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
他們先打掃了幾間臥室供他們歇息,其他的在慢慢來,估計也要兩三天的功夫。 兩個護衛便先告辭,他們護送吳靜香進京的任務完成。 不僅把鄰居的仆人借來了,鄭文仲還帶著他兩去了鄰居家蹭了一頓晚飯。 “文仲此去回京,是要安定下來?” 開口詢問的是一位老者,他曾是鄭文仲的老師,也曾是太子太師,先后教授了三代帝王。 “不知?!?/br> “早知先前應該給你找個妻子,有了妻兒牽絆,看你還敢四處漂泊。 我愧對尊師,讓他的子孫竟然還無后?!?/br> 老人有吃了一口飯緩慢說道。 “老師,這是我新收的徒兒,名叫靜香?!?/br> 鄭文仲打斷了老者的碎碎念,免受大齡青年催婚的慘痛,介紹起吳靜香說道,“靜香,你還不給師父的師父行禮?!?/br> 吳靜香站起來對著老者一拜,“師祖好!” “師父吃完飯后,我有幾本書籍望你指點?!?/br> 鄭文仲從包袱手中掏出幾本書,正式當初吳靜香書寫的孩童啟蒙書,簡單的唐詩宋詞。 “明日,你帶她一起來學院?!?/br> 出門相送時,老者開口說道。 第60章 盛京太學,明德五年,當今陛下采納易鐘書“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于盛京設立太學。 (1)易鐘書便是昨日的鄰人,他乃陛下欽定的太學院長,創始期間,訪大儒,尋求經典典籍,后半生為太學奔波cao勞。 太學設律學、書學、算學三學,生員多為士族高官子弟、公卿大臣子弟,現今太學子弟增至五百余人,有太學講堂三十余間,學舍一百來號。 鄭文仲帶著吳靜香道訪太學。 屋外蟬鳴不止,屋內茶葉沉浮,飄出屢屢香氣,沁人心脾。 “昨夜,我已翻閱。 《三字經》簡單易學,短小精悍、瑯瑯上口,作為孩童啟蒙書籍,應當廣為推廣,流傳千古。 其他的詩句也極為優秀,如其中的《憫農》道理淺顯易懂,又悲天憫人,訴說百姓的疾苦。 就是詩句太少,整理成冊出版,數量不夠,我決定要幾位大儒一起豐富完善,起名《大齊詩歌》”易鐘書緩緩說道,茶氣繚繞,增添幾分仙風道骨風味。 “自不過《三字經》、《大齊詩歌》的著作上,我要以太學的名義,面呈陛下?!?/br> “靜香是吧?” 老院長轉而看著吳靜香,滄桑的眼睛,犀利直射,似乎要看盡人心,“此提議,你覺得如何?” 吳靜香起身對著老者作拜,恭敬地說道,“一切全憑師祖做主?!?/br> 易鐘書眼眸更為犀利,如利劍般迎面而來,似乎要穿透人心,定定地看著吳靜香許久,窗外的蟬鳴連連啼叫七聲,“知了! 知了!” 吳靜香地后背浸濕,依舊彎著腰。 “你們這些小輩,動不動就喜歡行禮,別人不知的,還以為是我們這些老不休喜歡倚老賣老,欺壓后背?!?/br> 易鐘書收回犀利的目光,變得柔和,如家中祖父對著小輩的慈愛。 “還不快坐回去?!?/br> 吳靜香起身回到座位,筆直地坐著。 “你不覺得,是我們幾個老不死占了你書本的便宜?!?/br> 易鐘書又倒上了一杯茶水。 “師父的安排自有用意,我們——”“文仲,我想聽靜香的回答?!?/br> 易鐘書阻止了鄭文仲的解圍,執意要吳靜香回話。 “靜香當初著此書不曾想揚名天下,只是想教授村中不識字,上不起學的孩童,讀書識字,明事理,辯是非。 現如今,經師祖推廣,全大齊的孩童都受此書的啟蒙,與靜香的初心一致。 師祖及其他大儒,在文豪上舉足輕重,只要此書印上你們的痕跡,便大大減小推廣的阻力,受百姓歡迎,受士人推崇。 靜香只是一個無名小卒,自有自知之明,當不了大任。 如今又了師祖們的提攜幫忙,自應喜悅?!?/br> 被點名的吳靜香發自內地說道,她真的不在意書籍的署名,她只想把這些啟蒙書籍,盡快推廣出去,提高大齊的文化程度,完成自己的扶貧使命。 昨日她這個實習期的扶貧使,正式轉正,如今也是有編制的公務員,享受公務員的待遇。 正式轉正之后,有一個總進度條,顯示藍星的文化、經濟、文明等一些列的綜合評估,只要她把進度條拉滿,她扶貧的任務完成,可以申請回母星際。 進度條如今還停留在零蛋處,剛才易鐘書說帶《三字經》面圣,由大齊陛下頒布政法,將《三字經》等列為兒童啟蒙讀物,進度條上有一個提示此舉可挪動5%。 “哈哈哈!” 爽朗的笑聲打斷了吳靜香思考進度條。 易鐘書在開懷大笑,“文仲,沒有想到你收了這么個有趣的徒兒?!?/br> “在此我聘請你為太學算學先生,此木牌為信物?!?/br> 易鐘書將桌面上的一塊小木牌扔給吳靜香。 “我? 太學? 先生?” 吳靜香不可置信,以為自己幻聽,右手食指指著自己,重復著易鐘書的話語。 “怎么不敢? 害怕了?” 易鐘書笑意盈盈,“你自然為我太學的先生,才更好地你所呈之物,冠太學之名號?!?/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