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3
同意了沈衛國的提議,滿足了這男人這點兒期待。 裹著棉衣的手輕輕抓著沈衛國后腰的衣擺,哪怕是隔著一層厚厚的棉衣,也不由讓期待的沈衛國心神蕩漾,美得不行不行,想著后座的姑娘,心中就充滿了無限的滿足,也不由得將車子騎得更小心,恨不得時間過得更慢,連個小坑都恨不得避開,顛簸都不舍得。 不過,哪怕沈衛國再意猶未盡,路終有盡頭。他的速度不慢,也就半個多小時,兩人就進入了鎮上。比起大隊里大多數略顯低矮雜亂的土坯房,公社的房屋明顯更規整一些,大多都是磚瓦房,青磚紅磚不等,當然也就是比大隊村里高一線,肯定是比不上后世。 第二十七章 新蘇縣 沈衛國在公社道口的停車處停車,支著車子讓文娟先妥善下來活動腿腳,他則推著車子將車子扎好鎖好,領了看車人給的拇指木質對牌。這里是專門看車子的地方,屬于半公家半私人的,安全有保障,不過一次要一毛錢,一般人不舍得費錢,多數寧愿留個孩子或者大人親自看著車子,能推著車子,過牛車馬車的地方絕不撒手,將這些財產遠離視線之外的。這個地方,多數給要進縣城不得不妥善安排好來時交通工具的人提供方便。 安頓好車子,沈衛國把對牌放入口袋收好,他則帶著文娟熟門熟路的沿著公社的主干道,一路向前行至公社鎮上中間靠著公社辦公處旁邊的汽車站,上了紅旗公社鎮上唯一去城里的一趟公交車上。 不知道是哪個市里淘汰下來的老爺車,公交車破舊的可以,卻是鎮上去縣城最便捷的工具,外表卻是干凈很,足以見司機對它的愛護。文娟以前是在縣城上學,不算經常次數也不算少得來往兩地,對于這輛車是不陌生的。只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從前不覺得這輛車有什么,后世記憶融合對比后,才發現這輛車的老舊,只有后世記憶那些老古董的展覽都不一定能看到。 車子里已經大半滿,沈衛國給兩人買了車票,一人三毛錢的車票。前面有老人帶著雞鴨,異味飄逸,好在是冬天,還不是那么讓人難以忍受。買過票兩人往后面空座走去,沈衛國快一步把大衣敞開鋪在最靠里的位置上,才讓文娟坐下。 他們來的時間還算可以,等了估計有半個小時左右車子到點兒開始發動出行,車子也就大半滿,這個時候需要去城里的人基本上不多。等待的時間是無聊的,這個時候又不向后世有人直接拿著東西上車推薦,這個時候私人要是賣點兒東西,那叫投機倒把,沈衛國有心表現,想給文娟買點兒零嘴,也沒那機會,紅星公社地處偏僻,基本上好東西也輪不到他們這里。 車子啟動,帶著顛簸出行,這個時候沒有什么正經的柏油路水泥路什么的,都是做過些硬化,因為時常會過一些拉沙貨車,去縣城的道路并不是太平坦,大坑小坑可以說接連不斷,少有平緩駛過。 而這個時候的汽車,也不是說向后世公交車一樣到站停,多數是附近,需要坐車的村里人到汽車經過的路旁,看見車來招招手,注意到的司機可以緩緩停車,讓人上來,一個沒留神,司機到了近前才看見人的,那叫一個緊急停車,弄得車里人坐不穩幾乎要人仰馬翻的節奏。 顛簸的時候,后座的幅度格外的大,搖晃的人哪怕是不暈車,也不是多好受。在第一個大顛簸,文娟即使抓著車座車窗,也沒穩住身子,差點兒一個趔趄掉下車座磕到前面座位的時候,沈衛國就開始注意著文娟的情況,每一個顛簸,都關注著文娟的情況,在搖晃的時候及時扶著她。 默默地動作,溫馨而緘默,著實的讓人貼心。車子越靠近縣城的地方,附近的人條件好了些,上車進成的人也就多了起來。在車上的位置都坐滿了還站了不少人的時候,又有一對老人上車,車上其他人能占有一個位置誰都不想起來無動于衷的時候,沈衛國和文娟主動起來,把位置讓給了兩位老人,在老人的感謝中,兩人往前動了動,抓住扶手。 扶手是上舉的,一直抬著手并不舒服。沈衛國自己倒是沒有太大的感覺,卻是擔心文娟會不舒服,默默地讓文娟抓著他的衣擺和胳膊,固定著自己的身子。好在距離縣城近了,路途也就平坦了不少。拉沙的大車是從附近鎮上繞走了,并不會往縣城里進。 一兩個顛簸,有沈衛國及時的看護,文娟很妥善的站穩……一路上,兩人雖然沒有太多的交流,卻也是自有一番溫馨流轉。在這樣的進程中,汽車駛入新蘇縣汽車站。新蘇縣的汽車站就在縣政府隔壁一條街上,新蘇縣并不是太大,幾條主要街道縱橫,比公社也就大那么一兩圈,畢竟它只是驛馬市的偏遠縣。 不過,到底是縣城,一路上眼觀來看,街道房屋也都挺規整的,還有村里公社見不著的三四層樓房,對于久不進城,或者初初進程的鄉里人來說,這里的規整和干凈,足夠的讓他們震撼向往。就比如,此時有些下車的乘客,在出了汽車站,看見路旁穿著體面干凈,騎著自行車的行人,還有一輛小汽車過去的時候,眼睛滿滿的都是驚訝羨慕的神色,淡淡的議論響起來,淡淡的淳樸氣息彌漫。 隨著人流出了汽車站的沈衛國和文娟,抬頭低首對視之間,笑意流轉,倒是沒有任何嘲笑的意味。在他們第一次進城的時候,也是有著一樣的驚訝,相比較村里的雜亂貧困,帶著些安逸氣息整齊干凈的縣城,確實挺讓人向往的,也無外那多人削尖了腦門要往城里擠,想要成為那拿著糧本城里人。 對于縣城,兩人可以說都不是特別陌生,也不是特別熟悉。沈衛國的記憶只是在入伍前的來過兩趟的記憶,最新的記憶就是汽車站到家這段的更新。而文娟雖然是在縣里上了幾年學,但是那個時候,有機會走出家門學習,努力學習就是全部任務,有時間不如多看點兒書,多做點兒習題,哪有那奢侈的心走出來校門逛噠。對于縣城的記憶,是少數的被村里人托著捎帶些什么東西出去那一掃而過,或者同學口中炫耀的說道。 不過好在,兩人都差不多記得縣城的百貨大樓和附近的市場在政府大樓西面的街區,這么多年也都一直都沒有變動過,一起坐車過來的那些村里人,除了少數辦事的,大多數人的目標也都是那個地方,置辦一些過年的東西。兩人也就沒有多少猶豫,隨著大多數的人流,向著那邊走去。 一路上,無論是過街道,其他,沈衛國始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即使幫著文娟避開人流的沖撞和自行車的路過,惹來不少趕時興來縣里逛逛,和兩人差不多搞對象的年輕女孩的羨慕和過來人的善意笑意。在這樣的氛圍中,兩人穿過了一條街道,到達此行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