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21
這時候不去一下將大夏踩斷氣,說不得就會同劉宋那樣改天換日變得難纏起來。然而雄心勃勃的拓跋燾遇到了自己登基以來第二個麻煩:兵源短缺!拓跋燾一聽,這不對啊,他們北魏的青壯年還是不少的,怎么會兵源短缺呢?這里面一定有問題。一旁的崔浩見狀,立刻開始煽陰風點鬼火:“陛下,依律法一戶一兵,這兵本不難點?!?/br>拓跋燾點頭稱是:“那是為何?”崔浩笑得甚是開始:他的機會來了!崔浩知曉,此時拓跋燾的內心已經潛意識的將佛門視為麻煩,而他現在需要做的便是點燃佛門在拓跋燾心中的第一把火:“依律法,佛門沙彌可不服兵役,百姓本就多信佛道,又逢兵役,不少本該服役的壯年男丁削發為僧或并入寺院為奴仆佃戶,這皈依佛門的百姓多了,點兵自是成了難事?!?/br>如今的佛道儒并行,有個奇怪的現象。儒在士族權貴中盛行,是擁有最大權利的一宗;道因煉丹制符的緣故,普通人家信不起,能信的或清或貴,如今天子推行,在士族權貴和百姓中倒也普及開來;佛門雖修行的方法繁瑣,然而沐浴念經并非難事,與人一笑也是為善,因簡單易做,而在民間廣為傳播。北魏的皇族,需要的正是佛門這樣可以讓座下百姓都能參與又能使之聽話的學說。只是當佛門太過龐大,已然是個不聽召喚的龐然大物,快成國中國時便會被當權者拋棄。此時的拓跋燾雖推崇道門,到底還未有將佛門徹底摒除的念頭:“依你之見,朕該當如何?”對于拓跋燾那些想法,人精的崔浩了然于胸。一步登天不可以,那就小步快進,能日日面君的崔浩有的是時間:“陛下何不讓天下沙彌以佛為題,考驗他們到底是真的佛家弟子,還是假的逃役之民?!?/br>說這話時因為崔浩敢發誓:如今的沙彌,至少有六成算不得沙彌。局時考試一出,面對那一半過不了的人,拓跋燾自然會心生更多的不滿。而崔浩要的便是如此:“若潛心修佛自是佛門沙彌自是不怕,若只為逃賦役那便過不得去。陛下局時便命那些考不過的人換俗,再將考過的僧人登記入冊,他日若有人欲為沙彌,也必須經過官府考試方可皈依佛門?!?/br>拓跋燾想了下,雙眼發亮:“妙!”于是乎,不久后北魏天子一道詔命明示天下:沙彌,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需要考!作為少林寺的新長老,玄高在收到消息后立刻詢問謝知非:“掌門,我等方外之人本不該受俗世之規,這考試編冊依掌門之見,當如何?”當然是去考??!他嵩山待了這么久就是為了給人個一心修行的高僧形象。高僧自不能隨隨便便就出山了,如今天子下令天下沙彌參與考試,多么合適的出山機會。他們不但要考,還要去平城考!至于佛經講義。即便玄高等人在拜入少林后被謝知非忽悠來注重見吾佛心,不在意外般修行,然而多年的習慣不是一兩天能改掉的,玄高還有日日誦經的習慣。作為方丈的謝知非打著指導的名義同玄告經常一起,方便了自己點亮各種佛家典籍,不怕考!當下,謝知非高深莫測的開始忽悠:“長老是方外中人還是佛門中人?!?/br>玄高精神一震,掌門這模樣分明是要點化他。機會難得,玄高立刻端坐,誠心求問:“這有何區別?!?/br>“方外之人不理紅塵,既不理自是不知。我佛門中人即心即佛,是否身披袈裟手持佛珠并不重要。你既然在意此事便是放不下,若放不下卻以方外之名強行放下,與魔道有何差異?”“本在紅塵磨礪中未曾舍去諸苦難,長老何必在乎方外一事?!?/br>玄高心底自然是在意的,否則也不會詢問謝知非此事如何辦。當下面對一副云淡風輕不為外物所動的謝知非,玄高肅然起敬:“是玄高愚昧,這便通知門下弟子收拾行禮?!?/br>白衣僧人微微笑,漠看玄高離去。待此地再無一人,謝知非長嘆一聲:紫胤這一去便是一年,怕是被那邊的要事絆住了腳步。總覺得。即便他完成了任務,紫胤那邊的事恐怕也沒完!第160章人間十禪空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托向雨田的福,謝知非他們一路北上雖然廢了些功夫到底沒遇到那個不開眼的來打劫,一行人走走停停終于順利的從嵩山到了平城。謝知非他們一行人來得安靜,沒有對外大肆宣揚嵩山高僧下山。然而近兩百人在一起想低調也不成,加之謝知非雖不成在江湖行走卻在江湖威名赫赫,偏偏謝知非藏身嵩山極其神秘,可謂是行走的目光收集機。在謝知非他們下山不久,江湖消息飛遍了南北:嵩山那個刀槍不入的佛門高僧下山了!如此一來,人傳人口傳口,填了幾手鹽調味以后,沒幾日,長江上下便知:那個降服了魔帝,讓魔帝皈依佛門的高僧出山啦!魔門眾人:“……”看熱鬧的人多,然而直到謝知非長什么模樣的卻少。在這些人心中,能降服魔頭的必然是高高高僧,長長長胡子,飄飄飄眉毛,怎么想也不會是個二十出頭的青年!所以,謝知非一路北上,居然沒人認出來這就是他們口中的道實大師!聽說謝知非出山,寇謙之便知魔門即便有魔帝向雨田也不會安穩。畢竟謝知非幾乎是站在向雨田的肩上揚名天下,而向雨田對魔門事務管愈發見少,諸門已有各行其事的苗頭。然而魔帝到底是魔帝,魔門的第一人。得知魔門第一人被人這么說,魔門要能冷靜下來已對那也怪了。比如說,崔浩便一點也不冷靜!寇謙之為了忽悠拓跋燾來光大道門,私下同崔浩有合作關系,為了做到信息共享以便更好的忽悠拓跋燾,寇謙之同崔浩私下時有見面。從崔浩這些時日的神情舉止,寇謙之便知道崔浩這人必然有想法!瞥了眼翻墻入內的崔浩,寇謙之了然。嗯,愁眉苦臉,看來崔浩這想法還很可能是背著魔帝來的!崔浩這人,向來冷靜自持,常以張良自喻。不過這冷靜在謝知非從嵩山下來并一路北上的時候,寇謙之與崔浩每次見面均能看到對方心不在焉,半點也不冷靜。若非寇謙之深知崔浩骨子里待佛門為外番,視之為敵人,不知情的人見崔浩這模樣只怕還會當崔浩是得到佛門高德北上太高興,以至于有些迷糊。同在鮮卑朝廷為官,皆是漢人,寇謙之見此不免心軟