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87
發色的外來人人滿為患的問題。 膽氣越來越大,生活越發富足的大宋人雖然以“大國能容”的態度和氣量接納并且友好的對待這些外來人,內心里卻是非常堅決的認為他們都是不開化的蠻夷;更有保守的文臣武將開始上書要求抵制外來人,加強管理等等。 改革派們在好學的官家帶動下,根據各種海外書籍了解到他們的文明,知道了基督教,明白了羅馬文化的深遠精厚,認為大宋應該兼容并蓄,學習人家的好處增長自己文化。 兩派人爭論不休,就連樂天的中間派,養老的致仕派,越來越活躍的宗師皇親們也加入了進來。 官家小憂愁。 文化的事兒簡單,人家有長處,自然要學。但是怎么把這些海外之人,后續坐船來的更多的海外之人,徹底的變為大宋人一舉改善大宋人口缺乏的問題,卻是難辦的很。 大宋人秉持著天=朝上國血統不可亂的原則,是絕對不會和外來人通婚的。 海外的貴族拿出很多很多的聘禮、嫁妝也不行。越來越開明的大宋,品行好的寡婦歌姬不愁嫁,窮家的小伙子也視娶外來媳婦為一個家族的衰敗。 按理說通婚這個事兒是各家的私事,海外之人多,自己內部通婚也行。但是,他們之所以這么熱衷和大宋人通婚,甚至因為被大宋人注視到后集體上書官家,除了向往大宋文化,大宋血統以外,還有一個更直接的原因。 按照,外來人和大宋本地人結親后,就可以拿到大宋的合法戶籍,變成正當的大宋人在大宋定居--這是每一個來到大宋的外來人都無法拒絕的誘惑。除了每天面紗蒙面的大食人。 大食人另有要求,請求官家允許他們在大宋出生的兒孫們辦大宋戶籍。 一時之間沒有好辦法的官家干脆放任不管,每天安靜地聽著朝野上下的議論紛紛,偶爾翻翻南方各地送上來的,這幾年西部、北部,大遼甚至印度等周邊國家的大小貴族們朝大宋遷移的匯報總結。 幾方人經過激烈地爭辯了一個多月,甚至還為此舉行了幾場“中外交流會”。 官家一直默默地看著,每天該犯懶就犯懶,該陪家人就陪家人--現在多了一項,給兒子念書聽。 等到小胖娃娃出生的時候,事情終于有了定論。 更改因為通婚就有戶籍的規定,改為外來人在大宋守法守規矩,納稅到一定的額度,在大宋出生的第三代人就可以有大宋戶籍。有特殊才華的,或者有特殊貢獻的,比如提供軟膠消息的印度商人,除了大力獎賞以外,也可以直接獲得大宋戶籍。 朝野上下對于官家的詔書都是欣然接受,外來之人更是歡喜若狂。 官家就這樣用他獨有的,一種平等、開放的方式,領著大宋一天比一天的興盛強大,領著大宋人一步一步的邁向富庶和幸福。 展昭和白玉堂來信說海外之國因為天花死亡萬萬人,傳染性極強,無辜去世的人更多。官家一面吩咐大宋的海關對進來的外人加強檢查等等,一面根據親爹的指示,派人去峨眉山把當年給王素種痘的神醫找來,和太醫院的人一起研究了好幾個月,終于有了眉目。 然后心軟的官家在大宋乃至海外,南北各國,無償的推廣人痘或者牲畜痘之法。 地方上朝廣備處推薦了一個天才,沈括試著用了一個月發現其人品和天賦都很好,可惜因為是個大脖子被同僚們排擠嘲笑,就找到了官家。 官家···,官家也覺得大脖子實在是有礙觀瞻。他一面讓人安撫此人,引導著這股慢慢興起的,“愛美天經地義到幾乎代表一切”的大宋風氣,一面讓太醫院領著新學院的學子們到大脖子泛濫的各地方去推廣宣傳。 也不去講什么醫學知識,單論現實--沿海地區和生活富庶開放的地區基本沒有大脖子或者很少。所以多吃海物,日常飲食上多調理,是可以不生大脖子,生了也可以慢慢消掉的。 除了治療大脖子,太醫院最新研究出來的各種小娃娃養護方法,因為官家帶動的解剖學的發展而衍生的各種外傷救助,針灸等等醫學新技藝,也一一的下放到民間。 慶和八年,剛剛進入夏天的大宋,郁郁蔥蔥、百花盛開。已經長到六尺以上,越發英俊挺拔的官家,陪著一家人在傍晚時分于花香滿溢的涼亭子里用晚飯。 清爽的晚風輕輕地吹拂著,涼亭四根柱子邊裊裊升空的沉香因為添加了一些東西,亭子周圍蚊蟲皆無。 剛剛被親爹立為太子的趙玣小寶寶梳著小包包頭,穿著包身的白色繡竹小圍兜,白胖的小胳膊舉著他的專用木頭小湯勺,歪歪扭扭、顫顫巍巍,慢慢吞吞的,在他的木頭小碗里挖了一勺子蒸蛋羹,張大了嘴巴迎接。 有一半兒吃到了鼻子里,胖臉上,脖子上,圍兜上···。 太上皇老兩口努力地克制自己去給孫兒喂飯的沖動,一起大聲夸獎,“玣兒乖乖?!?/br> 玣兒寶寶聽到翁翁和婆婆的夸獎,對著他們揚起小花貓一樣的小胖臉,開心地笑。 圣人因為兒子的臟樣兒不由地微笑,又因為他的開心而開心。轉過身來拿著準備好的濕布巾給他擦了擦鼻子上的蛋渣,拿起另外一把小勺子挖了小半勺蛋羹喂了他一口。 小太子因為親娘的投喂又生出好奇,自己用飯的興致高昂,晃著小身子舉著小勺子又開始笨拙的挖蛋羹。 脖子上、胳膊上胖出來的rou窩窩,一個褶子挨著一個褶子。小嘴巴半張著,大眼睛睜圓了,長長的眼睫毛下,一雙水潤潤的大眼睛黑白分明,一閃一閃的亮晶晶。 雖然臉頰上都沾滿了蛋渣渣,但是上皇老兩口目光慈愛得看著他精神滿滿的小樣兒,發自內心的開懷。 怎么看都覺得自家孫子最好。 官家瞄了兒子一眼,繼續用飯;親爹娘忍不住輕輕地瞪了他一眼。 自從他們榮升為翁翁和婆婆,本以為只管盡情地寵著孫子就好,孫子的教導問題自有兒子和兒媳婦以及朝臣們cao心。 結果他們發現兒子對孫子完全就是“放羊吃草”的態度;兒媳婦給孫子喂了一年奶后,也被兒子指揮著開始放手,現在白天都直接去忙乎她自個兒的小報了。 老兩口不能看著兒子抱著孫子睡大覺不管,但是又不能讓兒子抱著孫子出去逛大街,沒辦法之下,他們就更加地寵愛孫兒,想把他“缺少”的溺愛都給補上。 可是他們這才推著孫子出門晃悠了幾天,兒子就說要鍛煉孫兒自己吃飯,理由非常高大充分--他自己就是兩歲的時候自己用飯。 所以,他們此刻看到孫兒“凄慘”的用飯模樣,都非常得無法接受。 兒子和孫子怎么能比?但凡是老人家,總是最喜歡小兒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