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5
意思,但是,卻沒有再給孔家封什么衍圣公。這是一個風向,文臣們對此都有些憂慮,有的安慰自己,如今天下還沒有完全平定,北方還沒有收復,所以才會這般,等到之后就好了!
但是也有人覺得,朱元璋說不準是類似于劉邦一樣的皇帝,那位可是不拘小節到能往儒生帽子里小解的人物!遇上這樣的皇帝,對于儒家來說,真不是什么好事。但是,許多事情,根本就不能深究,一追究,一個個屁股都不干凈。所以,大家也只好慢慢等待時機,一些比較能見風使舵的,也趕緊改變了立場。
好在沒有人相信,這事是舒云提議的,朱元璋對外也沒有提起過,要不然的話,只怕外面還不知道要把舒云說成是什么呢!
諸多命婦之中,那些文官家的女眷,大多數對舒云這個皇后并不算親近,她們都是書香人家出身,總覺得舒云這個皇后行事出格,有人暗中將舒云與武后相比,當然,這話也只能在家中偷偷說,舒云是武則天,朱元璋也不是李治??!
舒云跟這些人也沒什么好說的,她是典型的理科女,對于傷春悲秋什么的,是半點也不感冒的,這些文官家的女眷,一個個端著,也讓舒云覺得挺累的,她事情多得很,也沒空跟她們打交道。
雖說提前了兩年北伐,但是朱元璋這邊物資充足,火炮技術也已經比較成熟了,北方那邊元順帝倒是想要振作,跟幾個在外的軍閥合作,但是為時已晚,短短幾個月時間就一敗涂地。
朱元璋還緊急征召了一批海商的船只,將一些軍隊運往遼東,威懾高麗,不許他們接納元廷。
高麗幾乎可以說是元廷的死忠了,當初忽必烈還沒打過去呢,就立馬投降了,還年年供奉美女進宮,就像是之前亂政的那個宦官樸不花,也是高麗人,由此可見,高麗在元廷的影響力如何。
元廷對高麗也非常信任,常有賞賜不說,許多機要的事情也是交給高麗人,別的不說,高麗專門為元廷制造海船,雖說技術差了點,抗風浪能力也不怎么樣,但是,這些海船可是用來運送軍隊還有物資的,元廷海運用的船只,許多依靠的就是高麗那邊制造的海船。尤其可見,元廷與高麗關系如何。
幾年之前,元順帝就秘密派人前往高麗營建宮城,企圖逃往高麗,等待時機,東山再起,朱元璋得了消息之后,哪有不預先做好準備的道理,這邊還沒開始攻打大都,就已經下了詔書,命人從海路出發,陳兵遼東半島,威懾高麗。要是高麗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敢窩藏元廷貴族,就不要怪大明不客氣了!
高麗那邊也很乖覺,跪舔誰不是一樣呢,誰強盛,就跟著誰就是了,主要是開到遼東這邊的船太嚇人,船上安裝了不少大炮,不過是在海上稍微試了試,就差點將高麗人嚇出毛病了,一個個苦著臉,恨不得立刻去抱朱元璋的大腿。
這也是小國的悲哀,面對大國的威懾,還能怎么樣呢?萬一抱錯了大腿,那真的是要命的勾當。高麗之所以能夠毫不猶豫投降元廷,不就是因為當年宋朝丟了燕云十六州,北宋的時候,就不跟高麗接壤嘛,等到了南宋的時候,就更沒什么好說的了,離得更遠了!
而且,比起漢人來說,自然是草原上的民族對高麗更有威脅性,漢人大多不適應高麗苦寒的氣候,這也是為什么隋唐時候,幾度征討高麗失敗的緣故,氣候差異實在是太大了。別說是這個時代,就算是放到幾百年之后,在這種地勢比較復雜的北方作戰,也是一件非??简炄说氖虑?。
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不同,從千年之前的東胡人,匈奴人,到后來的突厥人,契丹人,再到近一點的女真人,蒙古人,他們原本就生活在苦寒的北方,早就適應了這樣的氣候,閑著沒事的時候,也是要跑到高麗打草谷的,他們對氣候的適應能力,比起高麗人還要強呢,又兵強馬壯,高麗人是真的不愿意招惹他們這些草原上的民族,能服軟還是先服軟,免得回頭真的打過來,只怕啥也不剩了!
相反,漢人就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那種,楊廣當年都差點將高麗滅國了,人家稍微吹捧一下,詐降了一番,就翻了盤,尤其,漢人就算是將高麗打下來了,其實也沒什么,高麗最終還是高麗人的高麗。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高麗人做出之前的選擇,半點不讓人覺得意外。
可是如今情況不一樣了,危險就在眼前,人家試個炮都能轟碎一個小島,高麗這邊海岸線可是很長的,就算他們不上岸,在化凍之后沿著海岸線一直放炮,也足夠高麗倒霉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高麗人也不敢賭朱元璋是不是君子,好不好面子了,只得老老實實地服軟,生怕惹怒了朱元璋,回頭自家就被滅國了!高麗人也是果斷,他們直接將高麗國內的那些元廷官員抓了綁了,恭恭敬敬地送到了船上。也是那些元廷官員壓根沒想到,一向恭順的高麗居然這么快就翻臉不認人,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一直到被送到了戰船,然后作為俘虜運往應天,還是一副不可置信的樣子。
高麗這邊的變故自然被蒙古人知道了,他們一時間只氣得大罵白眼狼,但是卻也沒有什么辦法。哪怕明軍已經快要兵臨城下,蒙古人這邊其實依舊不算一條心,王保保那邊甚至已經擁立了出逃的太子為帝,這會兒元廷名義上兩個皇帝,也算是奇觀了!
朱元璋巴不得元廷自個玩完,敵人都是豬隊友那才好呢!所以,一方面有條不紊地攻城略地,另一方面,還派人出去挑撥離間,最好元廷自個打起來。
不過很顯然,朱元璋想得太多了,不是所有人都蠢到這個份上的,蒙古人都已經到了這個份上了,就算是不能繼續團結一致,卻也不能一直內亂下去了。大家不得不暫時聯手。
明軍距離大都越來越近,大都儼然已經守不住了!元廷本來也不擅長守城,何況大家都想要保存實力,誰樂意被人甕中捉鱉呢!尤其,亡國之君能有什么好下場呢,別的不說,當年徽欽二宗被金人俘虜,那真是生不如死。一番爭執之后,大家終于勉強達成了共識,大都不守就不守了吧!因此,聽到明軍攻占通州的軍報,不等明軍繼續前進,包圍大都,元順帝就帶著元廷諸多大臣還有麾下忠于他的兵馬直接逃了出去,留下帖木兒不花堅守,實際上,這位淮王已經是棄子了。
徐達的確是當世第一名將,一路高歌猛進,很快就兵臨城下。帖木兒不花倒是忠心耿耿,死守大都,但是,此時元廷早就已經是民心盡失,大都城內,就算是殘余的蒙古人都是人心惶惶,毫無斗志。
不過是幾天的功夫,大都就已經被徐達拿下,帖木兒不花等人自盡殉國,還有一些舍不得死的也只能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