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02
出來,還給他們帶了不少野物。 出在了山,方淮心也沒回農場,打算在林場住到過小年,林場停工了再跟黃芪一起回去過年。 只是還沒有住上一個星期呢,農場就來了電話,讓她跟羅玄快點回農場。 “縣里已經批了。醫務室從明年開始改組成診所,小方兒,以后就是方所長了。羅玄,你以后是電工組的組長,也不能再吊兒郎當了的,知道嗎?”一回來,范書記就向兩人公布最新的人事安排。 啊,原來是升官啦。 范書記還交待他們兩個,過了年磚瓦廠蓋起來之后,就會蓋新的診所,讓方淮心提前做好準備。 還要蓋新的辦公區,電工組也會有專門的辦公室。 出了門,回到宿舍才知道。 孫小云提了醬菜廠的廠長,李英做了豆腐廠的廠長,許三喜提了農場小學的校長,林援做了機修組的組長,高明做司機組的組長。 對了,還有李敏慧,人家當了養豬廠的廠長了,之前一直負責豬舍那邊工作的老劉,倒是成了副廠長了。 小川的爸老李做了畜牧廠的廠長,不只管著原來的馬廄,連帶著牛啊羊的也都一并管著。 之前分的二十五個大隊,也成了正式的生產隊,原來的各位隊長,也都有了正式的名份,是真真正正的生產隊長了。 辦公方面,財會科,采購科,保衛科,生產科,工程科也都算是正式成立了。 這么一套組合拳下來,農場也升了兩格,成了省級的大農場,工人們的工資也順理成章的長了兩級,趙場長跟范書記也連升兩級,都是局級干部啦。 也算是皆大歡喜吧。 省級農場就得有省級農場的規模,所以,不只是診所要擴大,招新人,其他所有的附屬小廠子都要擴大,至少得達到一個廠子的規模吧,不能還是小作坊。 所以,哪怕是溫度已經很底了,外面土都冷得死死得,也沒有阻擋得住工人們勞動的熱情,房子不能蓋,那就先把磚坯子做出來好了,晾上一個冬天,等到開了春兒,也就干透了,可以進窖燒磚了。 方淮心不用忙那些,她要做的就是培訓新人,還有跟已經升做工程科長的原來工程隊的王隊長商量著,診所要用多少藥柜,多少柜臺,多少張病床,多少個鍋爐子,多少煎藥壺,好提前把東西準備出來。 新人呢,一下子招了五個,趙雅麗醫術學的好,主要負責看病。江彩霞藥理學得好,主要負責抓藥煎藥,不過她已經進入懷孕后期,馬上要生了。在還沒有培養出來新人之前,還得方淮心管著。新人呢,方淮心是打算培養兩個大夫,三個護士的。 大夫肯定是有基礎的最好了。兩百多個知青里面,除了周東方,還真沒有有基礎的。那就沒辦法,只能看慧根了。方淮心就先把知青和農場子弟里面二十歲以下,初中以上文憑的都給找來,問誰有意愿學醫的,留下來的接近兩百人里面,先做了一次考試,摸一摸底,看看有沒有文化程度摻假的。然后每天在農場的宣傳欄里面抄一段醫書,讓那些想考的人抄回去背,一個月之后再考試。成績最好的兩個留下。 護士呢,也是從那些人里面選的,只是護士就不只是看考試成績了,還得看性格怎么樣,有那炮筒子脾氣的,肯定是不行的。 很快人就挑出來了。兩男三女。醫生考試成績最好的兩個不出意料的是兩個男生。一個是新來的知青,叫王剛,另一個卻是農場子弟,叫馮建華,七月份剛剛考中畢業,原本是很有希望考上大學的。只是這孩子倒霉,高考停了,就回來農場,場里也知道他是有名的學霸,趙場長已經安排他到學校當老師了。是他自己不愿意教學,到是覺得治病救人更有成就感。 三個護士里有一個是知青,原本方淮心一個都不想要知青的,雖然現在知青什么時候回城,還能不能回城,已經沒人提沒人念了,但是誰也不肯放棄哪怕一點點希望的。要是到時候知青抬腿就走了,那農場可是白把人培養出來了。還是范書記說,不能給人留話柄,得一視同仁。才停了一個。 “憑什么不要我?我要去告你們歧視,告你們私相授受?!敝軚|方知道診所擴招的人員定下來之后就又找來了。 “我還就不要你,去告吧?!彼徽襾?,方淮心都快把這個人忘了。 “告就告,我怕你呀?!敝軚|方來勁了。 那就去唄??荚囀侨珗鐾ㄖ?,你自己不來參加考試,能賴著誰呀。推薦呀?不好意思,別說沒人推薦你,就是有,你也不合適。還就不信了,革委會的例子在前,才過去幾天啊,就有人趕跟她得瑟? 所以,方淮心一點兒都不擔心,該忙啥還是忙啥。 人都定下來的,那就上課吧,借了學校的教室,也別白天上課耽誤人家學生們上課了,就每天晚上講一節課,前期需要教的東西也不多,主要還是自己背書。 還沒講幾天呢,林場跟江灣屯又給送來六個人,說要跟著學。 那就學吧。 后來范書記也找方淮心,問她能不能讓想學的人都來聽課,便是只看個人意愿,不算是場里安排,不管學成什么樣兒,都算是自學,學的再好,場里也不負責安排工作的。 學吧,她還能拒絕是咋滴。 不過這種不管分配工作的,來學的人也沒有很多,就二十多個人,算是好學的人了。 也是方淮心這個醫學班給范書記提了醒兒,人家接著就辦了機修班,電工班,還辦了駕駛班。 這些個班可是比醫學班受歡迎多了,都是實用的,技術活兒,這年代非常吃香,學的人就多,每天下午五點開課,都有人早早的就到教室里占座。 孫小云的醬菜廠和李英的豆制品廠也都擴招了幾十個人,全都招的是女工。因為都算是重體力活了,女知青們拿不下來,招的都是家屬。 加上擴大的其他廠子招的人,農場的人一下子就有點兒捉襟見肘了。除了老人和孩子,差不多都有工作了。連養豬廠劉副廠長家那個因為冬天氽魚掉到河里面凍得只剩下四個肢頭的劉二子,都到磚廠計數兒去了。年前就記磚坯的數兒,年后就記生產的數兒。用嘴咬著筆在小本子上記,也算是有個著落了。 今年過年,外面的環境越來越不好了,特別是京城里,第一批的知青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