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42
書迷正在閱讀:穿書之炮哥吃鍋伐、豬rou販的幸福生活、老干部與蟲首長[星際]、有求必應、冒牌男友、歸鹿、淪陷的戰神[雙性](H)、武林高手、延時愛戀、殊途
生了孩子,這側的自然也就扶成了正的,不僅宮里沒話說,傅琨怕還是要大大地謝謝這女婿如此費心。 不過此際張九承覺得那小娘子在他們家郎君心里非同一般,倒是說不出口了。 周毓白卻對他們的小動作一清二楚,也不拆穿,故意將茶杯輕輕地放在光亮的花梨木桌面上,發出不小的一聲響動。 他在心里嘆了口氣,原來想著張九承這老兒近來辛苦,沒想到他辛苦歸辛苦,這不要他cao的閑心還是一點都沒落下,真會沒事找事。 “先生這么淡定,是對付胡廣源的事有頭緒了?” 他一提這話張九承瞬間就蔫兒了,像被人掐住了七寸。 “這、這個嘛……還要點兒時間……” 他雖曉得這胡廣源有貓膩,卻一時半刻實在是沒能耐突破他那些天衣無縫的背景,沒有弱點沒有把柄,就很難算計對方,這對張九承這樣習慣并喜歡勾心斗角的人來說,真是像背上癢了卻抓不到,憋屈急了。 周毓白只淡淡掃了他一眼說:“那一會兒我給我外祖父寫封信,單昀親自送過去?!?/br> 單昀和張九承都是立刻大驚失色:“郎君!” 周毓白的外祖父是已經致仕的舒相公舒文謙,是當年東京城里無人不知的角色。 當年獨生女兒被冊封為后,舒文謙就在幾年時間里急流勇退,回歸田園,他本是淮南東路通州人士,榮歸故里,買屋置宅,安分守己,讓皇帝放心,更讓后宮放心,雖然當年多少文武官員懇求舒文謙不要致仕,這些年也常有人勸他起復,可舒文謙就真的收了心一樣,斷斷不肯再沾染半點朝堂之事,只傾心于山水農家。 也是因為他這般態度放著,多少人本來有意支持舒娘娘母子的也都收了心思。 皇帝、張淑妃、徐太后、徐德妃也一年比一年放心。 有人說舒文謙是個酸儒,將女兒外孫棄于不顧,只管明哲保身,令得如今嫡出的七皇子反而處處落了下風,在朝中無半個人可倚靠。 但那是蠢人之見,聰明人都知道,若非當年舒文謙此般態度,舒娘娘在宮中怕也是活不過三年。 朝中自然有下一個文臣的女兒可以補上,也會有下一個皇后再踏上那條路,甚至周毓白這個嫡子,都無出生的機會。 周毓白的品行聰慧,多數隨了外祖舒文謙,這樣一個人,怎么可能真的會讓自己的女兒和外孫陷入虎狼環伺的境地。 舒文謙的后手,只是無人得知而已。 而周毓白這一句話一出,張九承和單昀知道,他無疑是要用這張最后的底牌了。 張九承如何能不急,只是區區一個胡廣源,就已經將他們逼到如此地步,日后再來大事,他們該如何對付? 周毓白卻是一貫的沉著冷靜,只說:“此際不用,更待何時?!?/br> 在他看來,這已經是最合適的時機了。 “萬萬不可!”張九承勸誡,“若是叫人察覺舒公之舉,怕是又將是一場驚濤駭浪?!?/br> 舒文謙當年就叫人十分忌憚,不過好在他家境干凈清白,并非士族出身,皇帝是最喜歡用這樣的臣子,就如現在的參知政事王永澄,為今上賣力程度可真的是叫傅琨等人都嘆為觀止。 如果一旦被宮里任何一個人知道舒文謙并非退隱,而是時時為女兒和外孫留著一手,不說他會遭來怎樣的殺身之禍,周毓白也就再無問鼎大位之希望了。 周毓白對著張九承笑笑,“先生多慮了,我外祖父是何許人也,豈會因為這一點事被人抓住把柄?” 張九承冷靜了下來,聽完這句話也覺得自己是失態了。 是啊,這祖孫倆是祖傳的七竅玲瓏心,想抓他們的尾巴沒那么容易,何況這么多年來舒公又何曾真的掉以輕心。 “何況那胡廣源也是淮南東路人,這可是大大的緣分?!?/br> 周毓白心里閃過一絲疑慮,真的這般巧么,他與自己的外祖父還是同鄉。 張九承默了默,心里也承認這事兒怕是確實只有舒文謙出面才能查明白了,畢竟他手底下那個人,對付胡廣源,正好是叫做豺狼對虎豹。 ————————— 現在發現古言難寫,因為婚前是真沒啥機會把男女主倆人湊一起的啊嚶嚶嚶~ 正文 第233章 董長寧 張九承這話,就要說到兩淮一個響當當的人物,董長寧。 這人在兩淮兩浙幾乎無人不知,家中財資萬貫,做的還都不是那好做的生意。 票號客棧酒樓自不用說,連海事這一塊兒也沾手,有一個巨大的船場,從這些生意來看就可知這人有些來路,而旁人更不知道的是,他起先發家,并不是靠這些,而是靠漕運。 大宋漕糧分四路向京都汴京集運,其中來自東南六路的淮汴之粟更是占主要地位?;淬曛谟山先牖此?,經汴水入京,可想而知這兩淮水路是多大一塊肥rou,敢于去朝廷嘴下分食這塊肥rou的人也絕非善類,這董長寧就是這么一個敢拼的人。 再要說到朝廷對漕運一事的舉措,三司使總領漕政,每年各路轉運負責征集漕糧,再由發運司負責運輸入京。有發運使一員駐真州,督江浙等路糧運,所在糧倉稱轉般倉,豐則增糴,饑則罷糴,將當納糧額折交斛錢,另從本地倉儲中代支起運。若耽誤可航期,發運司則以一百萬貫的“糶糴之本”,就近趁糧價賤而糴糧起運,不過說是一百萬,朝廷卻不能控制這個定額,所以這里頭可做文章的地方就大了,而江南各路漕船按期至真州等倉后,還可裝官鹽返航,增加效益,發運司掌六千只左右漕船,卻是遠遠不夠的,每年都會招募客舟與官舟分運,征召一批商船直運至京。東南六路漕米數目不定,太宗時始定歲運江淮稅米三百萬石,如今已到五百萬石,可對于這肥沃的兩淮兩浙之地來說,當真是綽綽有余,這一來一回,能賺錢的地方就更多了。 但凡沾上這漕糧、官鹽的生意,自然是金山銀山都任你往家里搬。 而如此寶地,發運司又是遍地撈金的好去處,這真州發運使可當真是人人搶破頭都要爭搶的肥缺中的肥缺,自然又是非皇帝親信不能擔任。 不錯,這董長寧在淮水運河上翻騰的時候,那時的真州發運使正好就是周毓白的外祖舒文謙。 那些想做漕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