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70
書迷正在閱讀:穿書之炮哥吃鍋伐、豬rou販的幸福生活、老干部與蟲首長[星際]、有求必應、冒牌男友、歸鹿、淪陷的戰神[雙性](H)、武林高手、延時愛戀、殊途
個小廝倒是個油滑的,也是見多了世面,對老管家“這東西摔了就不值錢了”的話提出反駁: “管家,咱們可是知道的,這寶貝就是摔成了千八百份,那也可是珍寶,就這么一小簇枝丫,喏,我在林夫人房里見到過相似的,菩薩似的供起來呢?!?/br> “呸呸!嘴上沒把門的小畜生,敢拿菩薩比這個,活得不耐煩了,趕緊腿腳麻利著些……” 傅念君在旁邊看到了這一幕,突然電光火石間腦中便想起一件事來。 在她的前一世,她似乎在家里就見過這么一盆寶貝。 小小一盆,通體血紅的珊瑚樹枝丫,放在青玉制成的盆子里,就擺在宴客廳里位置顯眼的博古架上,那還是因為當時的太子來傅家相看她,傅寧才擺上去的。 好像當時連太子見了都夸贊,說如今大內宮廷都少見這般成色的紅珊瑚了。 那天傅寧好像偶然說起,說自己寶貝地不行的這盆紅珊瑚,其實只是某一截枝丫,斷了以后落到他的手里,原本那可是一整株的紅珊瑚啊,是自己沒緣分得不到完整的。 傅寧說起這話的時候,惋惜和羨慕毫不掩飾。 當時傅念君的庶長兄還問了一聲:“這樣的寶貝是哪里尋來的?若得機緣我也去替爹爹尋一株來?!?/br> 庶長兄是慣會拍馬屁的。 傅寧許是因為自己女兒經過太子“驗貨”頗為滿意,那天也沒有計較就和兒女說起這紅珊瑚來。 “這樣的寶貝,可遇不可求啊,還要囫圇個從海里挖出來,是件多難的事你這黃口小兒哪里會懂得?!?/br> 庶長兄不服氣:“既有前人能尋得,我自然也尋得?!?/br> 傅寧卻說:“如今早尋不得了,這樣的寶貝,你覺得若存于世,豈會不被人爭奪毀壞,這珊瑚又不比金銀……那一整株的,是幾十年前剛被人從墓里刨出來的!之所以保存地如此完好,是因為在地里待了幾百年啊,如今再去海里找,哪里還有……” 這樣一番話,驟然間便鉆進了傅念君的腦海。 所以,肅王這兩株珊瑚,是不是就是傅寧那一個珊瑚枝丫的前身呢? 傅念君心中后悔當時自己只是聽了一耳朵,并未細問那珊瑚盆景的來歷。 但是細細一想,越想越有可能。 肅王府沒落后,徐家也很快失勢,跟著徐太后病逝,這兩件寶貝并沒有機會伴著肅王登上龍椅??! 那么被抄沒后漸漸流入內庫、私宅的可能性就很大。 傅念君想到剛才自己還在內心由衷贊嘆過的紅珊瑚,可能是肅王剛去死人墳墓里挖出來的…… 而且能藏有這樣寶貝的,非帝陵后陵莫屬。 當時一想到這一層,傅念君就急急忙忙地顧不得旁的,想先與周毓白說一下,他也就能旁敲側擊再試探試探肅王幾句。 但是可惜被幾個閑逛的子弟破壞了。 傅念君對著周毓白一字一句地說完:“七郎,你說過,肅王如今分管修筑皇陵一事,是否說明……他手底下確實有這樣盜墓掘陵的高手?” 俢墓的和盜墓的,說到底一脈同宗,若是肅王偷偷養了這樣一批人,也是合情合理的。 周毓白眼中有冷芒閃過,他道肅王哪里來的橫財,原來出處在這里。 傅念君握住了周毓白的手腕,然后拿出那頂珠冠來,說著: “當時我見了這東西便覺得有兩分古怪,如此精巧,半新不舊,七郎,你看這珠冠是否更像是皇家之物?” 如今皇宮里敕造的首飾自然不可能隨意流入民間。 那么這一頂珠冠…… 可能是前朝皇室的。 周毓白明白她的意思,或許董長寧收這東西的時候也沒考慮那么多,只當是滄海遺珠,借花獻佛便給了周毓白。 因為它也是近來面世的,很可能是因為肅王要換取大宗現錢,只得把這些零散首飾都叫人拿去民間處理掉換現錢。 偶然流轉到了他們手里。 傅念君現在在心底慶幸自己的預感很準,她還一次都沒戴過這東西。 周毓白將珠冠放回匣子里扣好,閉了閉眼道:“我馬上讓人去查?!?/br> 傅念君心里也忐忑:“七郎是怎么打算的?肅王不惜盜掘陵墓斂財,他是否……” 真有反心? 正文 第554章 盜墓 無怪傅念君會想到這一層。 徐家雖有錢,但是有兩位國舅在,還有徐太后,肅王幾位表兄弟,可以說肅王私人的財物并不算很充足,他要做什么事,需要整個徐家首肯,他就代表著整個徐家,徐家也視肅王為日后的倚仗。 所以肅王如果有了些不為人知的想法,做起事來就難免束手束腳。 他要這樣一大筆銀錢,還是他的私房,除了用作軍費開支,其余的,傅念君真的想不到了。 周毓白抬手捏了捏自己的鼻梁,神情有點凝重。 其實他一點都不意外肅王會做這樣的事。 說實話,肅王這人他也算了解,無腦且沖動,而且俗,他雖然讓人透露給耶律弼肅王的消息,引導他們往肅王的野心方面猜,讓耶律弼以為他有反心,而拒絕合作,乖乖地去找張淑妃和齊王。 這一招沒有錯。 但是不代表周毓白自己也覺得肅王有謀反之意。 雖然肅王覬覦儲位已久,但是說實話,他并非毫無退路,因為他身后有徐家在。 相反肅王自己想作死去謀反,反而是把整個徐家都拖累進去,一旦不成,所有人都被他毀于一旦,包括牽連在內的邠國長公主、齊昭若等人。 他就是再笨,也不至于喪心病狂地拿著這么多人的命陪自己玩。 周毓白知道耶律弼身為遼人,雖然身邊有個劉存先有幾分腦子,但是憑他們的腦子,也就多半只能想到“肅王謀反”這一層,更深的,關于宋室和朝廷內部的彎彎繞繞,他們身為外國人,怎么可能知道的那么清楚。 何況他們也沒有必要知道的那么清楚,肅王本來就非耶律弼的第一選擇,出這么個岔子,即便確認肅王赤膽忠心,耶律弼自然還是會照著周毓白的預期走向張淑妃,畢竟他沒有必要冒險。 人都有下意識規避風險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