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52
妥善應對。 然而此刻,譚氏卻將他諸般揣測籌劃盡數推翻。 謝珩喜歡伽羅嗎? 是何時開始?又有幾分?倘若謝珩是從北上議和途中起意,按譚氏所言,從八月里謝珩表露情意算來,也不過短短六個月而已。 這樣短的時間,能夠令謝珩放下舊日仇怨,不惜違背端拱帝的圣意、舍棄與世家聯姻穩固朝綱的諸般好處,執意求娶伽羅? 傅良紹當然知道,女兒生得嬌美,性情又好,令人一見傾心并不意外。 但那是謝珩。 經歷諸多挫折后,同端拱帝合力扭轉頹勢,返回帝京入主東宮的謝珩。 他身居東宮之位,甘愿背負罵名去議和,又以不算太多的銀錢,在劣勢之下逼退鷹佐,這份心性膽氣,就令人敬佩。更勿論千里之外石羊城中的安排籌謀,京城中對徐公望的步步緊逼,那位的悍勇鐵腕,哪怕只是聽譚氏口述,也令傅良紹敬重。 這樣一位皇太子,顯然不是色蒙心竅,魯莽行事之人。 那樣短的時間就情根深種,非卿不娶? 關乎女兒終身大事,傅良紹思來想去,終究不敢深信。 但女兒的心意,卻不能不顧及。 傅良紹對燭沉吟半晌,才緩聲道:“倘若太子是真心求娶,伽羅也有意于他,沒有阻攔的道理。即便皇家艱難,我也當拼盡全力,護持伽羅?!?/br> 譚氏頷,“這大半年里,伽羅過得很艱難,太子能追過來留住她,實在不容易。南風已不在人世,尊府又是那樣的情形,伽羅的事,就看你的意思。趁著太子還未回京,你若想問得清楚些,想來以他的誠心,不會作偽?!?/br> “唉!”傅良紹重重嘆了口氣,“這半年,伽羅全仰仗您照顧?!?/br> “我也難做什么,能安然活在這里,還是太子看著伽羅的情分網開一面?!弊T氏笑了笑。上了年紀的人,熬到此刻早已困乏,但事關要緊,在傅良紹做決定之前,還是想盡量把事兒商議周全,遂道:“明日你若拜見過殿下后,就該拿主意。倘若不允,我帶伽羅回西胡,從此天各一方。倘若要回京城,往后的路怎么走,還需慢慢籌劃?!?/br> 她的意思,傅良紹當然明白。 “傅家愧對太子和皇上,如今又被問罪,更是門庭懸殊。倘若這般糊里糊涂地回去……”傅良紹沉吟,瞧向譚氏的神色,見她眉目也微微皺著。 “太子對你和伽羅有恩不假,尊府的老太爺做的事也不假,但伽羅卻不該為此受委屈?!弊T氏站起身來,在屋中緩緩踱步,活動筋骨,“以當今皇上對尊府的仇恨,你即便回京,這五六年內,怕是難以翻身,于伽羅難有助益。我的打算,是在太子和西胡國相之間牽根線,若能促成兩國結盟,伽羅的處境,便能順暢許多?!?/br> 這事兒譚氏方才也提過,西胡國相的身份,也令傅良紹詫異。 大夏、西胡、北涼的形勢他自然清楚,倘若真如譚氏所謀劃的,于公于私都有益處。 他微微沉吟,見譚氏身子微晃,便起身扶著。 半晌,傅良紹才道:“您的意思,倘若應允了此事,伽羅也不能即刻回京?此刻回去,唯有太子照拂她,終究勢弱。咱們該等西胡國相駕臨,親自帶回京城?” “既然要回,就風風光光的回去!”譚氏精神雖疲累,腰背卻如常硬挺。 傅良紹似被她所鼓舞,亦緩緩頷。 “這事我會斟酌。夜深了,您的身子骨經不得熬,還是該早些歇息?!备盗冀B送她往外走,見嵐姑已取了斗篷守在門口,待譚氏捂嚴實了,送她至住處,才冒寒而回。 一夜輾轉反側,將譚氏所言細細咀嚼回味。 即便如譚氏所言,謝珩對伽羅情意深重,伽羅也心悅于他,傅良紹仍舊猶豫。 對于端拱帝的為人,傅良紹比譚氏和伽羅更清楚許多。當初他與永安帝爭儲君之位時,傅良紹雖未參與,對京城的動靜,卻頗有耳聞,每每回京述職,也跟端拱帝打過交道。后來他被困淮南,卻能趁著虎陽關大敗、皇帝及親信朝臣皆被擄走的機會,迅回到朝堂重掌權位,這背后的事,值得細細琢磨。 永安帝御駕親征時自認為絕無失敗的可能,卻在虎陽關潰敗,落入敵手。 這其中的關竅,更是令人費解。 傅良紹當日在丹州為官,御駕親征的大軍經過時,因傅玄和兄長陪駕在側,他也探得些消息。據傅玄所說,永安帝之所以決定親征,是收到了一封密報,密報說北涼內斗得厲害,又經了災荒,雖瞧著風平浪靜,其實百姓流離、軍力疲弱、異心四起,國力已然空虛。 這封密報永安帝未向旁人透露,只同隨駕親征的近臣隱晦提過,隨即以奪回幾十年前被北涼占據的城池為由,率軍親征。 在傅良紹看來,永安帝雖算不算圣明,卻不是輕敵冒進的性子。當時會親征,必是篤定北涼內亂,有可趁之機。 誰知情勢驟轉,永安帝的數十萬大軍,會在鷹佐的鐵蹄下潰于一旦? 恐怕直至被俘,永安帝都難以相信,“內亂積弱”的北涼會有那樣強悍的戰力。 傅良紹被困石羊城時,曾見識過鷹佐治下的嚴整軍隊,絕非先前所說的疲弱。而至于所謂內斗,各國朝堂素來有之,據曹典、蒙旭等人后來探得的消息,當時北涼內斗并沒到密報所說的地步,甚至所謂災荒,其實也不嚴重。 在虎陽關養傷的那段時日,因蒙香君的關系,他跟蒙旭也議論過此事,得知當時北涼朝堂并無異常,并非故意作態,誘永安帝來征。 那么,那封讓永安帝信心滿滿的密報就顯得格外可疑。 傅良紹當時也探問過所謂密報來處,就連傅玄也不清楚,只猜測是永安帝埋在北涼的信重眼線所奏。 如今回過頭來想,傅良紹隱隱覺得,那密報恐怕是詐報。 ——不管是端拱帝收買了所謂的信重眼線,抑或是他李代桃僵,那封密報所言不實,這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永安帝為密報所惑,親征被俘,消息傳回京城不久,他的兩位皇子便先后傷心而亡。 天底下哪有那樣巧合的事情? 而當時京城朝堂,對于北征密報的事毫不知情,只當是永安帝為收復城池而冒險輕進,陷百姓于水火之中,群龍無之下,迎端拱帝回京登基,便成了順理成章的事。知道那封所謂密報的,唯有永安帝和隨駕親征的近臣,不可能泄露到京城,縱有朝臣對兩位皇子的死暗中起疑,也只能感嘆天家無情,猜不到別處。 這般情勢下,端拱帝將太上皇隔絕在虎陽關外,迅收回朝堂權力,皇位便能穩固。 倘若傅良紹揣測得沒錯,北征的事果真有端拱帝的影子,那么此人手腕之隱蔽周全,心機之陰狠毒辣,著實令人膽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