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9
所謂的名門正派,雖也不齒為韃子朝堂做事,但也不會公然與之為敵。名門正派不缺錢不缺糧,家底豐厚,自然也不會光著膀子上陣殺敵。他們所標榜的道德正義,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自己的名聲和利益。這些名門正派也許能護住一地的百姓,譬如武當山腳下的城鎮,少室山下的村莊,峨眉派所在的地域等。但他們終究無法救國救民于水火之中,偏安一隅的思想太過狹隘,也太過自私了。更有甚者,這些江湖人士,尚且還做著奪屠龍刀做武林至尊的美夢,真不知當年傳下這口訣的黃蓉若是知道了此事該作何想法?是日衛璧剛安頓好手底下的事,便見得青書快步走來,面帶愁容地說道:“大哥,我須得回武當去,和父親師叔他們一同帶領弟子們參與六大派圍剿光明頂……”卷二心悅君兮君可知28、又逢28、又逢六大派圍攻光明頂!這個消息在江湖上掀起了軒然大波,一時間高呼除魔衛道者有,暗藏心思者有,內心鄙夷者有,憂國憂民者也有。但無論如何,這已是鐵板釘釘的事實,還有許多小門派也摩拳擦掌,打算跟在六大派身后揀些便宜。六大派究竟為什么要圍攻光明頂呢?宋青書和衛璧自然是心里透亮,這本是汝陽王察罕帖木兒的女兒紹敏郡主為了瓦解明教義軍勢力并控制各大門派的第一計。而這計謀,卻又是一直為汝陽王出謀劃策的混元霹靂手成昆所獻的。成昆此人,才是整個倚天屠龍記中種種紛爭的幕后黑手——而綜其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瓦解明教,以報明教前教主陽頂天奪妻之仇。一念生,一惡起。成昆為了死去二十余年的心愛師妹做下種種惡事,奔波籌劃二十年,甚至不惜忘祖背宗投靠元蒙,將意欲整頓江湖重振朝綱的大元朝廷也牽扯了進來。謀天算地,以整個江湖為棋盤,開啟了一場驚天對弈——這樣的心機智謀,卻陷入了仇恨的泥淖,鉆進了名為明教的牛角尖里,一世不可自拔——可悲、可嘆、可惜,亦可恨。成昆在利用汝陽王的勢力對付明教和六大派,汝陽王又何嘗不是在利用成昆的謀略?這本是一場滔天的陰謀,大元欲一舉撲滅明教總舵,使各地義軍成為無頭之蛇;再漁翁得利,捕獲六大派精英,徹底瓦解江湖各大勢力。成昆在暗中煽風點火,促使六大派聯合起來討伐明教——而這討伐的理由,自然是冠冕堂皇。少林以找出謝遜給空見報仇為由,同時也大義凜然地表示這是為了平息正邪多年的紛爭;武當因張翠山被連累身死,殷梨亭未婚妻紀曉芙失貞一事而無法拒絕參與圍剿光明頂;崆峒是為報七傷拳譜被盜之仇;峨眉派則因孤鴻子和紀曉芙之死深恨明教;華山派是為了報白桓之仇——說起來這幾派的理由全和謝遜有關。至于昆侖派的理由則更是追溯久遠,乃是因上上位掌門死于明教人手中一事去討說法——可這事早已過去幾十年了。那么事實上呢?其實誰心里都清楚,無非是因為四個字“屠龍寶刀”,抑或者再加四個字“武林至尊”罷了。少林寺盡管都是出家人,卻也依舊執著于聲望,執著于武林泰斗的地位。武當派縱使張三豐不稀罕屠龍刀,但其他人,就算表面上不說,心里也未必就不想了。即使真的覺得拿不拿到屠龍刀都無所謂,也不好拒絕其他門派大義凜然的號召。峨眉派滅絕師太倒真是深恨明教的,但壓在她心底的倚天屠龍之秘,也促使她必要想法子得到屠龍刀。崆峒華山無疑是和明教有舊怨的,但既然正邪有別,哪家和明教沒有舊怨?選在這個時機聯手,目的不言而喻。至于昆侖派,因為前些年發生的內訌,掌門人何太沖全家身死,各弟子為爭掌門之位鬧了個不休,致使昆侖派聲望大大下跌,所幸昆侖派遠在西域,才沒有被趁火打劫。這次參與圍剿行動,一是為了保證“六大派之一”的名望,二也是為了扭轉門派的不利形勢,以新姿態重立于江湖之上。至于屠龍刀,沒有誰心里不在打小九九的,也不差那幾個了。宋青書接到武當派傳訊之后,自然要立刻啟程趕回去參加六派齊聚的大事了。衛璧雖然心里不想和青書分開,但他也知道這次事關重大,可謂是他謀劃已久的重大轉折,不容半點有失,即使再不舍也沒辦法。更何況衛璧其實心里也有些擔憂,張無忌那家伙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對于這等天生身負金手指的娃兒,你永遠也不會知道他什么時候就會從地底下冒出來壞了你蓄謀已久的大事。宋青書雖然也有些擔心張無忌的問題,但他也不是沒有準備的。更重要的是,能夠遠離衛璧這個無時無刻不在嘗試把他掰彎的家伙,青書真是大松了一口氣,簡直想仰天長笑了。于是就在衛璧的依依不舍中,宋青書一臉愁苦心下歡喜無限地離開了。就在青書方才離開不久,衛璧也快馬加鞭地往光明頂的方向趕去了——風云變幻,就在眼前。宋青書趕回武當,與宋遠橋、俞蓮舟、張松溪、殷梨亭和莫聲谷會合在一處,便率領近半三代弟子同去參與六大派圍攻光明頂一事。武當派一路往光明頂而去,路上遇到明教木、火兩旗的阻截,雙方交戰三次,各有損傷。宋青書鉆研兵法謀略多時,又在這幾年里相助義軍攻城拔寨,實際經驗亦是十分豐富,此時武當弟子與明教木、火兩旗相遇,正是青書表現自己能力的機會。他初時只是懇切地提出建議,既不指手畫腳,也不自負多言,但眾人都發覺他所言條理清晰,計謀得當,更在交戰時一對比,便凸顯出青書的能耐來了。武當諸俠自是大加稱贊,宋遠橋也覺欣慰不已,干脆放開手去由青書指揮,果然在第二次和第三次與木、火兩旗的交鋒中打得對方陣型錯亂,不得不散沙一般退走了。在宋青書的得力指揮下,武當派只有寥寥幾人受了些輕傷,輕而易舉地就到達了光明頂的門戶一線峽畔處。武當上下都對青書十分滿意,卻不知青書采用游擊手法打亂木、火兩旗的陣型,固然是高明的手段,但卻偏偏不設置后招將木、火兩旗打殘甚至解決掉,甚至完全規避了武當諸俠和木、火兩旗掌旗使的交手——這樣縱使武當幾無損失,木、火兩旗也只傷亡甚少——這分明就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