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10
她拿去,寡婦不跟她爭,你也不必跟她爭?!睏罘蛉司团屡畠哼€是原來的驕橫性子,甚事都要跟衛善比一比,如今看她心里明白,倒松一口氣:“你趕緊懷個孩子要緊?!?/br>先生下長子來,那便地位穩固了,太子妃的孩子到底不是嫡出,不過是抱養的,就算大了,也有得是文章可作。楊寶盈嚅嚅不說話,想著自己雪般白的胳膊上那一塊塊的紅,心里直發顫,可這話卻沒臉告訴母親,強笑著問道:“有甚文章可作?”心里不住羨慕,云良媛可真是個好死鬼,白白送了個兒子給太子妃,從小養到大,哪里還記得生母。楊夫人“哧”一聲笑了,山芋越大越燙手:“這會兒巴結著太子妃的,往后就要巴結皇長孫,一鍋rou湯大家分,你說要怎么把甄家擠出去?”楊寶盈到底不蠢,一想便明白過來,臉色發白:“可……可云良媛是病死的呀?!?/br>楊夫人斜了女兒一眼,滿面譏笑:“誰又知道她是什么???是真病還是假???”壓低了聲道,“來日方長,陛下越是看重這個孫子,余下的人便越是有利可圖?!?/br>小兒鬧市抱金磚,誰不想砸下點金屑來,說完了緊緊握著女兒的手:“衛家的就算生了,也是個假孫子,你肚里生下來的,才是嫡出的孫子,人越老越是愛孫,趕緊生一個,別等著前頭的把寵愛都占了去,才有你后悔的?!?/br>楊寶盈知道母親這是為了自己好,可只要想到和秦昱躺在一張床上,人就止不住的發抖,只能口里應下,再作打算。今兒來求,不意衛敬容會分派冬至祭祀的事給她,立時滿面是笑,把楊家要捐的米糧也報給衛善,笑盈盈的拉著太子妃,兩個人分說起大祭時要用的禮器來。“我這是頭回,嫂嫂見得多些,可得教我?!睏顚氂瘍删涮鹪捯徽f,太子妃心下更松,這一個比那一個好相處得多了,把自己見過的慢慢說給楊寶盈聽。這兩人倒有話說,楊寶盈似當年捧著衛善那樣捧起了太子妃,結伴要去拾翠殿徐淑妃那兒細論冬至的事,衛善送她們出去,這才又折回來,把想了兩天的主意說給衛敬容聽。她原來預備在永樂坊長安坊前也分發湯藥,可讀書人不受嗟來食,跟受災貧民一般拿著碗去棚前排隊等粥,想一想也有辱斯文,既是有心辦好事,不如就做到明面上來。擺出粥棚救災是一時的,要長久施恩,還得換一個法子:“我看六部值房前頭有連片的空地,不如就在那兒開設早點攤子?!?/br>光祿寺有午食分發,送到各部去,不論一品二品還是五品六品,當差的都有飯吃,可早朝太早,進門前一條街上都是民人擔著食擔賣扁食豆腐腦,有南有北,各種滋味兒俱。“那豈不是同民人爭利?”小本買賣,賺得就是這些小官吏的錢,一天上朝百來人,怎么也得賺一份糊口的銀子,若把這個生計奪了,怕生民怨。衛敬容一問,衛善便笑:“譬如每年冬天掃雪,我來的時候瞧見許多民夫,那也都是征用的,人手不足時開了工錢請百姓做工?!?/br>一樣是做工,早點攤子也是做工,不過花費還得核算,衛善聽了秦昭兩天的好話,耳朵里灌滿了好字,對著衛敬容就更敢說:“我不過是個想頭,還得等肖管事審算過后再說?!?/br>衛敬容點一點頭:“也好,我夜里跟陛下提一提,問問他的意思?!?/br>衛善興興頭頭的回到王府,覺得自己有事可做,人才剛進家門,肖管事便把幾家的禮單子都遞了上來,俱是聽說鄭姓木材商人搭上了皇家開粥棚,便也急巴巴的出錢出米,拜匣都已經裝滿了。衛善把這些按下,幾家功勛都要拜訪,一多半是為了討好衛敬容,原是今日正元帝在朝上夸獎了一句,說皇后一片慈心愛民如子,他的口一張,底下哪個不湊趣。這些帖子一張張的撿出來,按著品階分等,一一記在功德錄上,米糧越積越多,衛善又叫叮囑肖管事一回,這帳要做得比戶還細,取了多少,兩邊的管事都要畫押,免得有人空口詐捐,白得了好名聲去。這樣的帳目直送到正元帝的面前,他翻開看了便笑:“真有這許多?你這帳做得倒細?!?/br>衛善捏了個糖霜桃條:“可不能不細,要是給姑姑臉上抹黑,那可怎么好?!闭f著跟正元帝撒嬌:“可累死我,還要幫著哥哥走禮,姑父怎么著也得給師家姑娘賜一對如意?!?/br>正元帝笑一笑:“昭兒就沒幫你?”衛善眨眨眼兒:“哪有這樣的細務讓男人伸手的,有兩個管事,再打著姑父的旗號,京兆尹難道還敢不辦?”各地報上來受災人數連日不斷,正元帝看慣了災報,年年總有這個時候,也不夸獎這帳對得細,底下人自有報上來的,衛善聯同東西南北四間佛寺一同舍粥施藥,里頭自然也有貪功的貪利的,可誰也不敢在皇后千秋的時候鬧出事端來,這件事竟上下都辦圓了。楊寶盈跟著兼理的冬至大祭自也辦得好,衛敬容還特意把太子妃和齊王妃兩個提出來褒揚一番,可再得了帝后的褒揚,也不比外頭百姓說好,眾口一詞稱頌皇后,跟著衛敬容便把皇后建言送上了正元帝的案頭。作者有話要說: 營養液榜第五名啦!今天有二更~后臺抽了,只能看見三號的地雷,么么噠小仙女☆、第213章災情衛敬容呈上的建言反復推敲過,除了輕徭賦之外,還又加了一條重農桑,這建言是頌恩執筆,衛敬容抄了一份呈上去的,年年二月親蠶都是皇后該主持的典禮,提出這一條是在皇后的職責范圍之內。正元帝看過建言,似這樣的上疏,一年里總有上百份,寫的多是些老生常談,除了朝臣之外,還有些大儒也會上書,譬如衍圣公孔家,年年祭孔,都要上奏,一年一度請皇帝重視民生,體恤百姓。朝臣也是一樣,袁禮賢便是頭一個,戶部對帳之后把一年的盤點呈交給宰相,由兩位宰相把這一年的國庫收支報給正元帝。年尾封官印,到來年開筆,按例頭一份奏折都是先祈愿四海升平,跟著就是夸獎皇帝去歲的政績,把皇帝捧起來褒揚,再請皇帝重農輕賦,國家得以休養生息。今歲確是比前幾年都要豐足,衛敬容上這樣的建言,倒是頭一回,原來都是當面說了,既上了建言自有人記下一筆,往后還得記在帝后的起居注上。皇后接連幾番降恩,朝臣便上表稱頌,其中以立嫡派最熱鬧,衛敬容的美譽全加在秦昰的身上,雍王雖還小,只能讀書,不能當差,但皇后賢明對他也是一樣好處。正元帝似乎很樂意皇后做這些事,把這封老生常談的建言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