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0
嘆了口氣。“長公主……”貼身婢女綠雁輕手輕腳地走進,低聲恭敬稟告:“謝丞來了?!?/br>頌陽聞言蹙眉,精致的妝容下依然可見眼角的憔悴,有些不耐煩,但也沒說什么:“嗯,讓他等等?!?/br>“是?!?/br>謝行的腿越來越不好了。這幾年只要天氣涼下來,就沒日沒夜地發痛。不過也沒有他親眼看到淮秉正頭顱的時候痛。此刻坐在偏殿里,緩緩摩挲著膝蓋,謝行開始仔細琢磨劉顯這幾年的所作所為。太不正常了。按照他和淮秉正的策略,只要晏良一死,劉家不可能沒有反應,劉顯的逼宮已經使他們成功了一大半……到時候這通倭的罪名就能更順理成章地落到劉家身上。只要那時延圣帝能清醒片刻——片刻之間,就能除去劉晏兩家。除去劉家,除去廣陽王這個一直被先帝器重的親弟弟……是延圣帝一直想要看到的。可是。本來還可以說動頌陽動用另外的九重禁去查封大將軍府,誰知劉顯在消失了一天后竟然回來“恭敬”領了抄檢清河晏氏的旨意。不過抄檢的過程很蹊蹺。一夜之間,清河晏氏上下幾百口人,全都憑空消失了。消失得一干二凈。劉顯也就象征性地摘除了門匾。回來后,頌陽也沒有說什么。她作為皇位的實際掌權人,似乎與劉顯之間達成了某種微妙的平衡。有窸窸窣窣的腳步行進聲,是頌陽長公主來了。謝行跪下行禮,看著面前這個女人并沒有立即叫他這個老臣起身,謝行突然明白了一件事。背艱難地佝僂著,謝行低頭看著青灰地磚上被來回走動帶起的微末塵屑,在斜斜的日影下雜亂無章地四處碰撞……頌陽要的不過是李氏的正統。劉顯要的,不過是晏氏最后的保全。頌陽不是延圣帝。她沒有上一輩的恩怨。她怎么可能犧牲李氏的正統,只是為了毀滅晏氏。而對于劉顯這個執掌十八重禁,北抗韃靼,南禁倭寇的昭陵侯,她更不會動。除非……——————第四十二章“起來吧……”“是?!鄙砗笠延行↑S門上前安置圓凳,謝行坐下后本想說些什么,再將話頭引向劉顯的延宕接旨,但看了眼正閉目揉額角的長公主還是沒有開口。頌陽也明白個中關節,劉顯的目的她知道,不就是保存晏氏宗堂。這個她可以給,只要謝行松口,不再糾纏。況且她也顧忌謝家一直抓著晏氏一族不放——激怒了劉顯,她也不好收拾。雖然劉顯的心思她也猜不透。劉家與晏氏交好從來不是秘密,當初命劉顯抄了清河晏氏也是延圣帝為了試探禮劉家人的忠心。可是沒等到那個時候,延圣帝直接就駕崩了。所有的一切倉皇之間就交給了頌陽。對于現在的李氏王朝來說,昭陵侯劉顯既是威脅也是支柱。就這幾年的“表現”來看,前者弱于后者。“謝丞?!?/br>“臣在?!?/br>“你也知道了吧,連州已經不保,國難當前,家仇就先擱著罷?!表炾栆庥兴?。意料之中。謝行低頭瞇了瞇眼,放在膝上的手,拇指細細地擦著膝蓋,“臣知道了”。還不是時候。太和七年的時候,后宮一個婢女無意中有了身孕,頌陽很是高興,因為這段時間泰康帝帝雖說還是時而清醒,時而糊涂,但有了皇嗣畢竟還是件大事,于國祚綿延有益。可是好景不長,太和八年的春末,泰康帝暴斃,是中毒而亡。頌陽下旨徹查。出生才半年不到的小太子被頌陽抱著坐上了皇位,稱懷明帝。徹查的結果依舊沒有結果。宮女太監死了無數,整個皇宮禁城大換血。謝行一反常態,這個時候沒有站出來多說什么。頌陽無法,只是依舊命十八重禁的人追查。次年,改元受順。受順五年,昭陵侯劉顯提出改換年號。頌陽大驚。謝行依舊安安靜靜地做他的丞相,默不作聲。一切開始與太和年間的情勢不同。謝家連帶著淮氏一并沉寂了下來。昭陵侯劉顯做事卻越來越“沒有分寸”,似乎在等不及什么。第二年,改元景貞。天下驚嘩。誰人不知,十五年前顯赫一時的清河晏氏季子,晏良,字景貞。但無人敢明說。沒有人知道昭陵侯這個時候做這件事是為了什么。除了慧機。頌陽隱約覺得劉顯最近太過喜怒無常,懷明帝還小,昭陵侯手握重兵……景貞元年的夏初,頌陽授意,懷明帝頒旨,敕封昭陵侯劉顯魏王。建魏王宮。寒山終年不變。四季輪轉,葉落又生,鳶鳥往回,章臺寺的鐘聲卻一如既往,端肅渾厚。慧機臉色沉重,過了好一會,嘆了口氣:“還是不妥當,上次我也只是建議,一國之運豈可拿來就用?”劉顯淡淡道:“今年如果還沒找到晏良,李氏就沒有國運可言了?!?/br>“太明目張膽了,頌陽不可能不忌憚。謝行就等著這次機會,你不是不知道,自從泰康帝暴斃——”劉顯冷笑,“謝行?”說出口的話就像是對待無關緊要的人事:“十六年前我就想殺他了?!?/br>慧機不再說什么。“教坊司、南風館,所有的低賤之所我都派十八重禁的人去查了?!眲@走到窗前,輕輕捻著手腕上的佛珠,看著面前剛剛抄完的一卷平安經,“如果今年年末……”慧機低聲默念了一句,“再搜查得仔細些罷……我也不是很確定,佛骨只能給輪回命格?!鳖D了頓,慧機像是想到了什么,若有所思:“佛骨存了他的靈竅,這一世難免不會有所缺陷,你可以往這方面查查?!?/br>劉顯面色凝重,不是很有耐心,但依舊點了點頭。辛淵來稟報的時候,劉顯還在牢關。說,雪風閣有個傻子,“符合”所有的情況。原本還在鏖戰的雙方,被劉顯歸心似箭的急迫給暫時性逼停。第一次上奏謊稱“大捷”。雖說離真的“大捷”也不遠了,但是劉顯根本就等不了。連年的進犯早就耗盡了劉顯的耐心,但是為了找晏良,劉顯很少真的放心思在怎么驅逐韃靼上。所以也算得上來一次,趕一次。劉顯有時候想,像他這樣“不負責任”的態度,要是景貞在身邊,估計會被罵死。他也是沒有辦法了。十六年。如果有一絲一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