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
定北國開國至今已傳四代,是定北國的大功臣。由于開國皇帝令狐禎與第一任驃騎大將軍東宮明英立下約定,東宮氏世代為驃騎大將軍,肩負守護定北國疆域的責任。東宮氏不得犯上作亂,兩家族和平共處,君臣相稱,代代相承。 到東宮勝這一代,東宮氏麾下的軍隊已經剽悍無比,所向披靡。東宮勝帶領雄獅百萬守護著定北國的邊疆,抵抗著外圍的少數民族。 明帝十年,東宮勝出征擊敗西戎凱旋而歸,人民夾道歡迎,凱歌吹響整個定北國。 皇帝對東宮一族極為忌憚,時時覺得如芒在背,欲除之而后快。但兩族有世代盟約,他作為帝王也不可隨意削職減兵,因此對東宮勝外熱內冷。 此次他歸國雖是幫助自己平定叛亂,但如此盛宴也心中頗不是滋味。面上不能說什么,心中早已想找個機會痛下殺手。 時值明帝三十歲壽辰,東宮勝帶著時年四歲的小女兒東宮黎入宮參加慶典。而太尉令狐彥帶著五歲獨子令狐城出席晚宴。 此次是二人第一次見面,兩小無猜。 幼時的東宮黎喜好玩鬧,在位子上坐不住,便拉著令狐城一道出去玩。大人談事情也不管他們,只派了婢女和侍衛跟緊兩個孩子。畢竟皇宮之中障礙重重,不會出什么大事情。 兩個孩子上躥下跳,好不快活。 宴席結束,要各自回家,東宮黎拉著令狐城不想放手,撒著嬌說“讓城哥哥來我們家住吧,我們可以天天玩?!?/br> 她拉著阿城扭來扭去甚是可愛,皇帝大手一拍:“我看這兩孩子年紀相仿,性格又合得來,不如給兩家結個娃娃親” 此話一出三個人都各有心思。 皇帝心中思量甚多,東宮勝為人老實衷心,著實不像是會謀反之人。但防不住為他人辦事。其大女兒東宮靈年僅四歲,已由皇后長孫玉慈許配給大皇子令狐北疆;再將其二女兒許配給下一任太尉令狐城,相當于分散他的兵力,同時牽制了皇子和太尉。 太尉令狐彥心中對皇帝的算盤一清二楚,自己也未曾有犯上作亂的心思。但能夠保全自己不意味著可以保全兒子,與驃騎大將軍結親緣也好鞏固阿城的地位,目前看來沒什么壞處。 東宮勝不愿過多參與政事,自己兩個兒子都在邊疆長大,不會威脅皇帝?,F在看來皇帝最看不順眼的就是自己,日后的時候誰也睡不準,女兒有個穩妥的歸宿也算保證了好日子。 令狐彥作揖:“臣無異議。若能與東宮大將軍結琴瑟之好,那是鄙人的榮幸” 東宮勝接了話:“臣亦是?!?/br> 皇帝當即傳口諭,昭太尉令狐彥之子令狐城與驃騎大將軍東宮勝之幼女東宮黎定下婚約,喜結連理。待二人年歲合適,舉行成婚大典。 這便是二人一生牽絆的開始。 東宮一族歷代習武,包括女子也都是個個身懷絕技。因此東宮黎五歲的時候,開始正式學習練武。但東宮靈自小身體虛弱,也不喜動,便規規矩矩地學做大家閨秀。 或許人與人的差距就是這個時候分開的。兩個姐妹一起長大,性格幾乎相近。不同的成長環境導致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黎兒自小天資聰穎,性格不服輸,即使練武屢屢受傷,也從不在大人面前哭。晚上回去也要自己上藥,疼痛難忍便悶聲掉眼淚。 就這樣日復一日地練武,東宮黎長進極快,七八歲的時候便可以抵擋一般習武成年人的劍法。到十歲的時候,已經練出了精準的暗器,以飛鏢為器,上刻有東宮氏族的印記。 十歲生辰時,東宮勝將珍藏了多年的一把好劍贈與了東宮黎,此劍喚碧血劍,劍柄鑲朱紅色寶石,由鋼鐵黃銅淬煉九九八十一天鑄造而成。黎兒十分珍惜這把劍,時刻將它帶在手邊。 而生辰剛過沒幾天,東宮勝便被召進宮。 “我這么有種不好的預感呢?”清清托腮沉思。 “確實,你的預感很準?!睎|宮洵點了點頭。 第三章rou中刺 召東宮勝進宮的原因是此次他戰贏東夷凱旋回朝,從邊關到都城上京,一路上皆是人民夾道歡迎,送禮鼓掌,盛況空前。 但這件事,激怒了皇帝。他本就視東宮勝為眼中釘rou中刺,此次回朝如此仗勢,功高蓋主之嫌極大。 因此,皇帝此番召其進宮,雖沒有明說,但旁敲側擊地暗示東宮勝要注意君臣之別。即使是功勞再大,也受不起百姓夾道歡迎的大禮。 東宮勝心里明鏡一般,恭恭敬敬地俯首稱臣。 當然,這件事沒這么簡單就能過去。 皇帝先是以皇城禁衛軍需要擴充為由削減東宮勝的軍隊三萬余。 然后又加升將軍郭成的軍銜為大將軍,輔佐東宮勝,將近十萬兵馬分到郭成手下。 第三次削兵權調派東宮勝大兒子東宮洵手下的八萬兵馬至南方抵抗南蠻。 三次削減,將東宮勝手上四十萬兵馬削至不足二十萬。 東宮勝心中早有準備,但麾下一眾將領心中憤慨。一時間軍營內抱怨聲連連,軍心渙散。 夜里關口守衛的士兵放松警惕開始閑談此事,偷襲的西戎士兵爬上高崖想營中放出了大量毒蟲。第二日不少士兵被叮咬中毒,傷亡嚴重。 但一時不能抓住全部毒蟲,毒勢蔓延迅速,短短幾天就有近萬數士兵中毒。 東宮勝預料情形危急,八百里加急兩次上書請求調兵支援。 皇帝第一次接到上書不以為然,心中想著給他下絆子看他怎么打贏這仗。 西戎此次只出了不足五萬兵力,東宮勝帶著五萬精兵化解。但他心知肚明西戎絕不會就這樣結束,后續必定有大量軍隊上戰場。于是再次上書,請求調回其他二十萬兵馬。 皇帝沒殺到他的氣焰,第二次上書時只調了五萬兵馬。 東宮勝帶著部隊抵抗數十天等到了五萬兵馬,心中涼了半截。仿佛是預知到了皇帝不想讓他此戰打贏,召集部下尋找對策。 若是輸了,威名他不在乎,但邊疆百姓要遭殃;若是贏了,恐怕皇帝對他忌憚更深,日后想要回兵馬絕無可能。 其實沒什么好考量的。百姓的性命最重要,為此他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別說名利地位了。 但和西戎這一仗,事實上很難打贏,即便他們的軍隊驍勇善戰。 西戎五萬兵馬試探了虛實,同時安插了眼線探聽定北國的信息。得知皇帝與驃騎大將軍生出了嫌隙,他們又只有傷亡嚴重的二十余萬兵馬。西戎趁此機會趁虛而入必能擊敗東宮勝。 于是西戎皇帝御駕親征,帶領四十萬兵馬浩浩蕩蕩前來。 東宮勝及兩個兒子帶著一眾將領士兵誓死抵抗,戰事慘烈,橫尸遍野。 大家自覺此戰恐怕是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