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87
更是毫無興趣,但現在我得承認,我已經被他的聲線還有一些難以形容的魅力俘虜了??次野疽挂豢跉饪赐耆齻€視頻的黑眼圈。(鏈接、圖片)”莎拉的吹特:“說我不懂華文卻能背出兩首華文古詩是撞到了腦袋,或被閃電電成了天才的壞家伙們,這就是原因(鏈接)?!?/br>杰森的吹特:“親愛的朋友們,我發自內心地向你們推薦華國文老師的直播(鏈接),你們所能得到的愉悅和滿足感以及之后的空虛感,絕不亞于嘗完一勺老干媽。相信我,當你們欲罷不能后,也會去@文學字幕組催問第四集的,先關注著吧,不用謝?!?/br>當紅脫口秀主持人雷歐的吹特:“我愛上了一個華國人,你們說我把我的照片寄給他,他會同意和我交往嗎?”……文學字幕組不是唯一想將文老師的直播翻譯出去的團隊或個人,但他們人多速度快、質量高還會宣傳,成果一發布就受到了認可,此后基本被當做默認翻譯版來源。即便在遇到直播內容專業性很強,字幕組仍堅持同一學科內容至少一翻一審一校,因而發布速度變慢的情況下,外語觀眾依然會等待他們的版本。文學字幕組成果的大受歡迎,啟發了其他字幕組和熱心的個人,積極翻譯另外的優秀直播內容并介紹給外國觀眾。這股翻譯風潮從教學直播范疇擴散到各類直播,翻譯者幾乎都是主播們的忠實粉絲,翻譯對象也不僅限于來錢上的直播。一段時間后,小語種字幕出現,文學字幕組內就分出了多個語言組。來錢工作人員近乎全程關注且參與了文老師粉絲團與鷹國網友的“友好交流”,這一次來錢終于沒有后知后覺,不僅字幕組里就有他們的人,外語頁面也很快上線,后期還在英語的基礎上增加了其他幾種語言選項,外語區的觀眾同樣可以充值、打賞。各翻譯者翻譯的視頻,只要有主播的授權,來錢并不干涉他們要把視頻發去哪里,但如果上傳來錢指定版塊,所得收益來錢拿兩成,另外八成捐給希望工程并透明化公開。因為這一點,很多外語觀眾順著鏈接找到華文網站上來,繼而發現更多有意思的內容。他們中有一部分把這當做學習華文的途徑,掌握到一定程度后也能去跟最新的直播啦。當時不時就能看到注冊的外語觀眾的身影,專門做外語直播的主播應運而來。外語頁面之后,來錢根據觀眾們的交流需求,又搭建了一個論壇,叫做“來學”。大家可以在來學上交流學習心得,共享學習資料,抑或灌水聊天找基友、八卦催播懟黑子,向主播請教、與主播爭論也沒問題,算是直播時代的另一種教學互動。對后來的外語觀眾來說,來學上一個不斷更新的是他們首先閱覽的東西,除了背景介紹、來錢和來學使用方式說明,它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精品直播清單和路徑。不管是按這份指南看直播,還是自己隨意逛,從結果看,在外語世界里,知名度最高和最受喜愛的華文主播都是文老師。“雷歐又在脫口秀上向文老師表白了,我們要不要給他寄刀片?”“要和諧,要友善,我們是老師的學生,怎么能開口閉口提刀片呢?還是寄一瓶生姜生發劑吧?!?/br>“最有效的難道不是應總的寫真集嗎?”“你有應總的寫真集?!”“我沒有,但我可以把他的百科照片、新聞照片、路人街拍做成集錦,再把啟星的成果介紹打印到一起。哈哈哈,真是個好主意,快說我有才!”力學:“不用,我有?!?/br>【力學撤回了一條消息】……順帶的,文老師推薦的直播、書籍也會迎來一波外語觀眾的了解,幾本書因此賣出了遠超平均水平的外語版權。出于對英語考卷的怨念,文老師老粉用他的直播內容惡搞了一份考卷,里面包含聽力、填空、理解等題型,還真有英語國家的觀眾一本正經拿去做,時間久了,不知怎么就在英文網站上被傳成了“華語水平等級測試題”。里面有一道聽力填空題問題如下:1.黃鶴的皮革廠名字是____皮革廠;2.故事中的老板總共欠下了_____億;3.與他一起跑的是他的_____;4.敘述者“我們”此刻的心情是______。外網出現一篇分析長文,又被人翻譯成華文發到微信公眾號,題目為來學論壇上,外語觀眾遇到不解,常常用學到的華式用語求助:萬能的“文老師的”,請問這些內容是什么意思\這些資料哪里有\J市Q街的百年包子鋪什么時候開門?這是因為他們發現文老師的粉絲數量多、學識水平高,而且樂于分享,非?;钴S。他們分不清那些常見ID,干脆就統稱“文老師的”。看起來就連文老師的粉絲都很受認可,文老師的直播在外國觀眾中的接受度必定最高,而實際上,由于內容不成系統、理解需要前提,外國觀眾并不能完全明白文老師的直播內容,代入感也很弱。不能像本國觀眾那樣當學生、學知識,他們只是把他當做一個特殊的偶像,欣賞他的美好,敬佩他的出色,參與他的話題。對于那些看向華文世界的異國人,文老師真正的作用是一個引子,一個路標,讓他們多了一種認識華國和與華國人交流的方式。不需要看自己國家的新聞報道,翻學術期刊,去聽稀少的交流講座,他們看到一些優秀的華國學者,聽到一些很有價值的觀點,刷新一些認知。不需要看紀錄片、旅游網站、同胞的旅行日記,或自己踏上華國,他們聽華國人介紹自家的名山大川或屋后田野,看華國人的奢華享受或平淡日常。不需要看美食節目,買菜譜,他們跟著華國主播做那些讓他們垂涎欲滴的華國家常菜和小吃。他們認識一些華國朋友,互相學習,互相幫忙,互相介紹對方想知道的東西,或因為某些敏感問題大吵一架,互噴觀點和俗語。他們了解華國文化,學習語言、樂器、手工、五禽戲和太極,不用多,一點點就夠他們在某次聚會或某個心儀對象面前出一次風頭。他們接觸到華國游戲,去游戲里拜個外語很溜的師父,穿華國古裝,用華國功夫,或莫名其妙跟著其他玩家去蓮花池邊站一站,然后問我是誰,我在這里做什么。他們接受華國人的輸出,自己也輸出形象、文化、知識。這種方式便捷、真實、接地氣,如果不愿意多花錢,還很便宜。然而,這些外國觀眾絕對數量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