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9
不知在想著什么。 莫誠又開口:“還有,桓夫人似乎生病了?!?/br> 半晌,樓驍道:“行了,你退下吧?!?/br> * 桓翕那邊行了七八日路,終于回了桓家。 周氏迎了出來,一時抱著桓翕“心肝心肝”地叫。 等把人牽著回了屋里,見女兒身姿清減,臉蛋消瘦,唇無血色,立刻就心疼了。 “如何瘦了這么多,下人都是怎么照顧你的!” 桓翕抱著周氏的腰,吃吃的笑:“哪有娘說的這般夸張,不關采蓮她們的事,是我自己吃不慣那地方的吃食,這可不正好,不用特意去減身了?!?/br> 周氏不聽她打岔,又說了她幾句:“叫你不聽話,可是吃苦受罪了,下回再不許這樣折騰了!” “知道啦知道啦,都聽娘的?!被隔庑χ郧蓱?。 周壓拍了拍她的手,嘆氣:“真真是,一刻也不讓人放心,都是當娘的人了還不知穩重些?!?/br> 嘴上這樣說,周氏見桓翕吃了大苦頭的樣子,旋即就吩咐廚房去燉補湯,要給桓翕補身子。 桓翕領了對方一片慈母心意,乖乖喝完。 第二日桓老爺又派人去縣城請了大夫回來,給桓翕好好把了一通脈。 得知女兒氣血兩虛,擔心得不行,讓大夫盡管開些好藥來,不拘多少銀錢。 幸得那大夫是個有醫德的,也有幾分本事,便跟桓老爺和周氏說,藥補不如食補,是藥三分毒,與其吃藥不如去尋個會熬藥膳的廚娘回來,以食進補,方是養生之道。 桓老爺聽了覺得有禮,感謝了那大夫一番,讓人封了二十兩銀子,恭敬把人送了出去。 回頭就叫家奴去請牙婆回來,買了一位灶上手藝非常不錯,燉藥膳十分拿手的婆子回來。 就這樣,桓翕過上了日日喝滋補湯的日子。 第三十章 周氏問了問桓翕在鄴城的見聞,桓翕撿著簡單有趣的的說了, 而自己出意外那茬兒絕口不提。 不止沒跟父母說, 就是兩個丫鬟和馬師傅, 桓翕也沒透露過半點。 那日她在福靈寺后山失蹤一天, 被救回來后丫鬟詢問,桓翕只說是自己掉進一個洞里暈了過去,后醒來走了好久才走出來。 采蓮小桃不疑有他。 她那話其實算是半真半假,的確是意外摔下山洞, 只不過略去了遇見樓驍那群人還差點送命的情節。 從鄴城回來,桓翕看似還同之前一樣, 溫溫柔柔不發脾氣, 時常跟丫鬟們笑鬧。 但其實,還是變了的。 之前冬日里犯懶, 大多時候桓翕某窩在家里不出門,看看書,要不就叫丫鬟講些趣事兒來聽。 現下卻隱隱有了些許變化。 開春過后天體體沒那么冷,漸暖和起來, 采蓮和采荷晚上是在屋子里伺候的,于是就見她們太太在做一些奇怪的動作。 其實桓翕是在做一些基礎訓練。 出遠門一趟, 她深覺這身體的素質實在太過廢材,既嬌且弱。 桓翕本是朝氣蓬勃朝氣昂揚的的少年人。如今, 這外在的軀殼和內外的靈魂不太相襯。 前日她坐在妝臺前拆發髻的時候,在一頭黑發里發現兩根白的。 桓翕當時的感覺就是,完了完了, 她老了! 當真一點不夸張。 桓翕慌了。 若是這根白頭發在自己十八歲的身體上發現,桓翕會不屑一顧視而不見,但是現在的她三十歲。 這兩個年齡是截然不同的,她覺得這是一個危險的訊號。 再想想在鄴城那會兒,她在都護府醒來,人家丫鬟叫她什么,叫夫人,之后莫誠也叫她夫人。 桓翕沒告訴別人自己多大,那些人人就喊她夫人,不就是看出她年紀了,不然為什么不叫她姑娘? 桓翕越想就越是耿耿于懷。 還委屈。 慕艾之齡突然變成三十歲的孩子媽,不是那么好接受的。 年齡大改變不了了。 桓翕能想到的,只有認真鍛煉身體了,不然又廢又材的,以后遇到點事跑也跑不掉不是拖累別人么。 桓翕把心態調整過來,每天晚上抽出二十分鐘來,在房間里地上鋪毯子,做些卷腹平板撐俯臥撐這些。適應了幾天,又在白天加了瑜伽一項,既能舒緩情緒平心靜氣,還能練對身體的把控力。 其他人不知道,每日進出伺候她的采荷采荷知道,又沒過多久,桓翕開始每天晨跑起來。 桓姐兒這一步三搖倒的身體,活這么些年從沒做活這些“激烈”的事,頭兩天累得很,心肝腸都要喘斷了,手軟腿軟腰軟,哪哪都不舒坦。 見此桓翕更不肯懈怠,生生堅持下來。 之后直接讓木匠給自己院子削扎了幾根高地杠子,沒事就去撲騰兩下。 趕著有一天,三胞胎來給桓翕請安,見了個正著,一雙好奇的眼睛就盯上了。 桓翕比之當初心態又變了一些,一開始望著這三個娃,她心里給貼的標簽是拖后腿的。 后來接受自己穿別人準備好好過日子后,就開始想方設法不讓他們繼續歪下去以防日后拖自己后腿。 因為桓翕知道,在這個時代,自己能生活得舒舒服服全是仰仗桓家,桓家要是沒了,她就得慘。 從感情上來講,桓翕看三胞胎就跟看鄰居家小孩一樣,要指望她無關生出母愛不太現實,桓翕才大他們幾歲?要是她爸媽當初生二胎的話估計二胎也就這個年齡。 桓姐兒活到三十歲一直是在父母的庇護之下的,盡管嫁了人生了孩子,但因為她的這種婚姻形態,致使她從始至終都沒成長起來。 桓家迫切需要一個承擔門楣繼承家業的子女,但桓姐兒挑不起這塊大梁,從一開始她就安心當著一個閨閣小女兒,無憂無慮受著父母的保護。 于是桓老爺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在桓翕生下三胞胎之后,桓家就像有了希望一樣。 然現實總那么不盡如人意,沒有父母言傳身教的正確教導,三個孩子被養壞了,又沒有及時的糾正,所以偏離了原先的設想。 桓老爺老了,孫兒卻還沒長成,更不成器,這才有了原著里后面桓家的敗落。 而桓和桓姐兒終究是不同的人。 桓姐兒軟弱嬌氣心思纖敏自卑且自負?;隔獯_實精力充沛,昂揚,自信,好學,充滿希望。 桓翕有了教孩子重任,教他們是非對錯和責任義務,但桓家的家業和未來她不準備放在到他們身上。 或許何嘗不是因為知曉桓家偌大家業將來都是自己的,三胞胎才會那么有似無恐。 而如今,桓翕要把這個可能從一早就掐斷。 她想出了神,直到桓定過來,軟乎乎的小手拉著桓翕撒嬌,道:“娘,這是什么,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