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73
但眼看著比賽期限一天天過去,各種挑戰賽打了十幾場,秋湖那邊還是沒個動靜。就好像洛明川徹底放棄了挑戰權。于是各種各樣的猜測和議論都響了起來,有人說這兩人情義深厚,不可能兵戎相見。這種說法沒有得到什么認同,因為平日里修行,同門切磋都常有,又不是決生死,怎么會影響情義。相比之下,另一種說法更被人接受,有人在大暑當日,城南十四巷,看見過兩人相攜而去。再后來的流言就夸張起來,直接說殷璧越和洛明川,不是一般的師兄弟,以后是要結為道侶的。殷璧越聽到段崇軒的轉述時,差點劍都沒拿穩。平復了一下呼吸,鄭重道,“這件事情千萬不能在師兄面前提起!”盡管話嘮再三保證,他還是心中忐忑。洛明川不會已經知道了吧?師兄那樣持禮重道的一個人,何時聽過這種荒唐話!師兄肯定會生氣!說不定……還會為了避嫌,以后遠離自己?不!殷璧越啊,你怎么能以反派之心度主角之腹呢!師兄為人坦蕩,如何會在意旁人的流言蜚語?!可是……還是怕讓師兄知道……想到就尷尬。殷璧越最終決定,把人牢牢看好!只要不去城中心,不進人多嘴雜的茶館酒肆,師兄就不會知道!折花會一完就立刻回滄涯山!反正也沒幾天了!計劃堪稱完美!洛明川發現師弟最近變了。從清晨開始,他的窗前就有影子晃過。在院中徘徊幾步,似是在確定他在不在。只要他有出門的意思,湖邊練劍的師弟就立刻緊張起來,“師兄你要去哪里?”“今天有何師妹的挑戰賽,我去看看?!?/br>“我也去,一起吧?!?/br>不僅如此,每次看完比斗回來,師弟都要拉著他繞過城中心的繁華路段。神色總有些莫名的緊張。洛明川不知道師弟在想什么,但他很高興。即使師弟看他的眼神依然澄澈如湖水,一絲愛意也沒有,他也依然高興。但是滄涯山的弟子們不這樣想。他們看著兩人感情一天比一天好,焦不離孟,孟不離焦。恨不得讓殷璧越一夜之間長到弱冠,回了門派就立刻行加冠禮,連著合籍大典也一塊兒辦了。“可惜殷師兄還沒成年,洛師兄還有幾年要等呢?!?/br>幾乎每個人都會這么說。按照修行界的共識,過早的合籍以致xiele元陽,日后容易根基不穩。修行者生命漫長,二十歲時由師門或者親族長輩加冠,才算是正式成年。殷璧越根本想不到,自己還在小心翼翼不讓師兄為流言蜚語而困擾時,何嫣蕓那邊,連他們合籍大典用什么花色的彩綢都暗搓搓的定下來了。折花會來到倒數第三天時,段崇軒接到了一封來自青麓劍派弟子的挑戰書。最終雖然沒能再次使出‘烽火狼煙’,但也戰勝對方,守住了原本的位次。因為近來加倍的勤勉和戰斗感悟,修為比下山之前突飛猛進,氣息節節攀升,竟似快要破障了。何嫣蕓在最后一日勝了排在第九名的興善寺弟子,成功晉級前十,可以登山折葉。阮小蓮喜極而泣,請她吃了十塊涼糕。折花會結束的這天,正值立秋。葉城里落了一場夜雨,第二天暑氣盡消。吹過酒招的風里透出清爽,青石板長街上的水泊泛起涼意,仿佛明亮的太陽都只剩光彩,再沒有惱人的溫度。夏末秋初,天高云淡,正是登高的好時候。這一天,擂臺上空蕩蕩的。重明山下十丈遠處,聚著各門派的弟子,人雖多,卻聽不到任何竊竊私語。場間一片肅穆。這里比擂臺處離山更近,近到能看見云霧中蜿蜒的山道。青麓劍派弟子的聲音注入真元,遠遠傳開,響徹四野,“請魁首登山折花——”人群從兩邊分開,為殷璧越讓出通道。萬眾矚目下他突然有點緊張,下意識看了眼身邊人。洛明川微不可見的點了點頭。于是殷璧越定下心來,穿過人潮,目不斜視,一步步朝前走去。山道入口之前,四位前輩強者站在石階上。一位是青麓劍派的老者,一位是皆空寺的僧人,一位是濂澗宗的中年女子,還有一位是葉城供奉。這四人都是半步大乘的境界,作為本次到場的長老中輩分和境界最高的代表,為殷璧越‘開山道’。老者嚴肅道,“修行路遠,需勤耕不輟,一日不可廢。今日登山折花,明朝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事實上,他認為殷璧越雖然是后輩,但心性和天賦都遠勝年輕時的自己。如果不出意外,三百年后極有可能進入圣人境。他不覺得自己還能教對方什么,但是規矩當前,總得開口勉勵幾句。殷璧越鄭重行禮。老者從袖里拿出一支一寸長的石質小劍,“內封老朽的劍氣,注入真元即可催發?!?/br>皆空寺的僧人和葉城供奉,分別拿出一串佛珠和一張開山符。他們心中同樣感慨萬千,掌院先生果然算無遺策,修行界群星璀璨的時代已經來臨。世界的未來終要交在這些年輕人手中。濂澗宗的中年女子拿出的是一支木發簪。比起之前三個攻擊性可觀的法器,這是一件難得的防身法器,受到威脅時自動觸發,可擋大乘之下全力一擊。在她看來,殷璧越天資卓絕,可越境而戰,但是性格太單純又不通世故,未來容易遭人暗算,防身法器對他而言或許更實用。因為對陳逸手下留情的原因,她對這個后輩印象不錯,免不了起了惜才之心。長者賜,不可辭。殷璧越一一行禮道謝,雙手接過。四位前輩點頭致意,讓出山道,以供通行。殷璧越向前走去。腳下的石階被歲月磨損,山路崎嶇蜿蜒,前路是一片云霧茫茫。他走了很久,身后有聲音隱隱傳來,“山道已開,請九位勝者登山折葉——”山腳下的眾人看著白發少年的背影不斷縮小,最終仿佛與云霧相融,幾不可見。排在前十的其余九人才開始登山,依次與山道邊的四位前輩見禮。有的還會聽取教誨,受贈登山禮。登山禮只是錦上添花,并不是死規矩,是否賜下都出于前輩的自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