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76
的日常變成了教學。 書寫工具是現成的——灶下摸出來燒過了卻沒完全化成灰的炭條。也不需要紙,直接找一塊大木板來承擔黑板的責任,寫滿了之后再用水擦掉就可以了。 齊老三的教法非常飄忽,從兩人的名字教起,然后想到什么字就寫什么字,全然不顧什么規律,不講什么音韻,更沒拿什么教材。 這種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做法,周敏本來以為會很吃力,哪知道石頭學起來卻很快。雖然炭條寫的字好看不到哪里去,但卻幾乎沒什么錯誤。雖然這是因為齊老三一天也就教幾個字,但這也很難得了。 說不好還是個被耽誤了的學習人才。 畢竟古人十幾歲才開始讀書的有的是,而且這時的社會環境,稚童啟蒙,也就是無腦背誦各種經典,要補上來也快。說不準石頭朝這個方向專攻一下,將來也能有所出息呢? 然而石頭聽到她的這種調侃,卻只是默然的看了她一眼,半點激動的樣子都沒有。 而齊老三則是笑了起來,“敏敏,你這話才叫異想天開。你可知培養一個讀書人要投入多少錢財?爹知道你現在手里有些錢,估計什么都不做,也夠一家子安安穩穩過上十幾二十年。但要想供出個秀才,這些錢就算全扔進去,連買書都不夠?!?/br> 這倒也不是夸張,因為這個時候的書很貴,而且涉及到考試的古今經典就更貴了。真正便宜的是那種雕版印刷、不計較錯誤的流行話本之類,其次就是各種時文集子,因為買的人多。至于四書五經和歷代各家的集注、史書、法典及其他一些會考到的書,那就全看個人收藏底蘊了。 所以書香門第出來的學子才容易高中,因為家學淵源能夠從小接觸這些東西。至于窮苦出身的人,要么設法去大戶人家抄書,要么就四處游學,求教好的老師,直接學習對方從各種經史中總結出來的東西?!鋾r講學的風氣盛行,很多大儒都會開廬講學,只象征性的收一點學費。 更多的人接觸不到這些,參加考試的時候直接輸在起跑線上。 一個縣城每年取的秀才只有十幾人甚至幾人,名額從來都很緊張,別說寒門學子,就是很多書香門第出來的子弟,也同樣屢試不第。至于后面的舉人和進士,只會更加殘酷。 要是石頭現在才六七歲,齊老三或許真就咬牙送他去啟蒙了,苦熬個十幾年,即便考不出來,如齊世云那樣在縣城找個差事也不錯,但他現在這個年齡,卻是遲了。再說,家里雖然有錢,但那都是周敏掙來的,無論如何,齊老三還沒到要她賺錢去供養石頭念書的地步。 周敏尷尬的撓撓頭,也覺得自己是想當然了。主要是上輩子看的那些里,穿越女主家里的男性同胞們,念書考學那是分分鐘的事,感覺完全沒什么難度。 她想起自己曾經在網絡上看過一篇文章,叫做,標題看上去有種振聾發聵之感,但細細一想全是瞎扯。寒門不僅現代難出貴子,古代也沒容易過。 世界在往前發展,下層階級通往上層階級的上升通道,那是幾千年無數人努力奮斗才打通的。 ——須知魏晉時,尚且是“上品無寒門”,隋唐時科舉出現,才算是真正給了天下讀書人一條出路,但當時沒有糊名制,是否取中和名次受到的干擾非常大。所以當時的學子們必須提前到富貴人家行卷,為自己揚名,只要有宗親貴胄看上眼,打個招呼,取中便是理所當然的。宋以后糊名制出現,對科舉舞弊也抓得嚴,這才有了“讀書人最好的時代”,等到明朝,即便你是閣老的兒子,考中進士也會被人懷疑有貓膩。 看別人的時候很清楚,沒想到自己身處其中,反而當局者迷了。 所以還是努力做個地主更實惠,成功的可能性也更高。 不過周敏還是打算回頭去縣城的時候,順便給石頭帶幾本書回來,哪怕只是為了開拓眼界,多讀讀書總不會有錯。 這場雨下了三天時間,太陽才再次在天邊露了臉。等各處的積水被曬得差不多了,齊老三這才搬了梯子,自己上房去撿瓦?!斎粵]有這門手藝,也做不成瓦匠,但只是整理幾處漏水的地方,倒也勉強夠用。 之前他們就已經將漏雨的位置記下來了,周敏和石頭在下面指點地方,齊老三就找到碎掉的瓦片換掉,或者將移動了位置的瓦片重新規整好,半天不到就弄完了。 周敏卻對屋頂的風景生出了興趣,先不讓撤梯子,自己爬了上去。 萬山村里沒有什么很高的建筑物,站在屋頂上,便能夠將整個村子盡收眼底,一覽無余。居高望遠,心胸自暢,就連刮過來的風有些涼,周敏都不甚在意了。 等她回過神來,要下去的時候才發現,家門口的大路上,有個人正在盯著自己看。 周敏穿越過來那場時間,村子里的人不說全都認識,但至少混個眼熟是沒問題的。這個人看起來卻非常面生,應該沒見過。而且身上穿得破破爛爛,簡直跟周敏去縣衙時偶爾看到的乞丐有一拼,但看上去又四肢俱全,站在那里盯著自己,怪瘆人的。 她連忙從樓頂爬下去,進屋將此事對齊老三說了。 齊老三出門一看,便直接走過去,與對方攀談起來,并沒有嫌棄對方不修邊幅的外表。然后沒一會兒,他就領著人回來了! “是后頭九洞村出來的,說是爹媽沒了,被叔叔占了家產趕出來的。已經快入冬了,這缺吃少穿的,怎么能熬得過去?”兩人走到屋前,那人卻停住了腳,沒有再跟上,齊老三則走進屋,對安氏道,“給他拿點吃的,也怪可憐的?!?/br> 這回離得近了,周敏這才注意到,這人的年紀也不大,看上去十五六歲的樣子,皮膚曬得黝黑,頭發和衣服則都是亂糟糟的,也不知道被趕出家門之后發生了什么。要知道萬山村里的人,穿的衣服上可能會有補丁,但通常都干凈整潔,不會直接將破布條掛身上。 “他這是來乞討?”周敏小聲問。 給一點吃的倒不算什么,但周敏看對方有胳膊有腿,不免多想了一些。要知道,在現代行乞都快職業化了,騙子多了,警惕心也重。 齊老三搖頭道,“不是,他是想來問問有沒有活兒干。但孩子膽怯,從村里一路走過來,都沒開口。要不是被你看見,或許站一會兒就走了?!?/br> “要是秋天來,說不準忙不過來真有人請幫手,這會兒還能有什么活兒?”周敏皺眉道。 這會兒安氏已經送東西回來了——她送去的就是自己蒸的苦蕎餅,因為周敏喜歡,今年收的蕎子又不少,所以安氏常做,家里還有不少。聽見周敏的話,她便忍不住開口道,“他說是不要工錢,只要給口吃的,給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