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7
這學期期末前,這位老師當著全班說要是誰沒考好他不會留情面,特別是一些平時不認真的同學,他認為這是針對他的,是當眾羞辱。再加上輔導員讓他道歉的事,他已經在心里把所有老師罵了無數遍。最后一擊是他姑姑一家要回老家過年,他姑姑維護原配的孩子,說不想見到他,他爸就給他打錢,讓他去旅行過年,別回去了。他姑父有錢有勢,他爸要巴結,而姑姑,就是一個老師。那就報復吧。年富力強的人不好對付,且容易暴露,毀了前途,老教授還是可以戲耍的。這么大年紀了,還教什么書?中青年老師都是老教師教出來的,這樣還可以警告他們,你們都沒有好下場。近距離下手太危險,他想到了看到過的弩,就去偷了一把。出去租房子的時候,中介帶他看的一套房就在制冷社根據地的樓上。為了勸說他,中介告訴他樓下也是C大學生租的,這里很合適云云。隔壁阿婆聽到了,抱怨樓下的學生總是周末一群群過來,不僅在樓梯上跑鬧,還總發出敲打聲和機器聲,像住了個裝修隊。那個小區管理形同虛設,又吵鬧,他沒有選,但溜過去偷偷開鎖看過那套房子。制冷社的人猜不到,在丟東西前他們的地盤就被人踩過了。曹獻租的那套房子里,新帖的墻紙后面好幾個練習用弩造成的坑洞。真相大白,作案者必將被繩之于法,其他人卻沒有暢快的感覺。這無妄之災來得實在憋屈,讓人不可理喻得想朝天踹一腳。最有問題的首先是曹獻本人,其次是他的父母和他成長過程中給他帶去強烈負面影響的人,他的憎恨卻擴大到一個整體,并選擇“報復”實際最關心學生的人,這難免讓人有種失衡感。賀老自我調節:“這只是個例。當老師的總會遇到你幫不了、不知道從哪里幫或幫到最后也沒有成效的學生,本身就是少數,極端化的,這一個也就到頂了。我們大多數學生都是很好的嘛?!?/br>“那是,每年都有學生專程來看我,有個學生拿了今年的科學獎,興高采烈給我打電話,說要來找我吃飯?!崩桌辖釉?。提起“心尖尖”們,做老師的成就感沖淡了之前的郁悶。“我以前有個學生是調劑到歷史專業的,不喜歡學,上課老唱反調。我說你把意見寫下來,一萬字我都看,結果這小子真的寫了一萬字,文筆還不錯,我就讓他多看多寫。嘿,現在成了暢銷書作家,一套套往我家寄書?!辟R老不甘其后。“就是那個寫歷史普及文章的,新出的書是叫?”“你也看吶?”“是我外孫女兒,迷得跟什么一樣?!?/br>“那我讓學生給她簽名?!?/br>……兩個老頭你來我往,把得意門生一個個數過去,旁邊的小輩看他們說得開心,也就放心了。回去的路上,應安年突然輕笑一聲,文灝看過去,他就說:“我想起你的那些學生,說不定很多年后也會有誰帶著成績來找你吃飯?!?/br>很多年后……文灝現在很有信心,覺得自己能夠留到很多年后。這次的事結束后,他的整條右臂都實體化了。文灝想了想,他幫忙解決的問題本身并沒有很大,也許是因為他的加入,讓老教授和其他知情的做學問的人更早把頭上的“荊棘”又換回了“綠樹”。如果這整個世界也有一個朦朧的靈魂,那它的本能是渴求發展吧。于是文灝也笑了。回到家,祖孫倆正在包餃子?!翱吹诫娨暽显谥v餃子,就想自己包啦?!睉刚f,“看我們樂樂包得多好?!?/br>樂樂鼻尖、下巴上沾著面粉,包得認認真真,左手攥著皮和餡兒,右手一點一點捏邊緣,哪里有餡兒漏出來了,就補一下。最后的成品雖然滿是補丁,但也看得出是餃子。“嗯,不錯,動手能力很強?!睉材瓯頁P道。樂樂羞澀地笑笑,把自己包的餃子數了兩遍,數來數去都少一個,于是準備再接再厲。應母看他已經累了,不讓他再包?!皦蛄?,九個也很好,你小叔吃四個,文叔叔吃五個,加在一起就是長長久久?!?/br>原來小孩兒是給兩個叔叔包的。沒有等到很多年后,文灝就被學生用“成績”請吃飯啦。這晚,文灝和應安年各吃到一碗餃子湯,心和胃都熱熱的。那可是長長久久啊。第40章C大事了,林亦初專門打電話向文灝表示感謝。經過這件事,她進一步了解了文灝的品性和能力,基本放心的同時感到深深的佩服,要不是見文灝無意往刑偵方向發展,局里又有各種條件限制,她都希望能聘請文灝做長期顧問。雖然目前實現不了,她還是為文灝申請到了專項獎金,不過被文灝拒絕了。電話里還談到了案子的一些后續?!拔覀冊诓塬I的電腦里發現他在社交網站上加入了一個‘恨老師小組’,這個小組里全是因為各種因素對老師有怨言的人,想必那樣的氛圍也是促使他動手的原因之一?!?/br>結束通話后,文灝到“恨老師小組”的頁面上看了看。這不是個私密小組,成員的發泄之言毫無隱藏地公開在網絡上。發帖人大致分兩類:一類是被老師嚴格管束,或對老師提出借錢、幫隱瞞等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因而厭惡老師的;另一類是確實遇到了無良老師,被打壓、冤枉、孤立、體罰,甚至被性sao擾的。除此之外,也有父母是老師,對學生關心多,對自己關心少,從而失落不滿的。總體來說,他們大多數都有具體的針對對象,只是陳述經歷加言語發泄,互相取暖,很少提到切實的報復行動,也很少有人將個別人的錯推及整個教師群體,前一類發帖人還會遭到后一類的指責。從帖子內容和措辭語氣看,文灝發現,第一類發帖人普遍年齡偏小,第二類則以成年人為主,前者正跟著他們討厭的老師學習,后者大多是在回憶往事,尋求共鳴和慰藉,嘗試自我治愈。為什么會這樣?文灝花了很多時間翻閱以前的資料。很久以前,人們對老師的定位是“傳道授業解惑”,這是很高的要求,也是很籠統的要求。后來,關于老師的形容越來越具體,老師的地位也升升降降,不斷變化。到了近時,其他不談,有兩種觀念文灝認為是很不恰當的,可能也是造成那些狀況的一大原因。一是老師是絕對權威的,不能反抗的。這讓有些孩子在受到不良老師越界、不公的對待時只能忍受,不敢尋求幫助,或者告訴家長后,只得到一句“老師自有道理,肯定是你自己的問題”。成年后,他們在網上說說故事,要是遇到當初的壞蛋,估計還會罵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