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71
地兼并,另一方面,卻是要將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而這個,就得讓他們看到足夠的好處!
像是現在,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土地,甚至包括正常生活在城鎮的人也是一樣,他們依舊以土地為根本,只有農閑的時候,才會去工坊做工。真正職業的手工業者,如今比例還是很少的,很多人還是秉承著樸素的觀念,土地最保值!
朱元璋和舒云需要做的就是打破他們這樣固有的觀念,告訴他們,除了種地之外,你有很多條路可以走!人只要有希望,就不會走上絕路!
舒云希望大明變成一個由中產階級組成的國家,而不是一個讓少數的有錢人占據了大多數資源的國家,那么,許多事情,現在就得定下基調來。
也虧得中原當年被元廷折騰得不輕,以至于原本作為主流的那些儒生話語權也不足,因此,改革的壓力也變輕了很多,即便如此,在面對新鮮事物的時候,許多原本的既得利益者,還是會本能地反對,因為他們適應不了這些事情,就想要干脆砸鍋!
朱元璋才不慣他們這些臭毛病,老實說,自從一些原本軍伍專業出身的官員上來之后,那些文官其實消停了不少,因為他們發現,他們不是不可取代的了!這些官員因為一開始干的都是基層的事情,所以,他們對于許多細務其實更加了解,而且做事的手腕更加靈活,說白了,他們更了解基層的一些貓膩。以至于,現在在地方上頭,反而是這些壓根沒有參加過科舉的官員占據了優勢。
別看地方上頭的官員到了京城自動要矮個半級,實際上,京城這種地方,哪個酒樓的牌匾掉下來,砸到十個人,起碼有九個人算是官,還有一個沒準就是那個貴族家的親戚,所以,京官聽起來清貴,實際上呢,論起實權,還真的未必比得上地方上的官員。一個縣令,下面能叫做百里侯,而京城呢,別說是七品,就算是五品,也算不上什么,上了四品才是一個坎,到了三品,在京城才正兒八經算個人物了!
問題是,朱元璋自個馬上得的天下,之后呢,為了平衡朝堂,直接將一幫子本來就在打天下的時候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勛貴們也都放到了朝堂上,文官在面對這些勛貴的時候,哪怕心里頭覺得粗鄙,嘴上卻是不敢亂說的!人家的功勞是真刀實槍打出來的,而朝中的這些文官呢,除了少部分在朱元璋打下應天的時候響應了征召,其他的,都是到了后來,瞧著朱元璋已經是勢不可擋了,才算是扭扭捏捏地跟上了。勛貴們哪怕是當初跟過陳友諒,張士誠的降臣,也算是抵抗元廷的英雄,后來在北伐中原的時候,也是立下過赫赫戰功的,而文官呢,比起來這個功勞就顯得可有可無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官們只要不傻,肯定是不敢隨便DISS那些勛貴的,就算是抓住了什么把柄,彈劾的時候也得注意一些,如果不能一口氣將人打死,那就只能在雞零狗碎的小節上頭敲敲打打了!
如今這個社會變化太快,這些早就習慣了舊有規則的文臣們是真的很難適應,偏偏他們自個又有著諸多弱點,這么說吧,文臣們最大的弱點就在于,他們真實的道德水平配不上他們的日常言語,將自個捧得太高了,偏偏自己又做不到,許多事情根本不能深究,以前的制度體系,對于他們來說,是非常有利的,他們很容易就能欺上瞞下,損公肥私,貫徹所謂的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余。
但是現在呢,工商業開始盛行,原本的大商人,其實多半都是需要借助官場上的力量的,因為真正暴利的行業,都是有門檻的,你要是搭不上官場上的線,別說是入場了,在外面聞聞味道都不行!比較典型的,就是鹽業,從漢朝鹽鐵專營開始,歷朝歷代,大多數時候,鹽利都是財政收入的大頭。但是能干這一行的,官面上頭要是沒關系,那真是被人玩死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加上商業的本質,無非就是低買高賣,這中間的運輸成本就比較夸張了,一路上自然到處都得打點起來。
可現在呢,大明鼓勵的工商業,并不是那種大商人,而是鼓勵中小商人,還有那些有技術,有本事的工場主。許多原本淪為各地官吏斂財工具的稅種直接被廢除,只在終端進行征稅,這就將主動權收到了朝廷手里,減少了行政成本的同時,也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對于那些在官面上頭沒什么靠山的中小商人還有工場主來說,他們可以省去不少打點的麻煩,哪怕終端的稅率高一點,對于他們來說,其實還是比較劃算的。
新鮮的事務越來越多,這些文官根本跟不上時代了,還有些老古板在那里抨擊什么奇技yin巧,最主要的就是,這些所謂的奇技yin巧影響到了他們的利益!在大家的生產力水平都比較低的時候,像他們這種掌握了大量生產資料的人自然可以獲得最大的利益,可是現在他們落后了,又沒辦法趕上來,那么,就知道攻擊那些原本不被他們放在眼里的競爭對手了!
可惜的是,朱元璋并不是什么能被這些文官輕易糊弄的皇帝,他有自己的想法,對于那些文官的說辭很是嗤之以鼻,有人說什么日后天下逐利,人心不古,到時候百姓不再淳樸之類的,朱元璋卻覺得,這未必是什么壞事!何況,有句話叫做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知道的東西越多,其實人只會越瞻前顧后。再者說了,百姓要是能舒舒服服活著,干什么要造反呢?真要是像這些文官所說的一樣,什么都恢復到從前,那才是要造反呢!
朱元璋懶得聽這些文官唧唧歪歪,要不是科舉制度的改革需要緩緩圖之,不能太過激烈,一時間沒有多少人能夠完全替代這些文官,朱元璋恨不得直接將他們全踹出朝堂。
朱元璋很想要找個地方試點一下,看看如果不用這些文官,是不是國家就沒法治理了!
然后,機會就來了!
王保保死了!
王保保其實真要說起來,年紀比朱元璋還小一點,但是呢,他這些年實在是背負的太多,壓力太大了。王保保倒是一心為北元效忠,偏偏北元內部還在勾心斗角,不光不能給王保保提供足夠的支持,甚至還要拖后腿。
王保保能撐到現在,已經算是非常了不起了!他從成年以來,就一直在戰場上輾轉,幾乎就沒有過消停的時候,身體也不是鐵打的。要是他如今還在中原,那么其實還好說,中原的醫學水平還是可以的!但是草原上情況就不一樣了,草原上至今流行的還是一些巫醫的手段,就算是他們身邊也擄來了來自中原的醫者,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草原上能夠產出的藥材實在是太少了,對于王保保的身體并沒有太多的益處。到了后來,王保保的身體根本就是靠著之前積攢的高麗參撐著。問題是,到了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