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61
么厚。 見林母表情幽怨,賈數不得不解釋:“其實也不是沒有更好的辦法?!?/br> 林母雙眼一亮,頓覺自己孫子的小錢錢有了保障:“什么?” 一直聽著林母與賈數對話的林如海眨眨眼,他是不懂開店的事,卻也知道娘子的生意被皇子惦記上了,還想要趕盡殺絕,把配方直接奪走。 林如海簡直心疼壞了,聽到這話比林母表現得還急切:“若桑有什么需要為夫做的,只管告訴為夫,我必為若桑做到?!?/br> 賈數頓覺自己亞歷山大,甚至有些后悔提到這個辦法了。 林母與林如??聪蛸Z數的眼神湛湛發光,神情也是如出一轍急切。 賈數:“……我選擇了一個不那么好的解決辦法,也因為這個方法做到的可能性幾近于無?!?/br> 林如海眨眨眼,維持著剛才的表情,動也沒動一下。 林母更是說:“說不得你覺得做不到的事,我們卻有辦法呢?” 言語間,有著強大的自信。 賈數看了林母一眼,道:“我們也可以只拉一個人參與彩妝閣的生意,也不需要他做什么,只需要發個話,題個匾額,然后坐著等分紅就好了?!?/br> 林母頓時有了不好的預感。 偏偏林如海無知無覺,雙眼直放光:“是誰?” “皇上?!?/br> 林母與賈數異口同聲地說道,同時,看向林如海。 畢竟整個林家,真正能面圣的人也就只有林如海一個人。如果這個天方夜譚般的辦法能辦到,也只可能是林如海出面了。 林如海:“……” 第二天上值的時候,原本該去給啟圣帝講經的另一位侍講用布包著臉,小心翼翼地挪到林如海的面前:“那個……林侍讀,可否幫在下一個忙?” 林如海幾乎是在人才過來的時候,便知道他的來意。 原本他是要拒絕的。就算脾氣好,一直忍氣吞聲只能任由他們欺負,那也是形勢比人強,他本身可不是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包子。 然而想到昨天若桑說完“找皇上撐腰”的想法,卻被他毫不猶豫地拒絕后,母親與娘子臉上的失望…… 林如海還是不怎么甘愿地點了頭。 侍講如釋重負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而后趕緊埋頭工作,并不敢抬起頭。 翰林院內其他人也是這般,一個個埋頭苦干,完全沒有往日談笑風生的書生意氣。若是有人這個時候從門外進來,必然只能看到一溜兒的腦袋,至于人?那是絕對看不到的。 不過這也不能怪他們。 古代做官那是很看顏值的,若是長得丑了,官都不能當,更不用說這一群差不多算是毀容的人。 可能啟圣帝昨晚休息的時候想通了,覺得讓一大群被毀了容官員破壞百姓對朝廷的印象和威望,還不如暫時將翰林院的工作擱置。 所以今日一大早,便有太監來傳令,如果一個月后這些人臉上的老鼠爪印不能洗掉,以后就不用到翰林院上值了。 辛辛苦苦讀書,耗費了至少二十年的光陰才考中一個進士,可以入朝為官,可以一展胸中抱負了,結果因為幾個老鼠的腳印,就被打回原形? 誰也不可能接受。 所以今天這群翰林戰戰兢兢,也沒了之前搞風搞雨的想法,一個個乖巧得很,不但又快又好地將自己的工作做完了,還都默契地決定到了午休也不去吃飯,一定要留下多工作一會兒,一定要讓啟圣帝看到他們的價值,一個月后不至于讓他們真的走人。 當然,這一切跟林如海都沒有半毛錢關系。 此時的他已經跟著太監,走在了去往上書房的路。 沒了一開始的意氣沖動,林如海越是靠近上書房,便越是心情忐忑。 更何況,他雖然答應了侍講今日替他講解經史,可是…… 他沒準備講解的內容??! 難道又像第一次給啟圣帝講經史那般,將好些個歷史著名事件當做故事串起來講給皇上聽? 啟圣帝:對,就是要講故事! 要不是老祖宗規定,誰耐煩隔個一兩天便要聽一群文人對著經史照本宣科般地叨逼叨?還不如他自己去翻書! 然而這話太有損他皇帝的威嚴,他就算想聽,也根本不能告訴大臣。 啟圣帝原本都做好了又要聽那個古板迂腐的侍講給他講一些他自己都能倒背如流的圣人之言時,林如海跟著大太監,出現在了他面前。 啟圣帝只覺得,相對于翰林院那些不知變通的糟老頭兒,林如海就是他枯燥生活中的救贖啊。 當即,他看著林如海就和藹地笑出了聲:“朕記得今日不是林愛卿輪值???” 可能是啟圣帝的笑容太親切,以至于讓林如海產生了錯覺。 他居然腦子一抽,一直在腦海中來回咀嚼的話,就這么不加修飾地脫口而出:“陛下,聽說國庫和您的私庫都沒什么錢了,您想賺錢嗎?” ☆、第47章 如海告狀 啟圣帝是個好皇帝啊, 至少是許多大臣心中的好皇帝—— 胸有雄途偉略卻寬容仁慈, 輕易不會喊打喊殺;對待有功之臣也特別大方,會根據對方的情況以金錢或爵位進行犒賞;為了防止大臣貪污以致黃河決堤,或是蠻夷來犯,他每年到了時間都會南巡北巡,對當地官員帶去威懾;若是臣子家中經濟困難了,甚至可以到國庫去借錢緩解自家窘境。 誰能說啟圣帝不是個體恤臣下,愛民如子的好皇帝? 可是很快,問題就來了。 第一項倒還好說, 至少大臣不用擔心自己脖子上的腦袋隨時與脖子分家,沒人覺得啟圣帝不好。 然而面三項,就引來了許多大臣的反對。 其二, 因為啟圣帝的大方,如今京城內爵位泛濫, 許多真正立下大功勞的人在京城不說舉步維艱, 也失去很大程度上便利; 可他們的爵位也是皇帝賜的, 他們就算憋屈,也沒地方說去。 這一項, 身為伯爵,卻在京城沒什么話語權,時常不被人看在眼里的林如海就很有感觸! 其三,就算啟圣帝的出發點是好的, 可是每年南巡北巡的準備,以及沿途的消耗都是一筆天文數字, 每次南巡北巡一過,國庫就能瘦身近一半的庫存; 不過這一項決定也是沒辦法,大夏朝水利工程不多,一有天災必然會發生饑荒,饑荒更花錢還死人。老百姓就這么多,死太多人他還當什么皇帝? 所以僅有的一些蓄水、防止洪澇的水利就必須保證不會出錯。 而其三,更是如今國庫空虛的罪魁禍首。 一個大臣家中是不是困難,外人又怎么會知道呢? 一開始,這項舉措倒是確實給許多京官緩解了經濟困難,受到許多官員的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