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0
心底不論分量和地位俱一如往昔。蕭宸知道自己不該這樣患得患失;也知道比起煩惱、擔心這些,他更該做的,是順著父皇的安排好好把握眼前的機會、不要辜負父皇對他的殷切寄盼……事實上,白日里,不論是跟著岐山翁習武游歷,還是與明面上辭官返鄉、實則卻是奉皇命離京與他隨行的沈燮學習諸般政治權謀和民生之術,他一直是盡心盡力的,在各方面的表現也都堪稱出類拔萃??僧斆β档膭蓬^過去后,靜夜里、孤身獨處之時,面對著滿室寂然,壓抑多時的滿腔思念和依戀便總排山倒海般席卷而來,伴隨著那些個因距離而生出的不安、猶疑和惶惑,每每于心頭纏卷徘徊難消。──更別說兩年前的那件事,本身就已證明了他心中的掛慮并非杞人憂天。兩年前,他其實是有過機會回京的。那時,他已在兩位師父和孫醫令的陪伴下將大昭全境大致游歷了遍,生生訣也已又一次突破瓶頸、邁入了新的階段,可以說不論見識閱歷又或自身能力的增進都已達到了父皇當初送他離京時定下的目標。蕭宸身邊是時刻有潛龍衛跟著的,沈燮也會定期以密折將他的情況上呈給君王;故「及格」沒多久,他便如愿得著兩年多來心心念念的回京旨意。蕭宸自打離京,一直都是邊思念著父皇邊數著日子過活的,得旨自是大喜過望,只恨不得脅下生雙翼、馬上飛回京城見到父皇才好──可還沒等他動身啟程,某個因緣際會之下聽得的、由芰荷等人口中的只言片語拼湊而成的消息,卻先一步將他砸了個懵、生生澆熄了他心底對于「回京」的歡悅和寄盼。──他離京不過年余,父皇就已為他添了個「五弟」;而且這個五弟還頗得圣心,雖未如他一般被父皇接入紫宸殿中撫養,卻仍讓生出五弟的那位才人母憑子貴、一躍而為九嬪之一,更時常得君王駕幸,便不曾榮寵冠絕后宮,卻也堪稱是一時無兩了。方其時,蕭宸已離京兩年有余,病愈無恙的消息也一直被帝王以安全為由刻意壓著不曾透露,故朝中大臣就算還記得這位外出養病的元后嫡子,也不會對一個「病弱難持」的皇子投以太多的關注。嫡子「難堪重任」,帝王又始終空置中宮不曾立繼后,日后的承位之人自然只能從余下幾位妃嬪所出的皇子里挑了。而皇三子因高氏之事注定無緣皇位,皇長子、皇四子也一向不怎么得帝王青眼……在此情況下,眼見皇五子如此受寵,又教不知內情的朝臣們如何能不多想?當然,因著蕭琰正當盛年、又一向身體強健,朝臣們心下便有計較,至多也就是暗地里議論一番而已,并不曾將心底的想法掀到臺面上來,自也還談不上風波──可饒是如此,因涉及到日后的帝位傳承,不光京畿之地,就是千里之遙的昭京,但凡在京中有些關系的官場人物,又有哪個不曉得如今深得圣寵的皇五子?只除了蕭宸。昔日備受帝王縱寵的他,明明身為人子、身為手足,卻還是直到「五弟」滿了周歲不久,才因生生訣突破后大為提升的耳力意外由芰荷和藕花的閑聊中聽到了此事。芰荷和藕花都是元后留下的人,對蕭宸可說是再忠心不過,會將這個消息瞞著不報,自然是奉了上諭、不得已而為之。也因著如此,摸不清帝王心思的二人對自家小主子的境況甚為憂心,忍不住在慶幸小主子終于得了回京的旨意之余私下議論了一番,不想卻反倒因此將事情傳入了蕭宸耳里。蕭宸遠離帝闕、遠離至親至愛的父皇,本就是靠著過去的回憶和渴望成為父皇臂助的執念,才得以勉強壓抑下心底對未來的種種不安。這樣的消息聽在他耳里,便仿佛午夜夢回時的所有擔憂盡都成了真,即使父皇信中的拳拳愛寵之意如舊,卻仍讓蕭宸一時如遭雷亟;心底早已落下種子的惶惑和失措,更由此深深生了根、萌了芽。他不知道父皇究竟是出于什么樣的考量讓人瞞下了此事,但胸口原先充塞著、對于不日回京的喜悅和寄盼,卻已被這樣的消息打擊得七零八落,再不存分毫。他依然刻骨地思念著那個遠在京城的至親;但渴慕天顏之心,卻終究還是敗給了心底緊隨著日益茁壯的不安生出的恐懼。──因為他怕。他怕縱使回到了京里、見到了心心念念的父皇,自己也不再是那個被父皇放在心尖上極盡嬌寵疼愛的兒。他怕父皇殷殷關懷的目光再不是對著自己;更害怕彼此曾有過的無間親昵再不復存、甚至轉而出現在父皇與五弟之間……蕭宸雖老早意識到了今生種種軌跡的改變,卻從沒有一刻那般深切地體會到所謂的「改變」其實是一把雙刃劍,既能夠帶來更加光明美好的未來,也同樣可能……奪去他兩世最為珍視在乎的一切。承載了兩世記憶的他都已有所不同,更何況是從未經歷過他記憶里那些個或者溫馨或者憾恨的過往的父皇?縱使父皇依舊是父皇,和前世那個因他的死而一夕白頭的父皇,也終究再不相同了。意識到這一點的瞬間,蕭宸只覺得整個心無比空落,雖明知這樣的轉變對父皇來說或許更好一些──至少前生那樣的悲劇肯定不會重演了──卻仍止不住胸口蔓延開來的nongnong酸楚和迷茫。──有那么片刻、縱使明知不該,他卻仍難以自禁地生出了「若是如此、還不如回到前生」的念頭。而勉強保持了一線理智的結果,是他最終違抗了父皇的旨意,以「自身多有不足」為由拒絕了父皇讓他回京的要求。蕭宸知道,自己需要改變。兩世的軌跡既已徹底偏離,他也老早擺脫了上一世的病弱難持、得到了以往可望不可得的實力,又怎能再用前生的眼光看待自個兒的人生與同父皇之間的關系?既然他重生的初衷,是扭轉曾經的悲劇、真正成為父皇的臂助……那么,無論父皇是否對他寵愛如昔,都不該影響到他的目標、他的決心。就當是報償父皇上一世的付出也好,與其放任自己陷在那種患得患失、時刻深怕失去父皇寵愛的情緒當中,還不如將心思放在進一步充實自己上頭。也正是抱持著這樣的覺悟,他才壯士斷腕地頭一遭違逆了父皇的意思拒不回京,靠著曾令他深惡痛絕的天各一方努力調整起自己的眼目和處事的心態。──若說在此之前,他所有的努力都只是為了達到父皇的要求早日回京;那么自此而后,他才算是真正敞開了胸懷,開始接納、融入周遭此前于他而言僅是過眼云煙的一切。而以「沐昭榮」之名入讀岐山書院、甚至參加制試,則是他諸般決定中最為大膽、卻也收獲最豐的一個。思及因這個決定而收獲的、兩世以來尚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