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23
南煙一個家,但她顯然未將這事放在心上。 ☆、第七十五章 周時生歸朝第三日, 南方傳來兩則消息, 一則是齊國太子率軍北上, 接連吞并齊國北面相鄰的小國, 若照這般趨勢, 不過一年齊軍會抵達北燕邊境。 二則是叛軍薛海出現在北燕南方邊境, 且聯合與北燕接壤的月氏一族作亂。 這兩則消息雖不至于令朝堂慌亂,仍是將眾人的心提了起來, 無論對外還是對內, 北燕已有十年未發生規模較大的戰役。 “薛海?” 天子將目光落在左列武官之首的周承毅身上。 十年前, 天子由北昌起兵至長安城, 當時年長的周承毅亦跟著天子在軍中做事,機緣巧合下識得一名為薛海的小兵。這人在那兩年奪位的戰役中助周承毅立下幾次戰功,升遷為副將。 天子即位后待朝堂穩定曾出手削弱周承毅手中軍力,以國內暫無戰事為由將周承毅心腹如薛海等人從長安城調離至南方偏僻窮困的縣城為官。 再有幾年, 薛海此人在南方勢力逐漸做大,天子曾被貶至北昌苦寒之地, 觸底反彈回到長安城因此十分警惕有人如他當年那般。 他下令薛?;爻钱斅? 薛海卻不應,公然違抗圣命。 當年天子因拆分周承毅手中勢力因此將薛海等人遠遠調離, 不想離的遠, 不便管理而薛海此人野心才干兼備, 竟是給了他可乘之機,他竟是起了在南方一帶圈地稱王的心思。 天子自然下令誅拿。 那時,周承毅主動請纓, 天子想看看這個兒子沒了薛海助力到底還可否成事,因此放權給周承毅令他南下平叛亂軍。 周承毅南下后刻意夸大叛軍勢力,且以長安城軍隊不熟悉南方作戰為由在南方大量招兵買馬,壯大手中軍力。但在對敵中,他令天子放權給他的軍隊打頭陣,不講究兵法,只以數量壓陣,之后則令自己手下新建的軍隊上前線收尾。 此事歷經半年,待周承毅歸來時,天子放權給他的軍隊中只留下中層將領,且其中還有他自己安插之人。而他因懼怕天子如同對付當年的薛海一般打壓他新建的軍隊,因此一面討好天子,一面令新兵固守南方關卡一帶。 禹州位處南方一帶,于廣善離開長安城到了禹州實則權利比在長安城大的多,因此才會肆無忌憚的作亂。這也是為何周時生不在禹州處理于廣善,而設計將此事鬧到長安城。 天子逐漸對周承毅不滿,因此才會暗中出手打壓。 前段時日周承毅主動示弱,天子心中本已消氣,如今猛然聽見叛軍薛海之名,不由的又起了一層怒意。 朝官面面相覷,又將目光落在那傳遞消息的信使面上。要知道因薛海曾為周承毅部下,因此當年周承毅南下平叛鬧出的動靜極大,平定叛亂后宣稱薛海伏誅,以此為由威震北燕。 如今,信使卻報薛海出現在南方,聯合月氏作亂? “這是怎么回事?薛海當初不是死了嗎?” 天子質問周承毅。 周承毅神色沉重,上前恭敬道:“稟皇上,當年臣奉命南下,卻是親眼見薛海伏誅?!?/br> 他話落,轉身責問那信使,“薛海已亡,你為何誤傳?” 信使叩首,驚慌道:“此事當真,卑職未曾誤傳。南方眾人親眼見著薛海與月氏一族在南方作亂?!?/br> 周承毅眉間沉沉,幾欲發怒。 “罷了?!?/br> 天子在上首呵令道。 月氏與薛海不足為懼,如今需認真看待的是另一則消息,齊國出兵北上。 齊國與北燕勢大,兩國邊境內夾雜著眾多小國,其中與齊國臨近的則多年向齊國進貢,與北燕臨近的則臣服于北燕。 多年來,大家相安無事。如今齊國太子以鄰國叛亂為由,浩浩蕩蕩率軍北上,北燕自是不能坐等,亦需出兵南下占領先機。 朝堂中就此事商議一番,皆一致同意出兵南伐。南下首要便是鏟除薛海及月氏一族,戰事一起,相鄰的如南臺國等弱小國家必遭戰事侵擾。 但南臺國與月氏一族積怨頗深,此次若無南臺國人暗中報信,消息不若這般靈通。因此南臺國雖必將滅國,但其皇室一族可至長安城生活。一則監視,二則令消息傳出去,若有小國見此主動投降,亦是節省北燕兵力,減少不必要的傷亡。 戰策已定,便不必拖延,如今只等天子下令,整裝待發便可出兵南下,只是此次領兵人選…? 有人將目光落在左列武官為首的周承毅身上,當年薛海叛亂,他可是主動請纓。如今薛海未亡,齊國為太子親自領兵,北燕領兵之人怎么看似乎他最合適? 且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當年周承毅以南方偏遠不好監管未由,令他的大量兵力駐守南方,如今若從長安城一帶調兵,南下一路漫長,人多不好管理,路上難免有所損耗,但若從南方直接出兵卻是能節省人力物力。 只如今周承毅收斂了臉上神情,垂著腦袋避開眾人窺視,顯然沒領兵出戰的心思。 他不應,為避嫌或不想得罪周承毅,自是沒有朝官出面提議。 周時生此時站了出來,周承毅咬著后槽牙,目光緊攥著他,天子亦將目光落在他身上,眸中思慮重重。 周時生上前躬身一揖,提議周承毅為主將,劉徹為副將南下。且派遣南方軍隊出擊,長安城一帶兵力暫且擱置觀望態勢。 劉徹是天子心腹,軍事才能遠在周承毅之上,令他為副將,周承毅為主將實則只是表面之需。屆時若兩人南下,周承毅必得聽劉徹指揮。 再說,齊國由太子領兵出征,北燕由皇長子出征也不為過。且如今天子只兩個兒子,也不會真的讓周承毅上戰場,頂多起振作軍心的作用罷了。 周時生出面提議,有朝官見勢上前附和,其中一人是兵部尚書。天子生辰夜宴,太監傳信周時生主動交好的除去俞相,便是這兵部尚書。 天子若有所思,心中微嘆,雖知曉此次令周承毅出面南伐為佳,卻還是不喜周時生今日此舉。 天子一向認為這個小兒子溫和沉穩,不若他大哥具有野心,如今看來前些年似乎未曾認真待他。 朝堂上,朝官你一言我一語,周承毅氣的銀牙緊咬,卻也只得主動上前請纓了。 下朝后 馮希臣兄弟二人并行,馮希白感嘆道:“北燕已許久沒有這般規模浩大的出征了,夾在北燕、齊國之間的小國也真是倒霉,但這也是命?!?/br> 馮希臣未與馮希白交談,他權利不夠,暫且無法涉及軍事,多年來亦只將注意力放在朝堂局勢上,試圖探清天子意圖,隨后順勢為之令天子順心。 古往今來皆講究大局為重,但馮希臣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