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306
這意味著什么? 余秋麻木地默寫:肺鼠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患者呼吸、咳嗽時便將鼠疫菌排入周圍空氣中, 形成細菌微粒及氣溶膠,這種細菌懸浮物極易感染他人, 造成人間肺鼠疫暴發。人對鼠疫普遍易感。 這意味著那位已經確診是屬于患者的同志,途中他接觸的所有人, 都有可能被染上疾病。所以記得跟他碰過頭的人,趕緊的,沒話說,自動接受隔離吧。不然一旦并發,來不及接受治療的話, 肺鼠疫可真的是能夠放倒一片, 說死就死的。而且這病特別急,一般認為24小時內接受治療才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少死亡率。 除了這些人要處理之外,其他人也得接受檢查呀。 廣播大喇叭天天喊,所有出現類似發燒癥狀的病人,集體前往醫院做檢查, 千萬不要圖省事, 絕對不能怕麻煩。獨自前往,戴好口罩,不要跟其他人擠一輛車, 防止造成病情進一步擴散。 眾人都曉得鼠疫可怕,又聽說正府安排了他們的醫生給他們治病,于是個個放下心理負擔,趕緊上醫院檢查去了。 眼下無論是柬埔寨還是越南的華僑,都基本上撤退的差不多了。足足百來萬人涌上了海南島,給這么多人做篩查,工作量可想而知。 悲傷的是新建華僑醫院的醫務人員,起碼有1/3的人被隔離了。于是治療鼠疫的主力軍全都是華僑同行。 原本還想獨善其身,防止冒頭被抓去□□的作為醫生,護士以及醫技人員,不得不硬著頭皮趕鴨子上架,開始干自己的老本行。 沒法子,他們總不能讓被隔離的人給病人看病吧。 于是在極短的時間里頭,他們就神奇地動員出了5000多號醫務人員。 這個比例是不是能夠嚇得人渾身一抖了?要知道即使是21世紀,發達國家也差不多就是每3000多人擁有一位醫生。就算把護士醫技人員全部加上去,5000多號人,在這個時代,也是驚人的數字。 不過想想也不奇怪了,因為這些華僑基本上都屬于他們所在國家的富有階層,普遍接受了比較良好的教育。而在一個正常的社會中,醫務人員通常是受人尊重的職業,他們選擇從醫到沒有什么好稀奇的。 余秋激動的幾乎要發抖了。天啦!這么多受過正規教育,擁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務人員,簡直就是大寶藏,送到哪兒去哪兒都得當成寶貝疙瘩蛋啊。 她激動地在房間里頭不停地打轉轉,一直走到跟她一塊兒隔離的醫生護士都頭暈了,她才停下腳 可即使坐在書桌前寫公共衛生應急措施,她抓著筆的手都在不停地顫抖。 21世紀最缺的是什么?是人才!不,20世紀最缺的也是人才。所有的競爭所有的發展最終比拼的都是人才儲備。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真正的贏家都是成功搶占了大批人力資源的國家。 人可以創造東西,但是東西沒辦法創造出人。只要有這些醫務人員在,那么維持整個海南島的正常醫療運轉就不成問題了,發展海南的醫療事業更加指日可待。 跟著余秋一塊兒被隔離的護士則憂心忡忡:“他們肯留下來嗎?我聽他們的意思,他們還是想走啊。都想去資本主義國家,當洋大夫呢。他們要走的話也不是人生地不熟,他們好像都是在外國上的學?!?/br> 另一個護士氣呼呼的:“我覺得這些人挺沒良心的。國家花了那么大力氣,又是出人又是出力,還要搭上外交關系,好不容易把他們從戰火紛飛當中運回來了。結果都講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他們回來以后,卻對海南島橫挑鼻子豎挑眼來著。存了心思把這兒當作過渡的地方。不對,是踏腳石,就想著摸清門路以后再趕緊走人?!?/br> 余秋不以為意地揮揮手:“別談這些沒用的,嚴格來講人家很多人本身就不是在中國出生的,也沒有在中國成長,柬埔寨跟越南才算是他們的祖國?!?/br>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這就好像生母與養母。一小孩從小就跟著養母長大。突然間冒出個陌生人來跟他強調:“哎,小孩你是我生的,以后你得聽我的話,跟我回家搞建設?!?/br> 你指望那小孩對他的生母瞬間產生母子親情?歇歇吧,現實點兒,哪有那么多心靈感應。人的感情都是日積月累積攢出來的。 護士不服氣:“那他們留下來呀,留在柬埔寨跟越南,建設他們的祖國好了。不然就是沒良心,既不要生母也不要養母?!?/br> 余秋故意逗小護士:“那人家管老師成不?你剛才不也講了,人家是在歐洲學的醫?!?/br> 可憐的小護士被噎到了,滿臉苦大仇深??吹挠嗲锟烧媸切陌W癢,忍不住就伸出手在她臉上揉了一把。 哎喲,要怎么夸獎呢?年輕的皮膚就是好啊,小姑娘的臉蛋可真嫩。 跟著余秋一塊兒被隔離的夜班醫生也朝著自己的領導嘆氣:“萬一他們到時候都甩手走了怎么辦?” 他們走的是輕松,可剩下這么多人的醫療衛生工作要如何保證? 余秋不以為意地揮揮手,相當篤定:“放心,他們沒那么容易走人,因為他們不容易放下?!?/br> 難聽點兒講,從事醫療教育行業的人都有點兒不合時宜的理想主義。 對,雖然余秋不想承認,可她沒辦法否認,就是醫生往往不忍心丟下病人,老師常常舍不得拋棄孩子。 這與他們的工作成就感直接體現在人身上息息相關。比方說醫生治好了病人,緩解了病人的痛苦,老師將懵懂無知的孩童教育成.人,這種工作帶給人的成就感,是金錢或者其他物質利益沒有辦法所取代的。 當他們發現自己被需要的時候,他們往往會順應本能去工作。即使周圍環境沒那么盡如人意,他們也能皺著眉頭忍住。 也不是說他們的思想境界就有多高,多接近圣人。而是這就是一種職業道德,這種道德從他們開始學習這個行當的知識,準備從事這個行業的工作到最后穿上白大褂或者走上講堂以后,始終貫穿著他們的工作。 所以也許是習慣成自然,也許是心靈得到了鍛煉,真正讓他們舍棄這份工作,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通常是因為他們徹底對這個行業寒了心,堅決不愿再觸及。否則即使有抱怨,縱然有不滿,大部分時候他們都還會繼續干著手上的工作。因為有人需要他們。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其實他們是最好管理的人群。因為他們的訴求少,也不愛惹事??梢苍S正因為如此,所以相關部門在考慮維持穩定的時候,通常被犧牲利益的也是這兩個群體。 反正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不怕他們掀起大風浪。反正在某些行正領導看來,天底下除了當官需要智慧,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