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6
這么肥的大鵝,紛紛探出頭來問鄭常山是多少錢一斤買的,是不是準備給自己媳婦補身的。而鄭常山對此倒是一律表現的從容,收斂起滿身爪牙的樣子除了長相看上去依舊不太像個正派人之外問題也不大了,甚至沒幾句話就和這幾個車上的本地老年人有些語氣熟稔地聊了起來。“鎮上工作的公務員???哎喲這飯碗可不錯,給公家干活的就是好啊……要說怎么說現在和以前是不同了啊,以前是有門手藝就是鐵飯碗不怕餓死了,現在啊還是得讀書識字有知識才能有出頭之日……”車上有個大媽這般打趣著開口,看話里的意思是有些羨慕鄭常山這樣的穩定工作,而大巴車后頭有個胡子拉擦的老爺子聽完這話卻明顯不太高興地哼了一聲,接著扯著嗓子大聲反駁道,“盡胡說八道,老手藝怎么就不行了??!晚清那時候橋水鄉溪澗村可是響當當的富貴地呢!聽我爹在世時候說,那會兒可是連宮里的貴人們都要找咱們本地的老師傅上京城去量那腳的尺碼,一雙老師傅親手的的溪澗木屐更是賣到了天價……”“呸!那都多少年前的老黃歷了!整天就聽你瞎編,誰知道究竟是真是假?我可從來沒聽說溪澗村的人做什么木屐,真要是會做,干嘛現在都在家混吃等死的?”“你還別不信,現在那荒山上頭還有那溪澗釘屐郎祠堂呢!就是沒香火供奉了才變成現在這樣的,溪澗村人連自己的手藝丟了!真是給老祖宗蒙羞……”大媽和老大爺之間的對話一直維持到了下車,鄭常山聽他們這么你一言我一語著,灰白色的眸子中卻隱約有些異樣的情緒在浮動,只是那老大爺除了聽自家父輩說的一些東西本身也只對那段存在于過去的故事了解不深,所以鄭常山就算是再想聽到更多的也顯得有些難了。不過有關于那個鄭常山連名字都沒聽過的釘屐行主,他倒是也在原始檔案管理員緊接著給自己發來的詳細資料中看到了這位已經叛逃出三百六十行的前行主的生平。釘屐郎,是曾經存在于中國傳統三百六十行中的一位行主。而屐,則是中國古代很早就產生的一種木制鞋。明清時期,南方地區的仕宦和下層民眾普遍都喜歡穿這類木屐,而每當落雨時木屐打在麻石街上,踢踢踏踏,就是這老城別樣的風情。因為賣木屐一行,除了有固定的商鋪之外,還有不少中老年的匠人把做好的木屐挑到街上叫賣,他們通常一邊走一邊叫賣著‘賣屐,有好生俏的木屐賣’所以自此便得名,釘屐郎。張曉芬老人的飯碗上寫著釘屐二字,這說明她就是這釘屐一行的傳人,而看她平時那副善于縫補的樣子結果顯然就八九不離十了,只不過如果真像鄭常山所知道的那樣釘屐郎的確是一個叛逃行主的話,那么溪澗村村民祖傳的飯碗為什么會丟失就顯得不言而喻了。……“誒,小鄭,這小白鵝真放在我這兒???不過你怎么忽然想到要上山了啊,那山今天上午還有城里那個公司的人上去了呢,你可當心點別撞見他們,他們平時不太允許我們上山的……”到了溪澗村之后,上次他走訪過的張曉芬老人今天恰好就在家中,鄭常山把翠花拎過來并打算暫時寄存在這兒時,老人看上去則明顯有些驚訝。對此,鄭常山只開口簡單地表示自己一定會注意的便背著個當地人家經常用的竹簍子自行離開了溪澗村往那背靠在村子后面的荒山走了過去,而等他順著一片明顯已經枯敗折損的果樹林走出來后,緊接著他便沿著那并不太好走的山路上去直接沖著那荒山頂上走了。兩邊山路上在這個季節生長著各種野草野花,或許也正如楊斌當初說的那樣,這荒山的確是除了正常植被長不好其他什么東西都能長的遍地都是,像有一種花朵點穗狀雪青色的野花就長的非常茂盛,綿延開整個山道也沒留什么空隙,但凡是有土壤的地方都能看得見。“銅草?”嘴里緩緩念出屬于這野花的名字,山底下的村民們或許并不能認出這世代生長在這里的野花叫什么名字,但是鄭常山這個本科就就讀于西北某農業大學的人倒是恰好就認識這東西。嘴角下意識地勾起彎腰就摘了朵這野花,鄭常山把玩著雪青色的花穗一時間倒是真有些好奇起那弄出養鵝這事和買下這山頭的有錢人究竟是不是一個人了。只不過還沒等他繼續往上面走兩步,一行匆忙正往山下趕的人倒是忽然就出現在了鄭常山面前,而一見到背著個竹簍子看上去和本地人有些相似的鄭常山,這些雖然穿著襯衫西褲卻個個面容慘白的人,打頭的那個中年男人揮舞著雙手大喊著就跑了過來。“老鄉!老鄉!快幫忙報個警!山上出事了!我們老板在山頂上不見了!麻煩幫幫忙??!”第十一章緣起春雨喂,煙花黃。日頭很大的正午,烏發灰衣的青年正快步走在京城中一條新鋪的石板路上。他的背上跨著個小貨郎們慣用的竹簍子,腰上則用牛筋繩別著各種如卷尺,矬子之類的工具。因為很曬他一路過來臉色都熱的漲紅,此刻鴉色的長發被煙青色的發帶系著垂在腦袋后面一晃一晃地卻顯得格外活潑。他被汗水浸透的衣角透著絲狼狽,可青年的嘴里卻還時不時哼著家鄉的小調,而隔著這一面矮墻,帶著副圓片眼鏡,著一身煙灰色馬褂的英俊男人皺緊著眉頭剛從一片青磚紅瓦的屋檐下走出來,一眼便看到了那青年模樣的小貨郎正挎著個小簍子從不遠處向他跑過來。“先生先生,要買雙木屐嗎?雨天路滑,有雙木屐可好走不少哩!都是手作的木屐,又舒適又合腳,讓我來替你量量好生不好?”cao著南方口音的小貨郎笑著開了口,軟綿綿的話語好似街邊嬸娘賣的米酒一般甜糯,他兩頰的酒窩一陷下去便顯得格外的討喜,而說話間這小貨郎已經手腳麻利地從自己的背簍里拿出了好幾雙串在一串細絞著麻繩上的木屐。“今天都賣出去幾雙了?”說話的男人在望了眼那落滿灰塵顯然之前并未有賣出幾雙木屐后眼神并沒有明顯變化,而聽他這么一講,那年輕的小貨郎也是有些羞愧地低下了頭,半響才摸著自己腦袋笑嘻嘻地回答道,“唉,今天到這會兒可一雙都么得賣出去。京里面不比南方鄉下,老爺先生們不愛穿木頭樁樁做的鞋子,嫌咯腳。太太小姐們為了漂亮也要穿絲綢鞋子,總嫌這木屐樣式不夠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