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1
的廂房等你和秋歌有了孩子也正好可以用上?!?/br> “娘你覺得好那就好。 廚房沒收拾現在肯定用不了,一會兒我們去食肆吃飯, 回來再接著收拾?!?/br> 白淑蘭點了點頭。 “聽你的?!?/br> ** 第二天, 寧硯去將剩下的錢給宅子的主人付清, 又去衙門過了地契, 這棟一進的宅子就徹底屬于他了。 加上來回平德村的時間, 朝廷給的一個月的安置日期也已經完了,這意味著寧硯就要正式開始走馬上任了。 大涼不是天天都要上朝的,而是分單雙數,單數日子上朝,雙數不上。 但這只是對皇帝而已,官員除了休沐的日子,每天都得到官署,需要進行點卯。 所以在住進新家的第三天一早天才剛露出一點亮光寧硯就輕手輕腳的爬了起來。 至于陸秋歌,這兩天還沒有完全從路途的疲憊中緩過來,在寧硯刻意放輕手腳之下,難得的沒有被驚醒。 起來收拾完畢后,寧硯拿了一塊干餅一邊啃著一邊往皇城走去。 太極殿外,文武大臣已經按照品級站好了行列。 寧硯前后左右的人基本都是這次同科的進士。 有資格上朝的最低品級是七品,像六部的主事,御史臺的左右拾遺都在這個范圍內。 他站的位置可以說是文臣隊伍的最末端了,除了同位庶吉士的幾人外,之后就再也沒人了。 他待在這個角落,也沒人會注意到他。 “宣,眾大臣進殿——” 隨著大太監的聲音傳來,以太師這個正一品官員為首的官員隊伍開始登臺階往太極殿的正門而去。 等一群人在太極殿站好,又等了一會兒后,明黃色的身影才從偏殿走進,然后走上丹陛。 “陛下駕到——跪——”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br> 蕭旻端坐在龍椅之上,抬了抬右手。 “都平身?!?/br> 固定的禮節完畢以后就開始奏事,這與寧硯他們這些“新人”幾乎沒有什么關系,他們能做的就是豎著耳朵聽著。 即使說的事情跟他們離了十萬八千里他們也得聽,因為庶吉士有一項職業就是起草詔書,如果不了解朝政,這詔書就沒辦法起草。 第一次上朝寧硯聽得很認真,雖然有很多事情他聽起來有些費勁,但他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去理解。 等早朝結束后并不意味著他就可以回去了,還有翰林院等著他呢。 翰林院可以說是除了內閣外,與皇帝最貼近的官署了。 而且翰林院和內閣也有些千絲萬縷的關聯。 比如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流傳的一句默認成規的話: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換句話說,翰林就是內閣首輔與次輔的人才儲備所。 翰林院就建在皇城里,位于皇城的東部,與龍圖閣、史館在同一片地方。 皇宮是不允許他們這些外臣隨意走動的,所以下朝就有專門的太監領著他們這些新翰林往翰林院走。 到了翰林院后,先去找翰林主事報道,然后他們被一同帶去拜見翰林院的最高地位的官員,翰林學士,章嚴維口中的他爺爺的朋友,紀良和。 官衙內,紀良和一身朝服坐于案后,示意幾人免禮以后開口問道:“今日第一次上朝你們可都適應?” “回大人的話,尚可。 民間傳言,秀才不出門可知天下事,但經歷一遭后才能懂得廟堂之高?!?/br> 孫思邦回到。 紀良和點了點頭,又道:“翰林院內,德才兼備者不知凡幾,你們切記戒驕戒躁,謙虛請教,定能受益匪淺?!?/br> “下官謹記大人教誨?!?/br> “翰林院是清流之地,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為皇室講解經義,侍讀伴學。 爾等居翰林,必須先正己身,方不辱沒了這兩個字。 另外,讓你們來除了訓誡外還有一事?!?/br> 紀良和頓了一下后問道:“你們可了解辭書?” 翰林編修崔萬振回到:“戰國一書開辭書之先河,后又有數次編訂。 到東漢,許慎編?!?/br> “該書首創按部首編排文字,共分五百四十個部首,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個,集辭書之大成,一直沿用至今?!?/br> “你說的不錯。 一書影響甚遠,我朝至今都在使用。 但距離成書至今,已經過去數百年的時間?!?/br> “這期間文字幾經更迭,此一書在一些方面已經不適合現在的大涼繼續使用。 所以圣上有意,重著一本辭書,就將這個擔子交給了翰林院?!?/br> “本官正在選派著書的官員,你等新入翰林,能力有待鍛煉,本官想問問你們,是否愿意參與編修辭書?!?/br> 著書一事,如果大成便能名垂千古,但多數人卻是不想接這份苦差事的。 著書雖然功高,但更勞苦。 所用的時間更是以年計算,在著書期間,完全就是坐冷板凳。 除非書成,不然升遷等于無望。 對他們這些才入翰林院的人來說就更是艱難。 因為他們就算參與進去,坐上幾年的冷板凳,但最后成書只會是品階高的人留名,他們連名字都留不下,卻平白耽誤了升遷的機會。 這份差使只要是有功利之心的人都不會選擇接受。 這不,擔心自己會被點將的孫思邦第一個出言委婉推脫。 “大人,著辭書一事實在不是下官所擅長,下官擔心即使參與進去也只是尸位素餐,對著書沒有一點幫助?!?/br> 后面就有人跟著說到:“大人,這也是下官想說的。 如果是編撰詩集下官還能參與一二,但辭書我是一竅不通?!?/br> 紀良和頷首,他明白孫思邦等人推脫的理由,換作是他,很大的可能也會拒絕這個差使。 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誰沒有愿意去做。 他也不會因此對這些人有微辭。 “既然如此,那就作……” “罷”字還沒出口,就被寧硯突然插進來的話打斷了。 “大人,我……下官想試試?!?/br> 寧硯幾乎沒想太久就有了這個決定。 他們不想做,沒經驗,但他有,辭書就是字典,只能算比較原始的一本字典。 不算現代的字典,比它先進的,如明朝的、,再比如后來清朝的收錄了漢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的,這些他都了解過,提出一兩條指導性的意見絕對沒有問題。 但就是這些指導性的意見,比如用什么樣的方式排列文字,怎么將文字進行分類,都是著一本辭書最重要的環節。 再加上章嚴維說的,紀良和應該會照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