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73
下葬之前,汝南王就已經最先被發難了。衛玠:果然是倒霉催的。汝南王這次被發難的理由比較新穎——晉武帝的葬禮。皇帝葬禮,再怎么說要薄葬,也僅僅是橫向對比其他皇帝而得出來的“薄”,并不是大眾理解里的那種草席一裹就完事。不少受人指使的愣頭青,目前在罵的就是晉武帝的葬禮太寒酸,汝南王這個當叔叔的不安好心。汝南王被氣的一佛升天二佛出世的,差點連腦溢血都有了。被罵一罵就能氣成這樣?當然能。文人的嘴,武人的刀,都是殺人利器。尤其是盛行噴子的魏晉時期的文人墨客,在一次次清談會上鍛煉出的掐架本領,再沒有誰比會他們更會拐著彎的罵人,戳的人肺管子都能炸了,他卻依舊可以擺出一副“我又沒罵你,連個臟字都沒有,我只是在和你講道理”的無辜臉。哦,不對,不是講道理了,早些年已經從衛家三郎口中引進了新詞——談人生。被作詩賦詞談人生的汝南王,現在聽見“談人生”就像打人。但是,咳,他武力值又不夠,連打都打不過。“一把年紀了,也是可憐?!痹跂|宮中住的十分舒坦的衛玠,這樣就有了閑心去同情別人。拓跋六修卻不以為意:【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br>汝南王這個人,說歷史上的他是被徹底冤死的吧,也不盡然。因為對于權力,對于地位,他是有很大的向往的,人老心不老,好不容易抓住了輔政大臣這個身份,是死也不想放手的。就拿被罵這個事情來說,哪怕是一般腦子不夠數的人,都會想著要不稱病放權,暫避風頭吧。偏偏汝南王最獨特,他不僅不裝病,連真被氣病了,都是輕傷不下火線,繼續奮斗在給晉武帝準備葬禮的風口浪尖。說他這么拼,是出于對已故侄子的愛,估計連三歲小孩都不信。汝南王自然也不是出于對晉武帝的什么愛不愛的。他不顧衛老爺子最初的暗示,一意孤行的攬下這些活兒,自然是因為他一力承擔了這個事情,那么,目前四個輔政大臣里就是他說了算,都要聽他指揮。他覺得如果等葬禮過后,他就能繼續維持這樣的局面。人嘛,野心總是填不平的,當了輔政大臣,就要爭取當輔政大臣的頭。汝南王是個有理想的boy,但理想不能當飯吃。當汝南王再一次在葬禮上出錯,想要由薄葬改為厚葬,而因此被罵的狗血淋頭,更加慘烈之后,他的老胳膊老腿終于扛不住了。他在自己家的書房里,不斷的踱步運氣,罵罵咧咧:“我就說嘛,衛伯玉(衛老爺子的字),王武子他們怎么就這么好說話,不爭名,不奪利,讓我說了算。原來早就知道這不是個好差事,真真是會算計??!”晉武帝的葬禮可不好主持。你厚葬他,這不對,肯定要被罵,不遵先輩的優良傳統;你薄葬他吧,這也不對,你這么寒酸,是要虐待誰?晉武帝也處理過他爹的葬禮,為什么沒這么多事兒?因為他爹當年死的時候,還沒稱帝。雖然司馬昭掌控了全國,他想當皇帝的野心連路人都知道,但其實這位終究是沒敢真的稱帝的。有些不可思議,恩?但了解的歷史都知道,只有晉武帝這種性格獨特的蛇精病,才能干得出來逼迫頂頭上司“禪位”給他的讓人瞠目結舌的混賬事兒。司馬昭的文帝謚號,那是在他死后,他兒子給他追封的。也就是說,晉武帝其實才是西晉歷史上,正兒八經第一個以皇帝身份下葬的人。沒有任何前例可循。學東漢吧?厚葬和薄葬的專業理念不對口;學魏朝吧,呵呵,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事情叫“越沒理越囂張”嗎?作為迫害者的晉朝,對被迫害的魏朝不僅不心虛,反而是最不待見的。當年那個提出說晉朝的皇位是魏朝“禪讓”而來,所以五行德行應該跟魏朝一樣的學者,差點沒被他的對手以此為攻訐手段而整死。汝南王一時腦熱,沒考慮太多,就牽了這個頭。那些恨不能把他拉下來,自己頂上的王爺們,自然是摩拳擦掌的誓要弄死他,要不都對不起汝南王自己主動送上的這把刀。汝南王一邊罵衛瓘人老成精,一邊后悔的腸子都青了,真恨不能抽自己幾個大嘴巴子,他當初到底是怎么被豬油蒙了心,功名利祿迷人眼啊QAQ求回到幾天前,打醒我自己!汝南王的幕僚里有個山羊胡子的,平時不顯山不露水,在這個時候終于站了出來,表示,汝南王從一開始就走入了一個怪圈。有些事情,哪怕你做的再好,別人要罵你,還是會罵你,因為這與你的做的如何無關,有關的是你到底能不能做這個工作。“你的意思是?”山羊胡的意思很簡單,都當了輔政大臣了,誰還能沒點“理想”?“他們有人也想統領全局,卻不好明說,所以只能在背后給我下絆子?鼓動人來罵我?破壞我的功績?”山羊胡給了汝南王一個心領神會的眼神。汝南王以己度人,覺得山羊胡說的hin有道理啊??刹痪褪?,他想當頭兒,其他三人也不差,他們自然也有這樣的想法。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是誰呢?“小人不夠猜測,只斗膽敢給王爺分析一二?!?/br>“你說?!?/br>“要滿足這個條件,必然是在文人中有很好的名聲,能引導他們,讓他們心服口服當這罵人的筆的?!?/br>汝南王點了點頭。但是,這說了和沒說有什么兩樣?四個輔政大臣,在文人心中地位都很高啊,好比身為大書法家的衛伯玉,文辭俊茂的王武子。這都是很有一批擁躉的文壇大咖。“也是,只要把您拉下去,他就能上臺的。要不他就白白便宜了別人嘛?!?/br>汝南王深以為然,這樣就能排除王濟了,因為有衛瓘在,王濟身為武官,在重文輕武的魏晉,無論如何都越不過文臣的終極理想衛瓘。也就是說……“想必王爺心中已經有了決斷?!?/br>……衛玠與拓跋六修也在說這個事兒,拓跋六修道:【但凡有點腦子的,都不會在這個時候先跳出來,只會引得你祖父和司馬亮先斗死一個,無論誰死,都會讓兩方大傷元氣,等那個時候他們才好趁勢而起?!窟@是連賈南風都知道的手段,她當年在朝堂上立足,靠的就是這手出神入化的挑撥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