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92
網址,新m.. 新電腦版.. ,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網址打開,以后老網址會打不開的,, 文藝1青年(19) 宋家小院打從接到好消息起, 那訪客就沒斷過。 街坊四鄰就不用說了。 就連鄉里的幾位大領導們, 都組團來圍觀, 哦不, 是來慰問了。 身為一個刻苦學習,連生孩子都不阻她上考場的新時代青年,原歌不光得了慰問,還得了一百塊錢的獎金呢! 不要小瞧這一百塊錢, 這個時代普通人一個月的工資也就二十塊錢, 就算是鄉長這種級別的,也就是四十來塊錢,收入差距小, 錢還特值錢。 聽說了這個爆炸性消息的原母, 簡直沒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今年福來村的知青們戰果還是不錯的,福來村基本是全鄉條件最差的村子,知青們如果不努力,那就得一輩子呆在這兒, 所以個個都玩了老命拼的, 但也只考上了三個中專。 雖然原家全家人都來給小兩口道喜,順便送幾樣原歌上學用的東西,但原母還是找了個沒人的機會,拉著原歌的手, 憂心忡忡地打聽。 “小鈴啊,你這小學畢業的就考上了大學,我怎么覺得這么心慌呢?你和宋城, 沒做啥不對的事吧?” 比如說做弊抄帶啊啥的? 原歌笑嘻嘻的,“媽你想哪去了呀!” “那高考考場嚴著呢,什么包啊都不讓帶,而且一個考場三個監考老師,那眼睛瞪得老大,咋做弊嘛?再說我和宋城都是普通人,又沒有后臺,沒有關系的,人家也不會詢私啊?!?/br> “可是咱村那幾個京城和海城來的知青,他們都那么用功了,都沒考上!那背地里酸話可沒少說!” 什么冒名頂替啊,什么走關系啊,什么亂七八糟的都說出來了。 “這用功也得用對了地方???比如說人家考的是歷史,他拿本算術一個勁的學,那不是無用功嗎?我能考上,都是從前跟宋城談對象的時候,宋城把他的課本教會我了!后來我倆結婚以后,你沒看我天天拿著書看,做飯洗衣家務活什么都不干嘛?就是宋城給我節約時間呢!” 原歌說得其實也沒錯,這個時代的人學習勁頭和精神是沒得說,但奈何條件不行啊。 尤其是那些在鄉下的考生,有的連課本都湊不滿一套,更不用說什么教輔和模擬考卷了。 有些科目,光死記硬背,把整本書都背下來,考試照樣過不了的啊。 至于說小學程度自學能考上大學這種奇聞嘛,這個年代是真不缺。 比如說去年那個被樹為典型的人物,從來沒上過學,但是自學成材,學會了好幾門外語的…… 原歌跟那位比起來,她好歹還上過小學,而且嫁的老公還是高中生可以教她呢! 所以鄉里的領導們很容易就接受了這種設定,但原媽反而憂心忡忡。 再有一個多月就要開學了。 擺在面前的現實就是,原歌上學去了。 娃誰管? 宋城白天要上班,總不能把娃鎖在家里吧? 當然了,這鎮上還真有這么干的。 大白天的家里鎖著門,就聽著里頭的娃哇哇的哭啊。 但宋城肯定不能這么干啊。 宋城就想在鎮上找位老太太,白天給看著娃,到了下班的時候他來帶。 原母就想起當初她說過的話來,她可是說過,要是原小鈴考上大這,她就負責給她帶娃來著。 但閨女去上學了,她一個老太太跟著女婿住在鎮上,也著實別扭,因此她就提議,她把小丫頭帶回村里養,就一個小娃娃,能吃多少,再說閨女女婿不是早就給娃準備著奶粉呢么? 這個提議么…… 宋城是見過村子里的老太太和媳婦們帶娃的,吃著東西嚼吧嚼吧就喂給娃,尿布濕了也不洗,直接放太陽下哂干了接著用,小娃娃們大多身上都帶著股子尿臊味…… 至于說什么早教,那肯定是想都別想…… 宋城對便宜丈母娘愿意幫忙表示十分感謝,但還是婉拒了。 送原歌去海城上大學,是宋城帶著丁當小美女一起的。 宋城背著大包,原歌抱著娃,拿著通知書,坐上汽車倒火車,下了火車倒公交,一路進了海城外國語大學,一進校門,就看到有好幾個系的學生手里舉著牌子在迎接新人。 “同學,你是葡語系的嗎?來,男生宿舍往那邊走,看到那個4號樓了嗎?那個就是!” 學長們對于拖家帶口的來報道的倒是不覺得稀奇。 今年的情況特殊,恢復高考以后,好多都是結了婚再來上學的,還有的學弟的孩子都能打醬油了呢! 但這些人也沒想到,抱著孩子的才是他們的學妹,那個扛著大包的反而是來送新生的。 宋城搖搖頭,“上學的不是我,是我愛人!” “你愛人?我能看下通知書嗎?” 原歌大大方方地把通知書遞過去,那人一看就驚叫了聲。 “??!你就是原小鈴,今年咱們學??偡肿罡叩哪莻€!” 他們身在學生會,也是知道招生的情況的。 今年招了個新生,考的總分那是全校第一,特別是外語這一門,只扣了兩分,98分! 像這個分數,就是考京城大學和菁華大學都足夠了! 但不知道為什么,這位考生不但報了他們大學,而且還選的是個小語種,比較偏門的那種。 要知道,現在大部分人首選還是英語,其次德法日,再不然西班牙語…… 他們都還在猜這位這么有性格的新生會是什么樣子的呢,但怎么也想不到,會是一個孩子才三個月大的年輕mama! 許多目光不光落在了原歌身上,還落在了扛著大包的宋城身上。 這位是送愛人來上學的? 家里還有個吃奶的娃,這位倒是真心大,就不怕娃沒人帶,愛人上大學跑了? 宋城一路上主要扛包,所以就沒穿太好的衣裳,這會兒風塵仆仆,額頭汗濕……而且大包還遮擋住了大半張臉,這就讓人誤會了。 覺得肯定原歌是下鄉女知青,而宋城就是在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