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5節
    換而言之。    老郭提出的奇異攝動理論更加接近一個數學工具,因此老郭的名氣雖大,但也只能排到銅卡。    畢竟……    銀卡的這五位大佬雖然只有楊振寧獲得了諾獎,但剩下四位無疑也是諾獎級別的大牛。    這四位當年如果留在國外,獲得諾獎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趙忠堯的正負電子湮滅直接打開了微觀粒子的大門,王淦昌的反西格瑪負超子證明了奇異數的正統性,錢五師更是jpl的創始人……    不夸張的說。    這四位不僅僅是諾獎級別的水準,即便在諾獎之中也都能排在中上游。    譬如達倫的那屆諾獎,在這四位面前會被秒的連渣都不?!@句話不帶有任何民族濾鏡。    至于最后的金卡……    這應該是最沒有爭議的一張卡了。    一個能在腦子里模擬核爆的掛壁,說實話金卡可能都有點低估他了……    沒想到離開副本之后,徐云這個水冷還有機會搭配上大于這顆頂尖cpu。    接著徐云又看了眼李覺和張桃芳的特殊卡片,嘴角微微抽動了幾下。    這是讓自己去戰亂地區當雇傭兵嗎……    還是說等收復彎彎的時候,自己能上去混點兒軍功?    隨后徐云不再去關心光環的惡趣味,小心的將卡片重新收好。    光球五去二,目前還剩下三個。    徐云猶豫了幾秒鐘,伸出手指戳向了位于中間的那顆光球。    啪……    光球再次如同美樂帝的腦袋一般炸成了無數塊,接著在徐云面前形成了一疊厚厚的文件。    很明顯。    比起之前的兩項獎勵,第三枚光球中刻錄的應該是一項應用類的技術。    此前徐云獲得的重力梯度儀、第五代吡蟲啉、mr技術都是類似的紙張,區別無外乎厚度罷了。    徐云輕輕將這疊文件拿到手里,片刻過后,他的面前浮現出了一行字:    【任務獎勵3】:    【代號:補天石】    【技術名稱】……    【冷核聚變】。    第797章 任務獎勵(中)    “……”    此時此刻。    看著面前浮現出的這段文字。    徐云內心除了驚訝之外,更多的反而是一種更加微妙的釋然。    隨后徐云伸手從面前文件的封頁上撫過,微微感嘆道:    “果然是它啊……”    沒錯。    其實在折疊文件的內容顯示之前……準確來說是先前看到推演結果的時候,徐云對于這個獎勵就隱隱有了部分猜測。    畢竟……    大于可是在1999年的時候就搞出了女媧機甲,其中必然要有某些黑科技存在。    當然了。    這里的黑科技絕對不包括所謂的cao作系統。    受《新世紀福音戰士》和《環太平洋》之類的動漫或者電影影響,很多人對于機甲的技術壁壘其實存在著極其錯誤的認知。    例如徐云上輩子寫小說的時候也曾經提到過機甲,盡管當時徐云用比較簡單的公式解釋了材料的復雜原因,但依舊有人固執的認為cao作系統才是最復雜的云云。    但實際上。    機甲的所謂cao作程序早在2020年前后就已經有了好多種設計方案,甚至還有相關論文發表出爐。    比較典型的就是10.1019/j.jwpe.2023.10327和10.1016/j.jngse.2021.104332這兩篇,設計的方案都很詳細。    這兩套cao作系統沒有涉及任何所謂神經感應的原理,需要解決的核心其實是算力小型化的問題。    只要你算力夠高,機器的反應可比人體快多了——2023年有些新能源汽車都能做到毫秒級反應的智能駕駛,遑論機甲這種高成本的玩意兒了。    譬如海對面的f35上頭已經配備了icp系統,還有毛熊的獵戶座和兔子的彩虹無人機,都屬于自動化cao作的范疇。    現實技術和影視幻想是兩回事,那些動漫啊游戲啊之所以會和腦機意念這類概念掛鉤,主要原因其實這種設定看起來很帶感……    總而言之。    對于一臺機甲而言,最重要的限制永遠都不可能是cao控系統,而是材料和能源。    其中材料這塊徐云不知道大于是怎么搞定的,畢竟他不是材料領域的從業者。    但能源這方面就不一樣了,它的可選項并不多。    要么是華夏突然打通異世界拿到了什么魔能結晶或者火種源,要么就是在能源技術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突破。    加上之前那句【在完成了對洲際導彈優化后,404所又將戰略視角投向了核能源領域】,某個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大于應該搞定了冷核聚變的問題。    在過去的這一兩年間,人工核聚變應該算是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    比如說米哈游投資了能量奇點公司搞人造小太陽,還有我國的環流三號取得重大進展,首次實現100萬安培等離子體電流下的高約束模式運行等等……    這些核聚變新聞從性質上來說都是【熱核聚變】,也就是溫度幾百上千萬起步的反應。    但在上個世紀的時候,有些科學家提出了另一個想法:    就像物質有正反粒子一樣,核聚變除了熱核聚變之外,會不會還存在冷核聚變呢?    這種聚變反應發生在1000k溫度以下,能效要比托卡馬克反應堆更高。    讓冷核聚變正式登上科學史舞臺的是八十年代的弗萊許曼-龐斯實驗,當時猶他州立大學化學系主任斯坦利·龐斯與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前教授馬丁·弗萊許曼聯袂發布實驗結果,表示他們成功地在試管里面通過金屬鈀聚集氘分子,進而觀察到持久的放熱反應。    他們認為密集的氘分子在常溫常壓下發生聚變反應,導致大量的熱能釋放。    消息一出,舉世沸騰。    當時連海對面的官方都親自下場,準備將實驗成果快速專利化,以獲得發展先機。    各能源公司蠢蠢欲動,紛紛表態要提供經費做后續研究,希望在此發明工業化后分得一杯羹。    海對面化學會(acs)為此專門在當年4月12日的第197次年會上,組織一個專題報告,名曰“試管中的核聚變”。    然而在后續的諸多實驗中,全球沒有一位物理學家能夠復現出這個成果。    于是兩位教授由此名聲掃地,很多人將整件事視為一場騙局。    國內還有很多人將弗萊許曼-龐斯實驗稱為海對面版本的‘水變油’,認為這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科學幻想。    很多搞常溫常壓聚變放能的歐美民科已回避“冷核聚變”一詞,改稱自己的研究為“低能量核聚變”或“凝聚態核科學”。    但是……    與水變油有著本質不同的是,冷核聚變在原理上其實是具備可行性的。    也就是一個質子俘獲一個中微子,轉化為中子,中子與其他的核素發生核聚變反應,釋放出核能,這個過程在純理論……注意是純理論角度上是可以成立的——因為理論上有量子隧穿這個概念可以開個小掛。    它的難點主要在于在溫度很低的情況下,等離子體的密度和約束時間要求就太苛刻了,長時間在低溫下維持一個高密度等離子體……單是高密度等離子體就夠現代科學喝一壺的了……    不過即便冷核聚變成功的概率很低,后世的科學界依舊沒有放棄對它的嘗試。    例如nature雜志就在2019年發表了一篇《再探冷核聚變懸案》的論文,d/10.1038/s41586-019-1256-6。    當時很多人都被nature的舉動嚇了一大跳,以為是不是哪個機構取得了啥突破性的成果來著……    再比如谷歌也一直在為冷核聚變研究提供實驗基金,年經費高達1000萬美元。    另外麻省理工、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馬里蘭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都在進行冷核聚變的實驗,谷歌甚至和tae一起搞出了個冷核聚變的算法……    華夏在這方面也投入了一些資源,科大、南方科技大學、學大漢武立國等高校都有團隊在進行相關研究。    這是一個爭議很大的領域,偽科學談不上,不過希望亦是同樣渺茫。    但另一方面。    誰都無法否認的是,假設冷核聚變取得突破,那么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將會瞬間起飛!    更關鍵的是……    冷核聚變還遠遠不是賽道的終點,這條路最終通向的是……    真空零點能!    沒錯,真空零點能!    可控核聚變——冷核聚變——真空零點能,這才是這個賽道的最終形態。    當然了。    這樣一項劃時代性質的技術,光環絕對不可能白送給徐云。    此前無論是第五代吡蟲啉還是重力梯度儀,光環都只給了一個起始思路,后面的實質成果都是徐云花了大力氣才得以落地。    帶著這種心理預期,徐云打開了面前的這疊文件。    接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