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9
夫子自個一輩子也沒真的得志過,放在春秋時候大家都懶得理會他的主張,何況一千多年后的時代。什么半部論語治天下,誰信這個,誰就是傻瓜!
朱標并沒有因為幾種不同的教育長歪,相反,他接受能力很強,表面上,他性格看起來頗為溫文爾雅,很像是儒家所說的君子,宋濂他們還以為自個的教育非常成功呢,畢竟,宋濂作為一個大儒,實際上也勉強算得上是人精了,朱元璋是個什么性子,他算是看出來了,絕不是什么好相與的主上!或者說,但凡是做開國皇帝的,沒一個是省油的燈,尤其,他們有著最大的權威,讀書人很難動搖他們的意志!如今瞧見下一代的繼承人深受儒家影響,天真一點的,都在幻想什么三代之治,自個就是伊尹周公了!實際上呢,朱標表現出來的模樣,就是一層讓人放下心防的偽裝而已,他其實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三觀,很難被外人動搖。
舒云琢磨了一下,干脆說道:“你現在也不算小了,要不,娘給你個搞個地方,你做個計劃書,也練練手?”
第32章 馬皇后
朱標懷揣著興奮和一點不確定回去寫計劃書去了,結果正好遇上了朱樉。朱樉就比朱標大一歲,他性子比朱標活潑不少,或者說是,更加頑皮一些,屬于那種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類型,從小就喜歡舞刀弄槍,雖說也跟著朱標一塊兒讀書啟蒙,但是這位顯然對先生不是那么尊敬。
好在那幾個先生對朱標寄予厚望,對其他人嘛,雖說算不上敷衍,卻也沒那么重視。
這也是正常的事情,朱元璋這么多兒子,能夠繼承他位置的就一個,要是將他的兒子都教得太出挑了,回頭幾個兒子爭位,那他們這些做臣子的也不好過。
所以,對于幾個給皇子授課的官員來說,最好朱標一個人出挑,其他人都是陪襯,這才是最理想的情況。
當然,他們心里頭是這么想的,但是呢,無論是朱元璋還是舒云都是不能允許讓下面的孩子都長成草包的,那不是笑話嗎?
尤其天下還沒有安定,如果朱元璋沒能北伐成功,還得指望下一代,與其依靠臣子,不如靠自個的兒子,所以,朱元璋對于如今幾個年長兒子的教育都很上心。不喜歡讀書,沒關系,字認識全了也行,但是,你總得有一技之長吧,要真是兒子跟廢物一樣,朱元璋指不定會讓他們重新投胎一次,橫豎兒子多了不值錢。
朱樉雖說對于讀書興趣不大,如今這個年紀,也算不上有多少野心,不過,因為他跟朱標年齡相差不大,所以是不可能真的將朱標當做是需要敬服的長兄的,因此,他有的時候,跟朱標會有一些競爭意識,這會兒瞧見朱標在忙活,立馬就湊了過去:“大哥,你在干什么?”
朱標對下面的弟弟一向比較寬容,因此便說道:“娘說要給我一個田莊,讓我試試手,我先搞個計劃書!”
頓時,朱樉有些不樂意起來了,噘著嘴說道:“不行,我也要,我這就去找娘!”說著,不等朱標再說什么,就一溜煙走了!
舒云干脆也跟他解釋了一下計劃書的格式還有用處,然后表示,他要是計劃書做得沒問題,也可以給他一個練手。
朱樉這下滿意了,興沖沖地跑了。
如今能做這事的也就是他們兄弟兩個了,從朱棡往下,年紀還是小了點,至于未來那位永樂大帝,朱棣也還是個有些頑皮的孩子。朱棣的弟弟朱橚甚至還沒完全斷奶。
舒云交給他們的就是兩個剛剛規劃出來的農莊,這個算是朱元璋的私產,朱元璋哪怕看到了商業的價值,但是,在選擇私產的時候,還是傾向于田莊,一方面呢,是他出身農民家庭的習慣,另一方面,田莊也能安排更多的人。
朱元璋雖說不至于百戰百勝,但是領兵至今也是勝多敗少,只是,在這個時代,即便是勝利,也不可能沒有什么傷亡。就算是朱元璋的那些親兵,很多時候也是要沖鋒在前的。這些傷亡的親兵,如果戰死,他們的家人不僅會得到撫恤,也可以搬到朱元璋的田莊里頭生活,而殘疾的,也可以擔任田莊里頭的管事,家人也能得到照顧,之后,朱元璋的親兵也會考慮優先從這些人的后人里頭選。這也是這個年代的慣例,為將之人,都是如此,親兵要么從親信族人里頭挑選,要么就是從自家的莊戶里頭挑選。甚至,比起族人,莊戶更忠誠一些。因為他們一家子的身家性命,幾乎都寄托在主家那里。
像是后來臭名昭著的錦衣衛,雛形這時候已經有了,當然,這個時候還不叫錦衣衛就是了!這些田莊上曾經的親兵和親兵的家人和后裔,就是補充進錦衣衛最好的選擇。
傷亡的親兵只會越來越多,田莊里頭需要容納的人也會越來越多,好在朱元璋地位越來越高,因而,手里頭的私產自然也是越來越多了,舒云拿出來的,就是兩個新增的田莊,舒云暫時也沒有對這些多出來的田莊做出什么規劃,橫豎這里也沒安置什么需要特別照顧的人,如今應天這邊錢糧也不少,隨著朱元璋地盤的增大,日后后勤上頭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小,所以,舒云并不介意拿這兩個莊子作為兩個年長一點的兒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絆腳石,就算是莊子出了什么問題,也就當是交學費了,舒云承擔得了這樣的損失。
他們年紀不大,至今學的東西都是理論上的,實際上的事務并沒有真的處理過,舒云不懂怎么做一個皇帝,一個需要治理自己藩國的藩王,但是,多了解一些細務并沒有什么壞處。像是后世,領導干部也得經常下基層呢!
朱標和朱樉兄弟兩個滿腹雄心,開始興致勃勃地規劃起來,他們畢竟年紀還小,滿腦子都是要做出一番大事業,叫父母驚訝歡喜,實際上,他們也就是滿腦子的幻想了,甚至壓根沒想到,親自去莊子上看看情況,就是從舒云那里拿到了簡單的關于莊子上一些數據的統計還有輿圖,就興沖沖地做起了計劃。
別說是朱樉了,就算是朱標,稍微懂事一些的時候,朱元璋都已經有了自個的地盤,是一方諸侯了,舒云也沒有窮養兒子的習慣,因此,他們其實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真的不知民間疾苦。所以,他們的計劃充滿了理想主義的幻想,很多地方壓根不考慮實際情況。
但是,舒云在看到兩人送過來的初稿之后,并沒有直接指出他們的錯誤,只是笑著鼓勵道:“既然你們已經想好了,要不,你們就試試看吧!莊子就在應天城外,你們帶上護衛,直接過去安排就可以了!”
頓時,兩個半大的孩子愈發興奮起來,當即響脆地答應了一聲,揣上舒云給他們的起步資金,帶了自個的護衛,問清楚了路線,就各自帶著人過去折騰了!
看著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