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97
一層樓能容納的人畢竟有限,一些有自知之明,知道身份不夠的人在第八層、第九層就停下了腳步,目送著剩下的人繼續往上走。 第六層往下是向平民百姓開放的,就等著官兵開始放人后,大批的人涌進來了。 來到頂層,眺望長江,寧硯心中也有幾分豪邁之氣激蕩開來,果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侍郎大人,草民金滿莊?!?/br> 沒等寧硯享受一會兒一個人獨賞風景的是時間,就湊上來不少討好結交的人。 寧硯無奈,也只能和他們周旋起來。 午時剛到,龍舟賽便正式開始。 只見望江樓五樓鮮明的紅色大旗揮舞了數下,江上的鼓聲隨即就變化起來,變得更加響亮急促。 “要開始了?!?/br> 寧硯帶著幾分興奮的自言自語的一句,視線也集中到了兩年之上的龍舟。 不管是前世還是今生,寧硯都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賽龍舟幾乎就沒有見過。 雖然在金陵任審判史的幾年也見過,但秦淮河上的賽龍舟難免給人一種“溫柔”的感覺,哪比得上在這寬闊浩淼的大江之上來的震撼人心。 當鼓點聲密集到了極點的時候,突然戛然而止。 也就是在這一刻,十幾艘龍舟瞬間竄出。 龍舟尖尖的船首劃破了江面,將江水向兩邊排開。 整齊劃一的粗獷號子聲被橈手們喊得牛氣沖天,虎虎生威。 寧硯看的興致勃勃,要不是場合和身份的約束,他都想高聲喝彩上幾句。 現在,他也只能在心里喊一喊。 夏敬同樣看的心情澎湃,不由得詩興大發。 “來人??!與我取紙筆來!” 不多時,宣紙被鋪開,狼毫蘸墨。 筆走龍蛇之下,長詩揮筆立就: 吾觀競舟子,因測大競源。 天地昔將競,蓬勃晝夜昏。 龍蛇相嗔薄,海岱俱崩奔。 群動皆攪撓,化作流渾渾。 …… 壯哉龍競渡,一競身獨尊。 舍此皆蟻斗,競舟何足論。 筆力雄勁,揮灑自如,興頭之下,更添幾分瀟灑自如,酣暢淋漓。 詩篇文字,更是大氣磅礴,給人一種氣吞山河之氣。 落筆之時,場中一片拍手叫好之聲。 “銜華佩實、斐然成章,好詩,好詩??!” “此詩一出,后世寫此盛況,難有能與此相提并論者也?!?/br> “大人之文豪之氣,吾輩望塵莫及也!” “哈哈哈哈!”夏敬爽朗的大笑了起來。 “此等盛況,豈能無酒。 待龍舟勝負分出,吾與爾等痛飲三大白!” 寧硯一聽,不由得頭疼的往旁邊挪了點。 又喝酒,他家秋歌可不在這里,喝醉了都沒人照顧他,他還是能避就避著點的好。 江上,如火如荼的龍舟賽也終于到了最后的沖刺階段。 隨著第一艘龍舟到達約定的地方,鼓聲再次響徹云霄!江的兩遍,歡呼叫好之聲響成一片。 寧硯喃喃道:“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br> ** 短短的半個月間,永江縣一共舉辦了三次龍舟賽,每一次的規模都堪稱“盛況”。 除了龍舟賽,夏敬和寧硯還會帶頭到郊外游賞玩樂,每次都會帶動不少府城和縣城的人一同。 寧硯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也看到了這樣做給潼川府帶來的改變。 但在有些人的眼里,他們就是荒廢政務,不務正業。 所以一封告狀的奏折通過驛站被送到了上元府,送進了內閣,然后被放到了皇帝的御案之上。 “賑災欽命大臣沐浴皇恩,卻不思報……嬉戲游樂而無節制,寺廟、官府、私家大興土木,傷耗民間財力……請皇上將其罷黜,并予以治罪?!?/br> 在蕭旻將奏折壓下的第三天,又有一封奏折被送到了他的手上。 “臣啟陛下:臣浴皇恩,授臣重任,是以夙興夜寐,不敢稍怠。 至潼川以來,歷時二月,潼川災情已平……納侍郎寧硯良策四條,其一……今災情已定,危難已解……內閣次輔夏敬承?!?/br> 蕭旻合上奏折,無聲的點了點頭。 作者有話說: 雖然已經過十二點了,但我認為它就是昨天的。 (/ω\) 注:文里那首詩出自唐代詩人元稹。 (說實話,我喜歡元稹的妻子韋從,嘿嘿,我覺得元稹配不上她) 第67章 入伏之后潼川的天氣也日漸的燥熱起來, 因為位置偏南, 比在上元府時還要熱上幾分。 但好在潼川府的雨水充沛,每隔幾天就會來一場大雨, 會帶走一些炎熱。 而與此同時,新任的太守和審判史也已經接手了全部的公務, 賑災事宜也已經交接完畢。 這就意味著寧硯一行人到了回京的時候了。 滿打滿算,他到潼川府已經三個月的時間了, 再加上來時路上花的時間,他已經離開家小半年了。 要不是還能和家里通書信,寧硯都不知道有多難熬。 這天,寧硯正待在屋里看從上元府捎來的信。 除了一些陸秋歌報平安的話外, 還帶上了一張小寧頌練字的宣紙。 字寫的實在是不怎么樣, 但寧硯看著就是順眼。 看著字, 仿佛看到了愛玩愛鬧的小寧頌被陸秋歌看著, 雖然不情不愿但還是老老實實寫字的樣子。 別人家都是嚴父慈母,在他們家有時候是嚴父慈母, 有時候卻又是嚴母慈父。 在小寧頌那里,母親顯然要更敬畏一些,雖然陸秋歌從來不打不罵他。 除此之外,還有一張印著一只小腳丫的紙。 這是寧硯專門要求的,讓陸秋歌給印下來的小寧悠的腳印。 用自己的手按在那個腳印上, 寧硯樂呵呵的笑了起來。 “真小……好想立刻就聽你喊一聲爹爹?!?/br> 沒做父母之前, 寧硯從來不知道自己會這么喜歡孩子。 那種恨不得將兒女捧在手心的感覺, 在分離的時候尤為濃郁。 正在寧硯準備提筆寫回信的時候, 門外傳來的敲門聲。 寧硯便放下筆出聲讓人進來。 “大人,次輔讓小人來告知您一聲,明天就啟程回京,讓您先行收拾一下?!?/br> 寧硯點點頭。 “好,我知道了?!?/br> “那小人告退?!?/br> 等那人出去后,寧硯才高興起來。 “終于可以回去了?!?/br> 回信也不用寫了,寧硯寶貝的將信收起來,然后就開始收拾自己的東西。 歸心似箭,他一點都不想耽誤。 ** 離開的這一天,不知道從哪里知道了消息的潼川百姓自發的聚在一起為他們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