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62
候,思及秦王的勇猛和手段,生怕兵變不成,最終事情敗露,牽累自家滿門,一番左思右想,決定改道玉華山,去仁智宮向李淵告密。 可憐的李建成就這樣被信任的下屬給賣了。 高祖接到密報,又驚又怒,立即派司農卿宇文穎去傳召楊文干,因高祖這時候尚不信太子要兵變,召宇文穎的時候是密傳。 李世民尚不知此事,不過他身邊的都是能人,爾朱煥和喬公山來見李淵的時候被張公謹看見。 張公謹是個謹慎的人,雖不知道爾朱煥和喬公山來玉華山干什么,還是把這事和李世民說了。 李世民聽了也覺得奇怪,爾朱煥和喬公山,一個是太子的身邊的郎將,一個是校尉,以他們的身份,實沒有理由這個時候往玉華山跑。 因覺得奇怪,李世民不自覺的就對高祖那邊留心了幾分,等他發現宇文穎似接了什么命令,連夜離開了玉華山的時候,神色不自覺的凝重起來,怕是京里發生什么變故了。 “觀音婢,今日太子身邊的郎將爾朱煥,校尉喬公山突然來到了玉華山密見父皇,再接著父皇就把宇文穎派出去了,我怕京里出了什么事,這兩日你和孩子都不要出門?!碑斖?,李世民就一臉凝重的和妻子交待。 “不會吧??”長孫王妃大吃一驚。 “有備無患,小心總是無大錯,我這就派人悄然潛回京去看看?!崩钍烂竦?。 “我知道了,這兩日我不會出門的,對了,那宇文穎似乎和四弟交情不錯?!遍L孫王妃到底不是平常人,很快也清楚了事情的嚴重,點頭的同時忍不住又道了一句。 “什么?宇文穎和四弟有交情?罷了,不管他了,這事既然被我察覺,即便真發生了什么變故,我也不會讓他們得逞?!崩钍烂衤牭醚垡徊[,隨即又冷笑起來。 長孫沒有再開口,他相信丈夫的本事。 三日后,楊文干在慶州起兵,很快攻陷寧州,李淵聽聞消息后,立即擬詔派人去京都召太子。 李建成看到手詔,知道肯定是事情敗露了,整個人不由嚇得癱在椅子上,不知所措。 在此緊要關頭,太子舍人徐師謨極力主張他據城起兵。 剛得知這個消息的魏征、和太子府詹事主簿趙弘智則力主規勸太子,讓他速赴仁智宮面見李淵請罪求恕。 “殿下,事情既然已經提前敗露,以秦王和陛下的手段,單憑我們不可能斗得過他們,殿下親去請罪,但不要認罪,一口認定楊文干之事與無干?!?/br> “對此,殿下你最多承擔一個識人不明的責任,至于告密之人,不是爾朱煥,就是喬公山,陛下若讓他們出來作證,殿下大可推脫是他們誣陷,你若真和楊文干策劃謀反,不可能派這么兩個沒什么份量,又擔不住事的人做為信使......”魏征腦子飛速運轉,一臉冷靜的開口道。 “若是父皇不信我的辯解又當如何?”李建成道。 “即便不信,陛下也不會即刻處理你,只有給殿下時間,你這些年經營的人脈自然而然就會派上用場......”魏征擰眉道。 在魏征和趙弘智的再三勸導之下,李建成終于決定聽從他們的諫言,只身前往仁智宮面見唐高祖。 他確實沒有同時對付高祖和李世的把握。 太子一到仁智宮,高祖便將他一腳踢翻在地,并伸出手指,指著他的臉破口大罵:“逆子,我平日待你不薄吧?你竟敢趨著我出來避暑,勾結楊文干,起兵謀反,你......” “父皇,兒臣冤枉,兒臣受詔之后,立即趕來見駕,尚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父皇突然將兵變這樣的罪名安到兒臣身上,兒臣承受不住啊?!崩罱ǔ梢灶^叩地,放聲痛哭。 第一百七十二章 仁智宮之變(下) “好,很好,我看你是不見棺材不掉淚!” “陳山,你去把爾朱煥和喬公山召過來,我看這逆子還有什么話可狡辯?!备咦媛劼曈l的憤怒,立即吩咐侍衛去傳爾朱煥和喬公山。 爾朱煥和喬公山來到高祖御駕前,看到撲在地上痛哭不止的太子,心驚之余不由暗自慶幸不已,幸好沒有一條道走到黑,這要真去了慶州...... 這兩人心念電轉間,人已走到高祖面前見禮,唐高祖指著撲在地上的痛哭的太子開口:“你們兩個,把事情的詳細經過,當著太子的面再說一遍?!?/br> 爾朱煥和喬公山斂住心神,將事情經過說了一遍,李建成聽得渾身冷汗直冒,好在來之前這種情況魏征已幫他做了推演分析,還算穩得住。 “父皇,兒臣冤枉啊,兒臣若真和楊文干勾結謀反,不可能派這么兩個沒什么份量,又擔不住事的人做為信使啊,請父皇明鑒?!崩罱ǔ刹粩嗟倪殿^喊冤。 “好,很好,你確實很善辯,來人,將太子帶去,嚴加看管,等我處理楊文干之后,再來處置你?!碧聘咦鏆獾脺喩戆l抖,他不想再聽李建成胡說八道,直接讓人將他帶下關押。 等李建成被帶走之后,又招來秦王和群臣:“世民,諸位愛卿,楊文干起兵謀叛,企圖逼宮玉華山,你有何計策?!敝劣谠?,高祖大概知道他和太子的關系不一般,并未召他。 李淵到底對太子還有幾分父子之情,并未當眾說出太子與楊文干勾結一事,不過他即便不說,明眼人都知道了是什么回事。 那楊文干是太子的鐵桿班底,楊文干起兵后,高祖又立即急詔太子入玉華山,事情是明擺著的,不過高祖不說,自然也不會有其它人蠢得去挑破。 “父皇,兒臣以為楊文干不過是個無能肖小,地方官兵即可擒拿,即便拿他不住,再派一員戰將出去,自然能手到擒來?!备咦娴脑捯袈湎轮?,李世民接口道。 他心里其實是有幾分遺憾的,自猜到京城有變后,就在暗布后手,等到楊文干反,他幾乎已經斷定這是太子一手策劃的一次兵變,只不過還沒開始就敗露了。 他還以為事情敗露之后,太子會挺而走險,直接起兵呢,若果真如此,他也不必再像現在這般束手束腳。 以前他顧及兄弟之情,確沒有想過要取代太子,但自去年和太子徹底決裂之后,心事就逐漸變了,他自認不是個為了權勢而六親不認、不折手段的人。 但他也絕不是個愚忠愚孝,任人宰割之輩,父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