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74
都是明面上的,真正比較要緊的,反而是暗地里頭那些人手,他們在淮南國不過就是低級的官員,甚至就在淮南王宮里頭做事。
這些人平時不起眼,但是等到真的動起來的時候,那造成的破壞可就大了。
像是軍糧起火的事情,不過就是因為負責這事的人偷偷摸摸往糧倉里頭倒了幾桶油,所謂糧草,自然是有糧食還有專門用來喂養牛馬的干草,都是易燃物,然后幾個火把扔進去,軍糧自然也就完蛋了。
而軍中那些生亂的所謂義士,自然也多半是這些人,等到嘩變了,頓時一些聰明人就想著撥亂反正,趕緊換個立場,免得回頭自個跟著倒霉。因此,跟著反水的人也非常不少。
劉安那好不容易才養起來的所謂二十萬大軍,就這么一夜之間完全崩潰了。劉安原本年紀就大了,差點沒當時就氣急攻心,眼看著無力回天,他才不想如同當年自己的父王一般被長安的皇帝折辱,因此,他直接自盡了。
至于劉遷跟劉建這兄弟兩個的事情,那還是劉安的鍋。在劉安這里,嫡出的兒子是寶,庶出的就是草,不光不理會,還任由嫡子和王后欺辱,劉建早就受不了了,如今逮著機會,哪能讓這個兄長跑了。
因此,他在暗中一瞧劉遷逮著幾個心腹就想要逃亡,當時就直接抄起手里的弓箭射了過去。劉建別看不得劉安喜歡,但是卻頗有幾分武勇,論起箭術,雖說不至于百發百中,卻也相差不多了,因此,一壺箭射完,劉遷的隨從就盡數身亡,至于劉遷呢,卻是直接被兩箭射中了腿部,如今想跑也跑不了了。
劉建快意地跑過去,抄起手里的長劍,就對著劉遷一通亂刺,直接將劉遷變成了漁網一般,到處都是窟窿,等到劉遷沒氣了,他也知道自己沒有幸理,因此,干脆橫劍自刎,免得回頭還要遭受活罪。
總之,在一干諸侯王中,封國比較大,還比較富庶的淮南王徹底完蛋了,至于淮南王的那幾個兄弟或者說是侄子倒還算是乖覺,幾乎是第一時間就上書請罪,然后表示與這等大逆不道,目無君父的混賬勢不兩立,朝廷這邊剛剛傳出了詔令,他們幾個幾乎是第一時間就將手里的兵馬交了出來,交給廷尉節制,然后讓他們松了一口氣的是,劉安果然是不堪一擊,不過起兵一日的工夫,就直接完蛋了。幾個人都是長松了一口氣,對自己的選擇極為慶幸。
朝廷那邊呢,對于這等能夠撥亂反正的諸侯王,自然是要有獎勵的,但是呢,他們作為劉安血脈最近的親人,封國也離得不遠,如果說他們真的對淮南那邊的事情一無所知,那傻子都不相信,所以,最終,朝廷還是削了幾個諸侯王一點封國,但是一般也就是一兩個,算是意思意思了!
先帝過世,新帝登基,自然大多數諸侯王都得跟著進京,至于不能進京的,意思就是這些諸侯王是被邊緣化了,可以對他們敬而遠之了。
這些諸侯王一個個進京的時候,多半都有些心中惴惴,畢竟,劉安搞出這種事情,諸侯王的權力必定會再次縮水。就像是當年吳楚之亂之后,孝景皇帝就在用各種手段剝奪了諸侯國的許多權力。別的不說,以前的諸侯王是有資格任命兩千石的官員的,可現在呢,想也別想。
如今再有這樣的事情,只怕朝廷那邊定然也有定論。
這些諸侯王近的已經到了長安,遠的呢,還在路上,而朝堂上頭,已經開始詢問,如何對待這些諸侯王了!
事實上,對于中央來說,各地的諸侯王都是一個隱患,或者說,作為官僚階層,大家都更喜歡搞中央集權,因此,削弱諸侯國的實力,對于朝堂上的這些官員來說,其實算得上是政治正確了!
韓安國呢,雖說當年是劉武提拔起來的,但是在劉武那里,他是真沒得到多少好處。劉武這個人,更喜歡親近那些能吟詩作賦的文人,對于韓安國這樣能做事,會做事的并不上心。另外,在什么山頭唱什么歌,就算他日后落到被貶謫到某個諸侯國做國相的地步,自然也是諸侯王實力不強,他才有施展的余地。
因此,對于削藩這種事情,韓安國是非常贊成的。
只是,現在的問題是怎么削,削到什么程度,要是引發了那些諸侯王的反彈,那該怎么辦?新君年幼,北邊還在面臨著匈奴人的攻擊,朝廷是抽調不出太多的力量來鎮壓國內的。大家都記得秦代的教訓,當年義軍四起,秦二世他們就下旨命令原本駐守長城的軍團返回中原平定叛亂,結果,秦軍放棄了河套之地,最終匈奴人卻抓住了機會發展裝大了起來,然后擊敗了東胡人,如今成為了漢朝的心腹大患。
如今要是再折騰一次,真要是讓匈奴人入了關,回頭大家真的是死了也沒有臉面去見歷代先帝以及祖宗了。
韓安國在朝議上頭提出了這個問題,又說到了其中的為難之處,原本以為太后也沒什么想法,然后就聽舒云說道:“既是如此,不如推恩?”
韓安國一愣,問道:“敢問太后,如何推恩?”
舒云直接說道:“便如當年淮南厲王與梁孝王之事,王薨逝,諸子皆可推恩為王,或為列侯!”
舒云不過就是起了個頭,下面一幫大臣頓時就情不自禁豎起了汗毛,這分明是溫水煮青蛙,兵不血刃??!對于那些諸侯王來說,除非真的有問題,否則的話,兒子沒個三五個都不好意思出來跟人打招呼。像是中山王劉勝這種,婚生的私生的,光是兒子就一百多,可以說,等他死后,他那些兒子,就算是嫡長子,也只能做最寒磣的諸侯王了,其他的,只怕食邑還不夠分的,估計到時候,說不定最寒磣的,食邑都不如關內侯。
但是這事又是非??尚械?,誰家沒幾個愛妃,沒幾個寵愛的小兒子,誰就真的甘心自己死后,嫡長子通吃一切,心愛的小妾還有小兒子最后卻落得如同平民一般?絕大多數人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都是寧可短視一點的,橫豎自己在世的時候沒什么問題,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呢!何況,封國稍微大一點的,不還能封幾個諸侯王,剩下的,也能撈個列侯做一做嗎?至于孫輩會如何?呵呵,我能顧著自己兒子就算不錯了,還去管什么孫子??!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舒云不過就是說了這個主意,頓時朝堂上這些大臣就不敢真的當舒云就是個普通的婦道人家了,這位的手腕成熟得很吶!甚至,一些人有些不恭敬地想道,要是先帝也有這般圓融的手段,只怕也不會落到英年早逝的地步。
不管怎么說,朝議上頭大家一商議,覺得推恩令非??尚?,接下來,就得在宗室那邊通過了,總不能朝堂這邊自說自話,就將事情定下來了吧!
因此,等到大多數諸侯王都到了長安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