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00
他們舉家忠于一人是很困難的,除非那人是一統天下的皇帝。但是正是這種多方投資的舉動,讓這些士族門閥一代代的傳承下去,就算是一脈斷絕,還有另外一脈可保。否則,又哪里來的百年王朝,千年世家之說。不過很快,司馬睿的臉便被扇腫了。雖然大家都說,過江龍不壓地頭蛇,但是抱團的過江龍,并不比地頭蛇差勁。司馬越的確是個英明的諸侯。他開始實行僑置郡縣。什么叫做僑置郡縣?就是原有的郡縣不去動,而是選擇新建郡縣用來安置北方跟著喬遷過來的士族和民眾。其實就是北方人離鄉背井,爭不過南方人,但是可以另起爐灶,北方人再度聚集在一起生活,相當于將北方郡縣直接移植到了南方。非常無恥的一種寄生方式,可是這種寄生式的利益輸送,讓北方士族門閥緩過了一口氣,暫時穩定下來。但是這種穩定的背后,是北方士族與南方士族隱藏在水波之下的矛盾爭斗。這個方法的確不錯,解決了當時最大的危機,要知道司馬越的權利來自于皇帝,而皇帝卻是由各個士族門閥支持才有了正統的皇權,北方士族失利的話,皇權也將變成一紙空談。司馬越建康城中的王府,占據了半條街,而司馬越依舊嫌棄王府不夠氣派,這倒也不怪他,自司馬越出生起,他住的房子就沒有如今這么小的,府中的妻妾都快沒地方安排了。好在他想到皇帝如今住的地方還沒有他一般大,就好似找到了什么心理平衡,便不再為此多花費心思。推行僑郡僑縣這一招,打蒙了朝廷內外包括司馬睿在內的所有人,林司馬越難免心中帶了一絲得意??墒鞘盏降囊恍┚€報,卻讓他的心情快意不起來。他選擇遷都,原本便是為了避開劉淵此人。劉淵出身匈奴,手下兵強馬壯,更有匈奴鐵騎在手,他親自出馬與此人交鋒了三次,卻次次敗退,最后為保下朝廷元氣,不得不選擇遷都,避開鋒芒,尋求反攻契機。但是遷都三年,那北方卻并未如他所想,徹底淪為匈奴鐵騎下的牧場,當年他隨后挑出來的一個青州牧,不知如何便竊取了翼州,并且還有能力阻擋住劉淵的鐵騎,將他的漢國疆域限制在了草原與半壁并州內。若是早知道此人有此能為,他也許可能不會放棄北方。原本他想著,將這郭溪招至麾下,聽說此人也是洛陽郭氏旁支。誰知等他想起洛陽郭氏,一打聽,竟然發現遷徙過程中,洛陽郭氏隨軍遷徙卻遭遇了匈奴攻擊,一家數百口,竟然只剩下了九人,偏偏這九人還都不是能用的人,要么是孩子太小,要么是老人太老。而那郭溪的家人很不幸,竟然全數陣亡。這個消息難免讓司馬越又氣了一通,這郭氏沒有什么用處的時候貼了上來,等到真正有用的時候,卻徹底廢了,自己過往一番投資,算是白費了。但是即便沒有了這些關系,司馬越覺得以皇帝的名義招攬,應當也是可行的,要知道正統皇命的威力,是非常大的。誰知一封書函送出去如同泥入大海,司馬越這才確認,郭溪坐擁兩州,手中又有能夠抵御匈奴的兵將,怕是早已打定主意,做第二個陳敏了。只是,江東陳敏有司馬睿協同南方士族來對付,這北方郭溪又要靠誰?幽州的王浚么?司馬越不由嘲笑,如今那王浚怕是根本自身難保,又如何對付郭溪呢。如今只希望,那劉淵與郭溪,兩敗俱傷了,這樣他晚上做夢都會笑醒。雖然他理智上明白,這是不可能的。第212章名士風流(三十九)“亂臣賊子!”幽州刺史府,王浚暴跳如雷:“他郭溪到底想干什么?造反嗎?!”身邊屬下低著頭,并不敢抬頭看與他對視,見身邊那一群唯唯諾諾的無能軟弱屬下,王浚原本陰狠刻薄的臉上就更不好看了。可是,現在不是將火氣發泄在屬下身上的時候,王浚勉強收斂了自己的脾氣,說:“諸位先生有何妙計?如今道路被封,我幽州已經變成了天懸孤島,四面環敵,就連與帝都的消息溝通都斷了?!?/br>眾人許久不開口,眼見王浚又要炸了,其中一位門客硬著頭皮說:“牧公,如今幽州境內受災嚴重,連續三年不曾有收成,普通百姓家中存糧早已消耗一空,因此出現了大量流民流入翼州?!?/br>王浚冷哼一聲:“我是讓你們想辦法,不是讓你們來復述問題,我眼睛還沒瞎呢?!?/br>在幽州王浚掌握軍權,有著絕對的權利,偏偏他這個人越老越沒譜,庶子出身心眼狹隘,行事早已放棄了世家的規矩,變成了一個剛愎自用的暴君。若不是離開說不定命也會沒了,刺史府內一干門客說不定早就離開了,現在雖然沒有離開,卻也暗地里抱怨連連。然后又有門客開口;“此時幽州道路被截斷,但是天下與外界溝通的方式又不是翼州這一條。聽聞劉淵自立為帝,建立了漢國,吞下了半壁并州,原本早已想揮軍南下,如今卻被翼州一直阻攔。俗話說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也許我們可用和劉淵化敵為友,先解決郭溪這個大麻煩?!?/br>什么人帶出什么兵,王浚本人就不是個端方君子,他手下的門客也大多是不拘泥手段的狠辣之輩。至于引狼入室、與虎謀皮之類的危機,在他們看來都不重要,這種做法明明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才對。商討了半天,終于有人拿出了計策,王浚將這個解決方案仔細思考了許久,覺得,這種辦法的確是如今現狀下最適合幽州的方法,便拍板:“既如此,出使漢國的任務就交給你了?!?/br>那出主意的門客不由得額頭冷汗直冒,在拼死富貴和自己的小命之中,他選擇了自己的小命:“還請牧公見諒,在下并不擅合縱連橫之道,怕是會壞了大事?!?/br>王??戳怂S久,回想了此人平日里的表現,的確是比較口拙,才勉強相信此人并非是故意推辭不去,然后開口詢問其他人:“不知諸位可有大才之人替本官分憂?”眾人面面相覷了許久,才終于有一人被眾人‘推薦’出來,做了出使大臣,代表幽州和劉淵去談合作之事。那人名余奎,見木已成舟,自己推脫不掉,便提起昂揚氣勢,慨然道:“奎三生有幸,定會為使君達成所愿!”王浚見狀,倒是對此人有些刮目相看,覺得此人有勇有謀,又頗有氣節,算是一位人才,所以出使之前,便替余奎配備了一隊護衛,免得這人半路遇險。而余奎出發前,也沒客氣,借口劉淵出身匈奴,必然也留下了匈奴之主的通病,他們非常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