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0
大地技術高超,其他的文明,也是有很多可以借鑒的地方的,大家互相交流,共同進步,豈不是更好?
舒云不太了解這個時代的科技水平到底到了程度,但是,哪怕就是那種還處在相對比較原始狀態的部族,也是有值得學習的閃光點的,再不濟,技術水平不足,還可以用一些當地的特產來換嘛!
至于說什么工匠還有機器什么要靠別的來換,那也是后期的事情了,起碼先期的建設上頭,這些都是要援助的,別的不說,你沒有足夠多的人過去,你就算將地方打下來了,你統治得了嗎?
所以,這些年的時候,大明這邊幾乎是玩命地鼓勵生育,反正是攤丁入畝,壓根不會多收什么人頭稅,多生幾個孩子,哪怕是女孩子,出嫁之前也是家里的勞動力,小的時候幫著打理家務,大一點就能跟著上面的長輩去作坊做工了!
另外就是,不管是生兒生女,朝廷都是有補貼的,像是一些人口比較少的地方,補貼直接就是分田。而對于一些人口相對比較多,土地資源不太足的地方,補貼就是以減稅的形式發放,主要就是減田稅,橫豎現在商稅越來越多,田稅的重要性就大大下降了!另外就是,如果承諾將來肯按照朝廷的安排移民,還有額外的補貼,這個補貼是成年的時候一次性發放的,按照移民的距離發放,移民的地方越遠,補貼就越高。
至于那些作坊的女工,的確生育減少了她們的收入,可是這是沒辦法的事情,這年頭,壓根沒有靠譜的避孕措施,懷上了,如果不想傷身體的話,就得生下來。而溺嬰棄嬰是大罪,一旦發現,一家子都得被拉去做苦役,所以,該生還是得生。好在這個年代,家里長輩幫著帶孩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此,孩子差不多能斷奶了,就留在家里跟著長輩或者是年紀大一些的哥哥jiejie,親媽照舊去做工。實在不行,一些作坊的附近還搞了育嬰堂,類似于托兒所的那種,找了一些婆子幫著看護洗刷,親媽休息的時候趕過來喂個奶就行!
雖說比起后世來,很多地方還不成熟,顯得不夠溫情,不夠人性化,但是,原本在這個時代,除了大戶人家,尋常人家帶孩子就都是這樣過來的,哪有那么多心思考慮什么嬰幼兒心理健康呢!
當然,教育是不能省的,義務教育現在拿出來不現實,掃盲卻是應該的。在作坊里頭,識字的女工都比不識字的拿錢多,因為有的工作,還真的就只有識字的能做,所以,不僅官府將掃盲當成了一項政績來考核,其實這些作坊主也是樂意在培訓的時候出錢教導一些常用字的。
在這方面,漢語真的很占優勢,一天學三四個字,一年下來也一千多了,兩年差不多就將常用字都認完了,正常的也不會有什么障礙了!以至于現在識字率比較高的南方已經催生出了一個新的職業--話本寫手。
前朝的時候,就有人專門寫雜劇排演,早就蔚然成風,不過呢,那些面向的對象還是讀書人。排出劇目出來之后,面向的才是尋常百姓。而現在呢,已經開始有不少人開始寫通俗了!現在因為識字率也高了,活字印刷自然也就普及開來了,加上造紙技術的發展,各個環節的成本都很低,這也導致了市面上書籍的價格一落千丈,就算是尋常小市民,一個月買個十本八本的話本回去也不成問題。如此一來,自然有一些比較有想法的文人進入了這個行當。
沒辦法,現在識字率高了,一些原本有天賦,卻沒什么機會讀書的人因為經濟情況允許的緣故,也開始讀書了,偏偏呢,各地每年科舉的名額還是那么多。而且舉人也就算了,考中了秀才,每隔三年就得再考一次,就像是年審一樣,考核不過,對不起,你的秀才功名沒啦!哪怕考核難度不算大,也是會有人被刷下來的。
考秀才相對容易,考舉人的比例,比后世高考本科錄取率還要低,至于舉人考進士,那就相當于國考熱門崗位的錄取率了,甚至更低一點。
所以,讀書雖說回報率挺高,問題是風險也很大,一些考了一年又一年,眼看著希望不大的,總不能一直讀書拖累家里吧!雖說現在讀書花銷比以前小了,可是這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那就是純支出,沒有回報的,所以,一些自覺自個科舉無望,又不想去做什么賬房,也干不了什么苦力的,一些人就開始轉行做寫手了!橫豎如今這個行業才起步,就算全是才子佳人的套路,也是有人愿意看的!
舒云也不怕到時候沒人跟出去移民,現在人口數量不怎么多還好,等到人口數量上去了,本地能夠得到的工作機會少了,看到別人過得滋潤,自個分不到什么家產,娶不到媳婦,自然會有人想要出去冒險闖蕩。
別說什么漢人沒有冒險精神,他們不是缺乏冒險精神,實實在在是因為他們能夠通過勤勞的勞動,用土地養活自己,他們自然沒必要去海洋上冒險。他們要真是沒有冒險精神,華夏民族到今天還只是生活在黃河流域呢,如今大明占據的傳統的漢人控制的疆土,當年不都是祖先們披荊斬棘,一寸一寸開發下來的嗎?
所以,只要有這個需要,漢人根本不缺乏冒險精神。真要是吃不上飯了,大家都敢抄起竹竿子造反了,還怕什么移民呢?
當然,移民這種事情,關鍵還得看利益夠不夠大,在不移民說不定連賣苦力都沒人要,移民就能獲得朝廷補貼,到了地方就分田分地,立馬變成小地主的情況下,只怕沒幾個人會拒絕得了這樣的誘惑。
所以,在明白了未來能夠得到的助力之后,一幫皇子一個個都躍躍欲試起來。老朱家的孩子,老實的不多,奇葩的不少,許多都是一幫唯恐天下不亂的貨色。朱元璋的兒子更是大多數都是滿肚子的壞水,可以說,沒一個是簡單的,也就是到了后來,從朱棣開始,他自個是藩王造反,就開始將一幫子藩王當豬養,才將一幫藩王大多數變成了廢物點心。
而朱元璋的這些兒子,就沒一個樂意留在中原的,一個個都野心勃勃想要出去闖一闖呢!至于后宮那些有兒子的后妃,一開始的時候,都覺得中原繁華,留在中原很不錯,但是很快,她們就改了主意。留在中原做藩王,無詔不得入京,她們這些后妃后半輩子也就是被困在后宮,下半輩子差不多都很難有機會見到自個兒子了!而自個兒子要是出去開辟藩國,情況就不一樣了,那邊穩定下來之后,就可以直接將自個生母接過去做王太后。
這還有什么好說的,留在宮里有什么好的,朱元璋又不是什么會沉迷美色的人,就算是沉迷美色,后宮美女多了去了,最惡心的就是高麗,當初送美女給蒙古人,現在就開始進貢美女給大明了。
朱元璋雖說不至于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