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47
亡的年代。別說慕容安只是擊傷了石桐宇的丹田,就是把他一掌殺了,外人也沒話好說。雖然梁少爺打從心底里認定,能對年僅五歲的小孩下這種毒手,慕容安根本不配為人父。但畢竟事關至親,他無從想象這樣的經歷,更不知當事人又該如何面對……所以他只好退而求其次,想要找尋秘法治好石桐宇的舊傷。可惜梁少爺在中原暫時沒什么得用的人脈,倒是上次意外結識的唐神醫,不但心地純善,而且醫術高明,正是他求助的不二人選!他一聽賀云陽的話,正是瞌睡來了有人送枕頭,轉過身就拉起了唐齡的雙手,殷殷問道:“那唐神醫,你有辦法醫治了嗎?”唐神醫瞥了一眼石桐宇,又是含羞帶怯一笑。這回不用賀云陽傳達,梁御風也知道怎么做。他立馬捉住石桐宇的手臂,恭送到唐齡面前:“請,請!”石桐宇不想拂卻他的好意,只得配合著自己伸出手來。唐神醫眼睛晶晶亮,也顧不得剛沐浴后不宜診脈,立刻拿來毛巾墊在池沿上,讓他擱手,又仔細地給他摸了次脈。好半天,他垂首不動,陷入沉思。梁少爺扒在池沿上眼巴巴看著他,心里七上八下。石桐宇見狀,朝他搖了搖頭,淡淡道:“無須太過在意,這傷積年已久,早就沒有大礙了?!?/br>梁御風撇嘴:“怎么可能?”氣海破碎,丹田受損,對學武之人來說,是多么可怕的傷勢!石桐宇之所以練成迅捷如風的快劍,追求速勝,還不是因為沒法積聚內力。庸手也還罷了,對上真正的一流高手,苗疆的聚氣蠱再神奇也無法持久,如果不能在一時三刻之內取勝,那就是必敗之局!更不要說,這蠱用多了還不知對身體有沒有別的害處。這時唐神醫終于抬頭,他純凈的眼睛里帶上了深重的憂郁之色。賀云陽為他傳話時也語調沉重:“阿齡說,你受傷時年紀太小,此等沉疴舊疾只怕是藥石罔效?!?/br>石桐宇略一點頭:“是?!?/br>賀云陽加重語氣:“而且丹田受損還強運真氣,與人動武,無論用的是什么法子,都只會加重傷病。他建議足下盡量修身養性,不要好勇斗狠……”石桐宇早有所料,道:“我明白。多謝告知?!?/br>梁御風卻是始料未及,忙問道:“可是重陽比武我們必須參加。真的沒辦法醫治嗎?”賀云陽道:“按阿齡的說法,他暫時是沒有?!?/br>這時他再看石桐宇,就不免目露欽佩之色。天山劍客生性正直,想到這人頑疾纏身,還練就一身好武功,打算參加重陽之會,不免心生敬意。他想了想,建議道:“或許你們可以試著尋訪一下不死不救邪藥師。這位神醫雖然性格古怪,但于醫道上頗有獨到之處?!?/br>唐齡在一旁聆聽,聞言睜大了眼睛。梁御風卻大失所望。他當然知道,石桐宇的傷勢,早在當年就讓邪藥師診治過。石桐宇淡然道:“多謝?!?/br>對于這個結果他早有預料,因此也沒什么可失望的。他披衣而起,身形頎長,骨rou亭勻,當真是皎如玉樹。賀云陽身量比他略高大,借給他的衣物大體合身,稍顯寬松。一襲如雪的白衣穿在身上,十分飄逸,越發顯得山岳鍾神,孤松挺秀。要是放在之前,梁少爺肯定要感慨,美人都適合白衣什么的。但這時他卻整個人都蔫了,懨懨地提不起勁來。唐齡怔怔地望著石桐宇,忽然張口,激動道:“雖、雖雖然,這、這這這……”賀云陽一愣,忙比手畫腳與他溝通了一番,臉上也漸漸露出釋然之色。轉過身,他對著兩人朗聲開口:“阿齡說,雖然這傷勢無藥可救,但是,如果足下有朝一日能以武入道,進入真正的宗師境界,全身真氣便可以天人交感,生生不息,這傷勢也就不藥而愈了!”聞言,石桐宇渾身一震。梁御風的眼睛也終于亮了起來!第111章抽簽分組九月初七,重陽之會的報名終于截止。九月初八,以圣居士為首的仲裁小組在蔣山定林院公開抽簽分組。蔣山古稱金陵山,漢代稱為鐘山,漢末有秣陵尉蔣子文逐盜,死于此,后來孫權就將此山命名為蔣山。因山頂常有紫云縈繞,又得名紫金山。紫金之巔,重陽論劍。重陽之會選在這紫金山上,比武時自有一番登臨絕頂俯視眾生的氣勢。而仲裁小組抽簽分組的儀式則定在了山腳下的定林院。定林寺按所處地勢有上、下之分,因世尊釋迦牟尼的佛牙舍利曾藏于此,六朝時香火極盛,是佛教圣地之一。下定林寺則位于鐘山南麓玩珠峰獨龍阜之北。到了宋朝,本寺的范圍已經大大縮小,稱定林庵,亦稱定林院,是王安石昔年的讀書之處。此地瀕臨溪澗,苦竹叢生,附近還有寶公塔、木末軒及三絕碑亭等古跡。尤其是三絕碑,極負盛名,令人嘆為觀止。所謂三絕,乃是唐代大畫家吳道子作畫、大詩人李白作贊、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的寶志和尚像贊碑,又稱唐賢三絕碑。三位大名鼎鼎的先賢大家竟然合力給一個和尚題贊。那么,這個寶志和尚又是何許人也?——寶志是南北朝時的高僧,一生充滿了神話色彩。他生于東晉末年,歷宋、齊、梁朝。他整日提著的杖頭上掛著刀、尺、拂,暗示著未來的三個朝代:刀切削整齊,預言齊朝;尺用于丈量,預言梁朝;拂可撣塵,預言陳朝。因為他的預言靈驗無比,名聲越傳越大,后來還成了梁武帝的國師。舒州潛山三祖寺后的卓錫泉,也是源于他的傳說。就連千百年來寺廟撞鐘的習俗,都是始于寶志。傳說有一次,梁武帝詢問寶志如何解救地獄中的痛苦,寶志回答:“惟聞鐘聲,其苦暫息”。于是梁武帝下詔要天下寺院擊鐘,從此傳承千古。世外五絕中的清靜禪心圣居士,師門便傳承了寶志和尚的道統。傳說圣居士早年曾立下宏愿,要效仿先賢寶志,以一己之力解救眾生苦痛。但,不知滄???,誰知其中味?因此他不出家而入世,行走江湖一甲子,以大慈悲心秉公而為,反贏得了圣居士的美名。定林院中,鐘聲鳴響,恢弘綿長,傳遍山麓。清凈禪心圣居士就在鐘聲中飄然而至。蟬樹生寒色,漁潭落曉光。曉光晴影,宛如佛光反照,溪澗瀠洄,與之交相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