成問題。 如今大軍失散,士卒變成逃竄的亂軍,豈不是更便于巴家各個擊破? 另外還有天氣的原因。在京城集結的士兵,并不習慣北地寒冷的氣候。隨著一日冷過一日,戰局就更加危險幾分。 眾人心頭暗自思忖琢磨著,但慶隆帝沒有發話,個個都保持著安靜。 “諸位的先人,都是伴隨先帝爺打下大好江山之人?!睉c隆帝緩緩開口,先是緬懷先帝,緊接著道:“此時國難當頭,朕想聽聽,諸位的想法?!?/br> 眾人一陣靜默,在慶隆帝面前,誰敢胡亂發言? 姚尚書也摸不清慶隆帝路數。按說,召集這些勛貴應是為了征兵。各勛貴府上按規制都養了私兵,這股力量集結起來,也不容小覷。 更何況,其中本來就是大將之材,比如定國公和忠國公。 但皇帝詢問,不能無人回答。 定國公上前一步,雙手抱拳道:“定國公府任由皇上差遣。末將愿附之尾翼,為皇上殺敵?!?/br> 他沒有主張,唯一的主張便是聽從慶隆帝的命令,指哪打哪。而且,定國公聰明之處在于,他表態不再掛帥,只做一個聽從命令殺敵的將領。 他將這外戚身份,拿捏的恰到好處。 有他開頭,其他三大國公也都站出來表態。其他勛貴也不甘于人后,紛紛上前表忠心。恨不得立刻拋頭顱灑熱血,以示忠貞。 慶隆帝欣慰的一笑,道:“好,好!朕有你們,何愁反賊不平!” 被他這一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