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52
以真龍天子而威震四海,那其余持觀望態度的五國,就愈發地不敢輕舉妄動了。 而補充了兵力的秦軍,則更是如虎添翼,斗志昂揚。 就在嬴政野心勃勃想一舉攻下趙國的時候,負責統帥長平之戰的白起,悄悄地向嬴政回稟:后線的糧草跟不上了。 這個消息,對于嬴政來說,不啻于平地一聲雷?,F在,他有些明白了,為什么當初白起對于這些趙國的降兵力主殺之。 “慈不掌兵!”痛心疾首的白起,如是對嬴政說。 而一直沉默不語的孫臏,卻突然朗聲念起一首詩: 西北有嬴姓,興兵伐天下。 初戰會長平,眾心為秦王。 軍合力逮及,躊躇欲南行。 君王說萬土,無糧戕降卒。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詩之哀懇與悲切,聞者無不動容,尤其是嬴政,心中如明鏡一般,這首詩一準是出自莫小雨之手。 那孫臏雖是滿腹的才華,但寫詩卻不是他的專長。 大帳之中,一時鴉雀無聲,沉默了良久,嬴政才一聲長嘆,一句“欲速則不達!”表明了他的立場。 盡管此時退兵,肯定會給趙國以喘息之機,但對于連年征戰的秦國來說,未必就是壞事。 眼看著春天就要到了,班師回朝之后的大秦朝堂上,每日里討論的焦點,便都集中了如何提高糧食產量上面了。 是呀,這一仗看起來確實是勝利了。但在秦國的版圖上,除去多了一個小小的韓國,那多出來的二十幾萬降卒也是要張口吃飯的。 于是,農業,便被提到了首要的日程上來了。 “興修水力灌溉”,這是趙奢首先提出來的理念。 在這個靠天吃飯的年代,如雨水恰到好處,則意味著五谷豐登,百姓和軍隊的糧食,便可以保證了充足的供給。 如逢旱澇災害,那天下便是哀鴻遍野。不但軍隊的供養成了問題,百姓的日子,就更是苦不堪言,賣兒鬻女也是時有發生的。 而這一理念,不但從根本上解決了這靠天吃飯的問題,還附帶著讓來自趙國的二十多萬降卒也有了去處。 嬴政大喜! 經過了一番商議,這趙國的降卒便被打散了,編進了五十萬秦軍之中,成了興修水利工程的主力。 就這樣,耗時將近半年,由趙奢設計,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便傲然屹立于世。 都江堰,可以說是當今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唯一以無壩引水為主要特征的綜合性水利工程。 它具有非常先進的引水灌溉、防洪排沙以及水運、城市供水等多重效用。 由于它的灌溉,而使cd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并一躍成為大秦最為重要的糧食供應基地。 這期間,莫小雨也沒閑著。 眼看著自己救下的二十幾萬降卒,讓嬴政為糧食短缺cao碎了心,人也憔悴了不少,她的內心也受到了無比的沖擊。 也許自己一時的婦人之仁,在這個年代,確實不合時宜。而惟今之計,只有盡力去彌補了。 對于在城市長大,五谷不分的她來說,這農業,可真不是她所擅長的。 她只知道在現代,人們都為吃不上綠色食品而發愁。那現代的糧食、蔬菜、瓜果,可基本上都是打了農藥并施了化肥的。 不過,她的運氣也真是好到家了,正發著愁。 一日,甘羅來莫府拜訪,提及鳳族在那不毛之地百年來,為了生存而提高糧食產量的辦法。 用一些淤泥,再添加上人畜的糞便,做成高度在1 . 5米~2米,寬度2米,長度在2~4米以上的堆。 并在適宜的溫度和水份等條件下,可發酵成糧食的極好養料,能大大地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這一訊息,讓莫小雨喜出望外。 飛一奔地向王宮馳去,迫不及待地將方法告知了嬴政,并對自己不顧國情而擅自收留了趙國的降卒表達了深深歉意。 不過,她仍是仰起小臉,堅決道: “自己所為,可能確是出于婦人之仁。但不可否認的是,大秦因此而被迫想盡一切辦法來提高糧食的產量。 大王因此而獲得了民心。 自古以來,百姓為水,君王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恭喜大王,得民心者得天下!” 這一番話,卻也道出了嬴政的心聲。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這一步雖是被迫下的棋,卻給大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糧食大豐收,而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 第116章 又起風云 就在秦國上下一心,為農業的發展而紛紛獻計獻策之際,細心的莫小雨卻發現孫臏走起路來,略顯不太自然。 出于醫生的敏感,她自然要揪住孫臏問個究竟。 一開始,孫臏還有些支支吾吾的,無奈,莫小雨緊追不放。 孫臏這才掀起褲腿,兩個膝蓋均有紅腫發炎的跡象。細細查看了一番,莫小雨斷定是孫臏腿傷剛好,便急于走路的原因。 面臨孫臏的,只有一條路可以選擇,那就是臥床休息,不能再讓下肢承受一點兒重量。 聞報,嬴政面露憂色,張儀有消息傳來,趙國的大敗,又讓魏國蠢蠢欲動。 若說這吳起也是個蠢的,自從上次攻打趙國失敗之后,眼見魏王對自己的恩寵不復從前,心里也是急的很。 秦、趙之戰,連綿數月,長平之戰,又讓趙國元氣大傷,秦國雖有一些損失,不過有了趙軍的降卒,兵源充足的很。 于是,他便又把目光重新投向了趙國。在他一再的勸說之下,魏王的心,又動了。 孫臏對吳起,那是刻骨銘心的仇恨呀。 魏國要攻打趙國的消息一傳來,他便上書嬴政,請求親自帶兵,準備在魏、趙兩國之戰后,再次給魏軍以迎頭痛擊。 不用說,這吳起和魏王想的都是“趁火打劫”,而孫臏和嬴政則想以逸待勞,再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