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17
來了這么一出,除了少部分本來就對劉邦心中不服的人之外,其他人呢,都是覺得挺不錯的。還是那句話,人心思定,到了這個時候了,劉邦又不是有卸磨殺驢的意思,尤其這般擺明了車馬,反而意味著這位之后不會隨便翻舊賬了!至于兒孫什么的,起碼三代之內,以大家食邑的數量,是不用有什么擔憂的,至于再往后嘛,兒孫自有兒孫福,真要是兒孫沒出息,爵位太高,反而是招禍的由頭。因此,大家都很看得開。
倒是那些食邑比較少的人心里頭有些擔心,真要是按照這個分法,兒子少的還行,兒子多的,兩三代之后,那真的是要跌出徹侯的圈子,落到關內侯甚至是更低的爵位里頭去了,但是,食邑少的那些人呢,要么原本就是項羽那邊的降臣,要么呢,還是當初得罪過劉邦的,能有爵位,有食邑,已經算是劉邦寬和了,真要是在這種事情上頭炸刺,他們如今沒有兵馬,沒有其他的依仗,回頭被扣個心懷怨望,意圖謀反之類的罪名,那真的是啥也撈不著了!
總之,一切都比較順利,然后呢,舒云就示意劉盈上書,表示如今天下安寧,除了要修生養息之外,也該存亡斷續了,這個存亡斷續,自然不是別的什么,而是學說上頭的存亡斷續。
之前呢,項羽一把火燒了阿房宮,秦宮之中的許多書籍也付諸一炬,如今新朝建立,之前的百家學說什么的,總該收集起來,然后想辦法傳承下去才好。
原本蕭何就將能夠收集起來的竹簡什么的都收攏到了石渠閣里頭,只是想要將這些解析出來,需要花費不少人力還有時間和物力,如今既然天下太平了,那么,就該征召各地的賢才學者,征集民間的藏書,直接刻印下來,以傳承后世,以免當年諸子百家的傳承斷絕。
劉盈呢,就表示請立太學,征召天下賢才學者到太學擔任博士,在太學傳授學問,以繼往圣之絕學。
劉邦聽了,自然是一口答應了下來。他還覺得,自個可以順便打一打儒家的臉。
劉邦原本就討厭儒家,他還做出過在儒冠之中小便這種事情,之前那些年里頭,在劉邦那里討了一點好的就是一個酈食其,就這位呢,還是自稱自己是高陽酒徒,才算是得了劉邦的召見,如今這一位已經死了,不過呢,劉邦惦記著酈食其的功勞,將他的兒子也封了個關內侯。另外還有一個就是叔孫通,這一位呢,也不是什么食古不化的人,知道劉邦不喜歡儒生,所以去投奔劉邦的時候,干脆穿的就是楚人的衣冠,后來給劉邦推薦賢才,推薦的也不是什么儒生,以至于叔孫通的那些弟子都棄他而去。
而等到劉邦做了皇帝呢,叔孫通就想要幫著劉邦制定禮法,找劉邦說要召集一些儒生幫著制定禮儀,劉邦自然是答應下來了,但是呢,魯儒那邊赫然將叔孫通視為叛徒,壓根不理會他,魯儒還為項羽戴孝,公開指責劉邦,劉邦早就因此憋了一肚子的氣。
如今聽說劉盈想要立太學,一方面答應了下來,另一方面直接表示,魯儒那邊不是懷念項羽嘛,那么就讓他們在魯縣那里繼續給項羽披麻戴孝好了,我劉邦沒什么德行,用不起你們這些魯儒。
劉邦嘴上說的是魯儒,實際上呢,對于大多數儒生都遷怒了,即便是那些儒家有名的賢才,劉邦也是懶得理會的。事實上,劉邦和如今這些開國功臣,其實都沒有經歷過比較正規的教育,他們大多數根本就是自學成才,因此,劉邦對于太學什么的并不是非常在意,不過就是打算讓劉盈去練手的。
然后劉邦就琢磨著,既然那些對天下沒什么功勞的賢才學者都能當官,還能在太學里頭授課,沒道理自個手底下這些大將不行,他們一個個幾乎都是能出將入相的人物,哪個不比那些儒生強得多。叔孫通說什么要用那些儒生治國,劉邦對此嗤之以鼻。
儒家在這個時代,黑歷史是真的很多,別的不說,光是說在始皇帝身上,儒家就將自己的兩面三刀,反復無常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開始的時候,是儒家鼓動著始皇帝去泰山封禪的,要不然,始皇帝從哪兒弄得出一整套的封禪流程出來,結果封禪不順,儒家暗地里頭又開始嘰嘰歪歪,說什么老天爺都看不過去始皇帝了,始皇帝不配封禪什么的。
像是秦朝滅亡之前,一幫如今滿口都是暴秦的儒生,一個個腳上跟長了風火輪一樣,紛紛跑到咸陽去求官,等到秦朝滅亡了,罵起秦朝來,又屬他們最厲害,在見識了這些儒生之后,劉邦對儒家就徹底沒了好感。哪怕有叔孫通這樣的賢才,也不能扭轉劉邦對儒家的壞印象。
屁股決定腦袋,劉邦自己如今是皇帝了,他才不會喜歡一個想要做官的時候,對你奉承,你不能滿足他了,就在外面誹謗的學派呢!
所以,等到叔孫通將一整套的禮儀搞出來之后,劉邦就翻臉不認人了,那些儒生不過是得了點賞賜,還有一點微末的官職,之后就沒有然后了!
劉邦想要讓他那些心腹手下,也要在太學里頭刷一刷存在感,讓他們去講課,將其他的那些學派,尤其是儒家壓下去。
但是最后結果有些無奈,蕭何呢,算是黃老一派的,事實上,劉邦手底下不少人,都算得上是黃老一派,他們習慣做的事情就是所謂的垂拱而治,那就是將專業的事情安排給專業的人,然后呢,等結果就可以了。
蕭何還算是比較好的,做事還算是親力親為,蕭何的繼任者曹參,那就是典型的黃老派,他們不喜歡干涉下面,曹參能在自己的丞相府喝酒睡覺,然后呢天下照舊平穩運行。
黃老一派呢,觀點就那么幾個,他們的學說講究悟性,而且比較被動,最重要的是,他們呢也沒經過正統的黃老學教育,都是自學成才,如今想要讓他們將自個的所學傳授給別人,頓時一個個都有些抓瞎,在他們看來,這些東西,實際上是可以意會,不能言傳,根本不知道該怎么講嘛!
至于那些大將,自個用兵呢,那是頭頭是道,但是讓他們去講,那真的是腦殼痛,他們自個本來也沒多少文化啊,讓他們去講課,這不是為難人嘛!
倒是韓信對此很有心得,但問題是,他如今是楚王了,已經跑自個封國那里去了,劉邦只得讓他去寫個一份兵法,回頭好流傳后世。
對于劉邦的這點子心思,舒云還是能夠理解的,舒云很快給劉邦出了個主意,就是不要那些將軍寫什么兵法,就是寫他們如何訓練士卒,如何使用軍陣,總之,理論什么的就算了,就寫如何實際cao作,比如說,各種兵種如何組合之類的。
而且呢,這些最好也別在太學講,不如另外建一個武學,專門挑選之前戰死的,殘疾的,有軍功的人家的子弟,還有就是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