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12
。 得知神女廟的事,黛玉和小四終于不再悠哉趕路,到了驛站讓大家整理好東西,立時出發趕往京城。再不回去也不知道要被念叨多少遍,幸虧這里距離京城不過二三百里路,也就一兩天就到了。 到了京城外,黛玉不得不棄馬就車,免得被外人猜出身份,神女的小馬甲必須捂得嚴嚴實實,不能掉馬。二人連林家都沒敢回,第一時間先奔到皇宮,準備溜一圈掩人耳目后再悄悄回家。 陳武衛跟著一同進宮,得把人安全的交到皇帝手中才算徹底完成任務。身為下屬還得匯報一路上的情況,也不知道皇上會不會怪罪他縱著公主在外游玩。 別看皇帝在皇宮等的火上房,等黛玉和小四真回了宮,倒是不忍心苛責,表面上意思意思發了兩句火??粗斯怨缘呐排耪竞?,一副受教認錯的態度。 邊上還放了幾大箱給他帶的禮物,從來都是別人想方設法從他手里撈東西,真心實意不圖回報給他送東西的還真沒幾個,皇帝心里熨帖,也就高高拿起輕輕放下。 皇帝到了這個年歲,越發重視感情這種東西,小四和黛玉又是能放心寵的人。二人平日里對皇帝也是恭敬濡慕,心里比親生的皇子公主還總是多了一份寬容在。 其實這幾年眾皇子已經不怎么鬧騰了,皇帝比之前也多了些父子情分。尤其前些日子四皇子、六皇子、七皇子跟著遠洋的船隊出海,俗話說遠的香近的臭,一下子三個兒子不在身邊,皇帝總覺得少了些什么。對待剩下的兒子也不像往日那般威嚴,偶爾還能露出個笑模樣。 皇子們鬧著鬧著也覺得沒意思,皇帝這些年的政績各位皇子都看在眼里,盡管前些年私下里還打的不可開交,可被皇帝嚴厲的整治了幾回后,現在也都老實下來。憑心而論,皇子們心中這會兒都有桿秤,換任何一個人坐到上邊去都達不到父皇的功績。 再加上太子都沒急,他們急個什么勁兒。要知道父皇即便立刻沒了,那名正言順的第一人也是太子,輪不上他們下邊的。不是沒有人想要把太子提前拉下馬,可這么些年了,除了抓了太子一些無關痛癢的小錯,別的莫說傷筋動骨連太子的皮都沒揭下來過。 鬧到父皇面前,父皇又不瞎,能看不出來是故意找太子的碴兒結果太子沒受罰,挑事兒的先被撤了職務,攆回府里閉門思過。最后太子還被父皇心疼著被兄弟們欺負,為了補償一二還得了賞賜。偷雞不成蝕把米說的就是那些搗亂的兄弟。 眾皇子每每牙疼不已,看看人家太子,什么也沒干,什么也不說。每次擺出一副我相信父皇能明察秋毫、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姿態,那么大個人了還做小兒姿態,也不嫌羞,關鍵是父皇還真就給他做主了。事后太子再去幫挑事的兄弟求情,一副不跟弟弟們計較的姿態,端的是兄弟情深。 這兩廂一對比,皇帝到底更看重寵愛誰自然不言而喻。 一時間大家都有些心灰意懶,覺得沒盼頭。等遠洋事業發展的如火如荼時,六皇子就率先打起了外出看看的主意。本來這六皇子作為皇后嫡子,最有資格實力和太子爭奪,可從小被皇后教導著對大位無求,這么些年六皇子也一直是這樣的做派和想法,從不參與爭斗。 可架不住邊上有一群想要他上位的利益關系體,六皇子不出手,不代表能時時看著他們不出手。這簡直是趕鴨子上架,弄得六皇子不勝其煩。 他也考慮到將來太子二哥一朝登位,恐怕最忌憚和猜疑的就是他這個繼后嫡子。兄弟中日子最難過的也可能是他,雖然現在太子二哥看起來對弟弟都友好的緊,可他不敢打包票將來的二哥還能這樣不變,自古人心易變吶。 對六皇子而言,爭也不是,不爭也不是,不管選擇哪條路將來都有可能陷入萬劫不復之地。不過瞌睡時有人送枕頭,隨著遠渡海外的人一波又一波回來,六皇子知道了許多以前從未聽過的見聞。原來在海外還有這般寬廣的天地,那里有各種膚色說著各種語言的人,甚至有許多礦產富饒卻無主的島嶼。 留在大齊就要面對兩難的抉擇,既如此干脆去外邊看看,也是表達自己對大位無求的誠意。哪怕將來實在是在大齊待不下去了,這外邊的世界也是一條退路,天高皇帝遠誰能管的著。 至于母后,六皇子覺得只能愧對于她。不過想到將來無論誰登基,母后這皇太后的尊榮是跑不了的,屆時他又遠在海外,母后不用夾在新帝和他之間為難,日子也能好過些。這樣一想,六皇子心中略有安慰,去海外發展的心越發堅定。 七皇子作為和六皇子前后腳出生的弟弟,因為生母的緣故自小都不受寵。小時候甚至日子都不怎么好過,要不是六皇子這個哥哥無意間發現有宮人欺負他,不僅幫著懲治了那宮人,往后還帶著他一同讀書一同玩樂。 七皇子都不敢想象自己能不能活過成年,有了六皇子的提攜,七皇子就認定了這個六哥。說難聽一點都到了指哪打哪,讓他攆狗絕不追雞的程度。一聽說六皇子要去海外,那是包袱款款早就準備好,就差掛在六皇子的褲腰帶上,生怕把他丟下來。 四皇子,這個本來在紅樓世界中的大贏家,他的性格境遇地位都沒變,變了的是皇帝,還有書中總是犯渾的太子竟然不犯渾了。太子沒下馬,下邊的兄弟還不到你死我活的程度,都有些偃旗息鼓。四皇子的野望自然難以實現。 不過四皇子這個人,天生就有有朝一日要站在高位上的野心,既然在大齊實現不了。那外邊那些廣闊的天地是不是任由他發揮,他占的越多父皇只會越高興,畢竟說出去都能跟大齊扯上關系。到時候自立為王豈不快哉,不是一樣實現了抱負。 他可是聽回來的人說,海外的軍事裝備可沒有大齊這般強悍,還處在初步發展階段。就那鳥銃,子彈還沒打出去,開槍的人先受傷了,實用性還不如大齊的十分之一。 有了六皇子起頭,四皇子就勢跟皇帝說了心中打算。當然,四皇子沒暴露真實想法,只是說多帶點武器裝備把海外那些資源豐富的地方收入囊中,特別是盛產金礦銀礦的地方,那大齊就有了源源不斷的供給。到時候想干點利于國計民生的事兒也不愁口袋里沒錢。 皇帝一想這東西將來都掌握在親兒子手里,總比沒血緣關系的外人強,哪怕有些小算盤,只要能定期供給,那也盡夠了。再說外邊和大齊可是隔著大江大海,即便將來有了齷齪,也不擔心摩擦過多。最關鍵大家同出一脈,打斷骨頭連著筋,總歸不會鬧得過于難堪,最多老死不相往來。 于是有了皇帝的支持,三位皇子走的頗為順利。幾年過去了,三人確實在不同的地方闖出了不小的成就,七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