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4
還有什么好說的,這簡直是指著他們這些文臣的鼻子罵,你們就是一幫墻頭草,壓根靠不住,還有什么臉面要跟你們共治天下呢?
加上一幫子武將原本就對文臣沒多少好感,這些武將都是草根出身的,當年也是被這些文人鄙薄的階層。何況,到了他們這個份上,對于過去的許多事情也有自個的看法。真要是讓這些文臣恢復了宋朝時候的制度,那他們這些武將哪來的好日子過!須知宋朝的時候,如狄青這樣有平叛近乎滅國之功的名將,在面對文臣的時候,也是要低頭認慫的!問題是,憑什么呢!
他們這些勛貴跟著朱元璋打天下,可以說是日后要與國同休了,但是文臣的德性呢,改朝換代,無非就是換個主子而已,所以,他們憑什么想要站在自個頭上!
所以到了后來,都不用朱元璋開口,一幫子勛貴就罵罵咧咧的,將文臣損得掩面而走。
轉過頭來,這些文臣也只能指望下一個皇帝了!須知朱元璋也快四十的人了,又是馬背上的皇帝,按照常理的話,再做個十來年的皇帝就算是不錯了,所以,如果下一任的皇帝傾向于他們,那么最后的贏家還是他們。
這也是儒家的長處,儒家向來有耐心!從漢朝那會兒就是這樣,硬是將原本是顯學的黃老之學后來變成了一個純粹的宗教,至于法家,也被融入到了儒家之中,儒家吸收了其他學派的優勢,成為了最后的勝利者。
等到到了南北朝的時候,又因為當時的政治背景,儒家那時候也就是弟中弟,前頭還有佛門和道門擋著呢!但是呢,儒家那時候已經變成了另外一個怪物,那就是世家門閥!世家門閥掌握了知識傳承,又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可以說,不管是最基礎的溫飽,還是更上層的話語權,都被他們壟斷了!
哪怕后來科舉制度變得慢慢成熟起來,又攤上一個殺伐果斷,毫不講理的女皇,將世家門閥殺得七零八落,但是儒家已經深入人心,大家都覺得,學習儒學才能做官,才能達成自個的志向,所以,儒學到了現在,已經是尾大不掉,無法擺脫了!
元朝的時候,儒家自然也是受到了不少打擊的,如果元朝國祚比較長,儒家只怕還能夠順利轉變一次,變成能夠迎合元廷的學問,好在元廷完蛋了,儒家勉強還算是保留了從前的一些骨架,但是到了如今,攤上朱元璋這樣一個不按常理出牌,唯一一個草根出身的皇帝,儒家一時間也有些麻爪了。
他們想要給朱元璋套上一個籠頭,因此,就表示朱元璋的祖先應該是朱熹,這樣的話,老朱家也是儒家圣賢之后,自然就該尊崇儒學了!問題是,朱元璋是什么人,他對于這種事情是嗤之以鼻的,直接了當地就表示,我本淮左布衣!我們老朱家祖上就是土里刨食的,不跟什么名人硬扯什么關系。
當然,最主要的是,朱元璋也不屑于跟朱熹扯上什么關系。朱熹這個時候,其實還沒有被包裝成圣人的形象呢,之前宋濂給朱標講什么朱子集注的時候,舒云翻了翻書,順便跟朱標說了說朱熹的一些事情,本意是想要告訴朱標,學問這種東西,跟人品不是一回事。學問好的人,未必人品有多強!
到了后世,舒云見識過的事情多了去了,后世的時候,人心浮躁,既得利益者為了保護好自己的利益,往往會跟學界合作,找學界的名人幫忙發聲,為他們的所作所為進行包裝,比如說什么房價會一直漲,而且漲得有道理之類的話,其實許多都是學界的人幫著包裝起來的。一些后來被辟謠的一些理論學說,最初的時候也是有許多擁躉的!像是什么人體酸堿平衡理論,創始人都被米國那邊蓋棺論定判罰了,國內這邊還有專家在鼓吹呢!
所以,這種學術權威什么的,根本沒必要去迷信,學點道理也就是了,沒必要真的被他們忽悠了!尤其,理學的核心就是所謂存天理,滅人欲,真要是滅了所謂的欲望,那么,他們這些文臣又求什么名呢?
朱標被舒云隨口幾句,很是影響了自個的三觀,之后又跑去問朱元璋,朱元璋一開始還以為舒云不知道從什么野史上頭知道的,還自個找人去問,結果看到記載之后,只覺得懷疑人生!如今一聽別人居然將自個跟朱熹給聯系了起來,朱元璋只覺得氣惱,心里的想法大概就是類似于蕭峰對慕容復,蕭某堂堂男兒,竟然與你這等小人齊名!我朱元璋何等英雄豪杰,難道需要為了區區虛名,就要認你這等人做祖先?這不光是辱沒了我,也辱沒了我朱家的先祖,別的不說,我們老朱家的祖宗起碼都是清清白白的!
因此,哪怕那些文臣搞出了看起來煞有其事的譜系考證,朱元璋也是不屑一顧,弄得他們最后也只能認了,一門心思去教導朱標,企圖將朱標變成他們所需要的那種皇帝,最好是像是趙禎那樣的仁宗。有了這樣一重期待,這些文臣們就顯得比較老實了!可惜的是,他們還真沒看出來,朱標溫厚的外表下面,性格大概也就是比朱元璋少了幾分暴虐罷了!
朱標倒不是虛偽,而是他一直以來,都表現出了一種基本的禮貌,或者說是修養,他比較欣賞的是漢宣帝的話,那就是漢家自有制度,當以王霸之道雜之。趙禎倒是一味寬仁呢,結果到頭來,連個兒子都沒有,女兒受了委屈,都不能幫她做主,過繼了個兒子過來,結果這位回頭就追封了自個的生父做皇考,可以說憋屈了一輩子,除了混了個好名聲之外,實際上,一點實惠都沒得到。
而朱標呢,他想要面子,也想要里子,但是當二者沖突的時候,顯然里子更重要一些。
他如今年紀還小,宋濂他們覺得將朱標教成了一個仁厚君子,等到他們知道了朱標究竟是什么性格,到時候只怕能氣得一頭碰死。
舒云可不會希望自個兒子變成趙禎那樣的仁君,皇帝又不是圣賢,什么都要講究仁義。實際上,就算是孔子,也有誅少正卯的事情呢,難道他就真的有什么少正卯違法犯罪的證據嗎?這事被儒家門徒說得跟什么一樣,本質上來說,就是排除異己。
朱標對自個的老師保持著基本的尊敬,但是卻不會什么都聽他們的,或者說是,很多時候,朱標就是陽奉陰違。舒云從來不會直接給朱標灌輸什么思想,一般都是從旁引導朱標自己去思考,借助的就是史書。史上論起仁義講規矩,莫過于那位宋襄公,結果呢,這位倒是遵守了所謂的仁義,不肯半渡而擊,要等著人家都準備妥當了,才能出擊,結果呢,將自個的國家都玩完了!
而另一個典型就是劉邦,這一位幾乎不講什么規矩,別說是老婆孩子了,連同老爹都能不要,嬉皮笑臉開口就是分我一杯羹的話,明明跟項羽約定了劃江而治,結果這邊才立了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