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88
認了他現下身邊跟著服侍的正是那名外室,怕還會真以為他的眼淚有多么情真意切。有了這些情報,找對方向逐一分析過后,即使蕭宸仍未能探清對方陰謀的全貌,可單就春汛之事而言,卻已大致掌握住了真相的脈絡。興修大堤是利國利民的好事,自然可以就近征集民工施為;可換成破壞大堤,這種犯眾怒的事兒,幕后之人藏著掖著都來不及了,又豈有可能冒著陰謀暴露的危險直接到鄰近鄉里征人?尤其邢子瑜行事謹慎,不僅在沿河各縣設有觀察水位的瞭望臺,也協調了當地耆老組織隊伍定期檢查、巡守……在此情況下,除非幕后之人舍得為此事填進一支死士的性命,趁著雨勢磅礡、視線不清的時候破壞大堤;否則要想功成,所派出的人不光得要利欲熏心、膽大包天,更得有相當不錯的身手,才能避過鄰里巡守隊伍的耳目順利行動。膽大包天、身手不凡……最能與這兩項搭邊的,便非江湖人莫屬了。而根據潛龍衛的調查,風揚鏢局派往棱陽的那支護鏢隊,其成員無巧不巧在錢財方面都有些不趁手。有的是家人重病、給湯藥費拖得窮到揭不開鍋;有的是在外面的粉頭身上砸了太多錢,又舍不得「心肝寶貝兒」,只得設法尋些外快來填補;還有的則是在外欠了賭債,讓逼債的人整得心力交瘁……如是種種,雖情況各不相同,卻極其湊巧地都出現在了這支行跡詭異的護鏢隊中,又教人如何能不心下生疑?為了證實自個兒的猜測,蕭宸特意讓潛龍衛安排了一場戲碼,讓那名積欠賭債的鏢師以為是幕后主使滅口來了,一時給嚇得渾身哆嗦,沖口就是一句「挖大堤的事兒我誰也沒說」;待發覺自個兒給人蒙了,想改口也已不及,便在審訊者的威逼利誘下將事情的前因后果和盤托了出。根據此人的說法,這支隊伍的成員都是總鏢頭親自挑的,臨行前也沒說要他們做什么,只讓他們到棱陽一趟,在見到委托人后依其命令行事。因他們行鏢走江湖的,也不是第一次遇上這樣遮遮掩掩的案子了,幾人也沒多想,便按著總鏢頭的話啟程前往棱陽……不想委托人交辦的事兒,竟是讓他們出手破壞瑤州大堤。可這一隊人大都已讓錢財逼到了走投無路的境地,又給委托人拿捏住了把柄,根本沒有任何拒絕的余地。再加上委托人口口聲聲說這么做只是想給邢子瑜找麻煩,也不是讓他們真把大堤挖空挖斷,只是破壞一些「小地方」而已。這些鏢師對河工、土木之事一竅不通,哪里會知曉他們破壞的「小地方」究竟如何關鍵?還是直到春汛爆發、河堤大潰之后,幾人才真正意識到自己究竟做了些什么。但事已至此,他們就算如何后悔,也挽回不了因大堤潰決而喪生的成千上萬條性命了。即使有人心下愧疚、隱隱生出了主動到州府投案贖罪的心思,也因共犯甚眾,彼此投鼠忌器、互相牽制而作罷。到頭來,他們首先選擇保全的,仍然是自個兒生命、名聲和地位。負責審訊的潛龍衛雖對此人的作為十分鄙夷,可為了多挖出點線索,仍是耐著性子同他虛與委蛇了一番;直到確認再問不出什么線索了,才讓他簽名畫押,將問出的口供上交給了太子。面對這樣的結果,蕭宸的心情可以說是相當復雜的。瑤州大堤之所以潰決釀災,乃是遭人蓄意破壞導致……如此結論固然證明了邢子瑜的清白、替對方開脫了「貪瀆失職」的罪名;卻也意味著瑤州確實如他所推測的那般、存在著一股欲圖顛覆朝綱的不法勢力。單就風揚鏢局之事而論,因利用鏢師破壞大堤的委托人行事相當謹慎,不僅在接頭時刻意隱藏了容貌,就連聲音也藉由某些手段弄得十分嘶??;故那名好賭的鏢師印象比較深刻的細節,也就只剩下對方「隱隱帶著些許盛京口音」這一項而已,能用來追蹤幕后主使者身分的線索相當有限。也因此,幾番思量之后,不愿打草驚蛇的蕭宸遂給那賭鬼鏢師安排了一出「醉酒落河身亡」的戲碼假死隱遁,并讓潛龍衛分由兩處著手,一方面追查瑤州境內精通水利、且有能力指點那些鏢師破壞大堤之人;另一方面則進一步摸清風揚鏢局的人脈網路,看看那些一步步將鏢師們引入絕境的事件究竟只是機緣巧合、又或根本就是幕后主使者刻意設下用以cao弄這些人的局。至于同樣形跡可疑的吳記糧行……如果說在這股勢力的陰謀里、風揚鏢局的那支護鏢隊扮演的是「借刀殺人」的那把「刀」;那么作為瑤州三大糧商之一,吳記在這場陰謀中起到的作用,想來還當與「錢糧」二字有關。考慮到吳記的興起還是近十年的事兒,瑤州商界也一直流傳著吳記背后有貴人照拂的說法,蕭宸早在對吳記升起疑心之初,就已責令潛龍衛針對此事加以詳查。惟因此事牽涉甚廣,消息來往確認也需要時間,故少年也沒將希望完全寄托于此,而是在等待消息的同時進一步思量起了吳記在春汛之事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吳記是糧行;蕭宸最先考慮到的,當然也是此前曾經疑心過的「囤積居奇」一項……只是春汛爆發后,僥幸逃得一命的吳秀柊雖沒像棱陽縣令紀恩平那樣假惺惺地為死去的親人掉淚,對官府施災募賑的要求卻一直相當配合,也不曾刻意拉抬糧價;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看不出此人有藉春汛之事牟利的跡象。加之棱陽總店遭災,吳秀柊固然因堂兄之死而少了個心腹大患,卻也存糧遭洪水吞沒而損失慘重,自然讓他大力協助賑災的舉動更顯得難能可貴,獲得了知情之人相當一致的好評。事實上,若非吳秀柊離開棱陽的時間太過巧合,只單就對方在水患中蒙受的損失這一點,蕭宸就將疑心放到此人身上。──想到這里,年輕的太子忽然意識到了什么。「損失」幾何,說到底不過是吳秀柊的一人之言。如果吳記棱陽總店的存糧早在春汛爆發前就已被他暗中轉移,那么所謂的「損失」一說,無疑就成了掩蓋這筆糧食去向的最好借口。而只要想想那個明明在「認親」時得了不少好處,卻在「親人」出事時遲遲不見蹤影、甚至就此失了音訊的晁氏馬幫,這筆糧食是如何掩過旁人的耳目進行轉移的,似乎也就不是什么太難回答的問題了。蕭宸相信這世上確實存在著巧合,卻不認為巧合有這樣接二連三地出現在一地、還能碰巧撞在一塊兒的可能。事實上,察覺吳記所謂的「損失」十有八九存在著貓膩后,看著眼前輿圖上象征著受災區域的大面積標紅、和標紅范圍內被特別標示出來的幾個地點,蕭宸只覺眼前延續多時的迷霧驟然一散,幾分明悟隨之涌上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